2003年終報道:長治久安路在何方?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19日 21:18)
CCTV.com消息(央視報道):9 11事件之後,反恐成為重要的國際事務。今年,國際社會更是投入了很大力量打擊恐怖主義。但是,就全球範圍內而言,今年恐怖主義雖然不能説是愈演愈烈,但也是此起彼伏,出現了蔓延的勢頭。同時,朝鮮核問題、伊朗核問題相繼爆發,增加了人們對全球安全的擔憂。它讓我們思考:在21世紀的今天,人類怎樣才能消除對自身安全的威脅,實現長治久安?
2003年,世界各地有上千名恐怖嫌疑人被捕,“基地”組織的高層領導人兩年來也有2/3落網或被打死。各國取締了一些恐怖組織,並加強情報交流與合作,力求切斷恐怖活動的資金來源。美國還以打擊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為目標發動了伊拉克戰爭。
但是,與去年相比,今年的恐怖襲擊事件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幅增加。俄羅斯、西亞、北非、東南亞地區這個“動蕩弧線”上的多個國家飽受恐怖襲擊之苦。顯然,恐怖組織把襲擊重點從美英等防範較為嚴密的國家,轉移到一些安全措施相對薄弱的地區。
在恐怖組織日益國際化的同時,恐怖襲擊卻呈現本土化的趨勢。沙特、摩洛哥、土耳其等地的恐怖爆炸案,都是由當地的恐怖組織或“基地”分支機構策劃並實施的。有報道説,“基地”組織通過向當地的恐怖團體灌輸“信條”和提供訓練來擴大恐怖襲擊活動。
恐怖活動的這些新變化給反恐帶來了困難,美國執意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也給反恐鬥爭增加了不可測因素。伊拉克戰爭打響後,伊拉克及其周邊地區的恐怖活動猛然猖獗起來,就連聯合國駐伊拉克代表德梅洛也不幸成為恐怖活動的犧牲品。
專家阮宗澤:“應該説國際社會在加大打擊恐怖主義的時候,同時也感到難度在增加,為什麼這樣講?因為大家對在‘如何打擊恐怖主義’這麼一個重大的問題上,存在著分歧,最大的分歧就在於以美國為代表的一派迷信軍事手段,用高壓的手段打擊恐怖主義,國際社會認為恐怖主義應該根除,應該採取綜合治理的辦法,而不光是用高壓的手段,還要輔佐以政治、外交、甚至經濟方面的努力。”
應該説,美國政府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今年4月,美國趁伊拉克戰爭初戰告捷之機提出中東“和平路線圖”,力圖在美國的主導下平息巴以暴力衝突,避免這一老熱點干擾美國在中東的整體戰略部署。但近一年來,中東和平進程依然停滯不前,以暴易暴的傾向更加明顯,這也成為滋生這一地區恐怖主義的一個溫床。
“中東海灣地區確實是民族宗教矛盾非常複雜,在這個地區,實際上矛盾的一個核心就是巴以衝突,而巴以衝突以以色列為一方,以其它阿拉伯國家為一方,這兩方之間在很多問題上持對立的立場,而長期以來美國在巴以衝突的問題上是偏袒以色列的,所以對阿拉伯人是採取不公正的、打壓的立場,我們在考慮要根除恐怖主義的時候,實際上從維護和解決地區衝突這個地方下手,不能光是指望著恐怖主義打恐怖主義。”
恐怖主義具有很強的跨國性,它對一個國家形成安全壓力的同時,對其他國家也構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脅。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要打擊恐怖主義,必須走多邊主義道路,加強國際合作。上海合作組織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2003年8月6號到12號,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國的武裝力量在哈薩克斯坦和中國新疆舉行了代號為“聯合2003”的軍事演習,就聯合進行反恐怖軍事行動進行了成功的演練,這次演習也被不少政治、軍事專家評價為“國際反恐領域內新的合作榜樣”。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合作組織所倡導的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型安全觀”為國際社會打擊恐怖主義提供了新的思路。
專家慈國巍:“最主要的新安全觀的實質就是超越單方面的安全範疇,反對的是單邊主義,以互利合作尋求共同的安全。新安全觀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追求的是雙贏和多贏的局面,新型安全觀在推動國際和地區的反恐事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中國有一句話“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如果我們要打老鼠,一家打,另外一家不打,那老鼠跑到別的地方去,還會造成很多的危害,要從政治上、經濟上、外交上、軍事上,還要從心理上,對恐怖主義要造成一種打壓的態勢,堅決打擊,決不手軟。”
打擊恐怖主義,要“治標”,更要“治本”,上海合作組織“以合作求發展、以合作促穩定”的新思路使得各成員國能夠在軍事、政治、文化、經濟和社會領域展開闔作,進一步剷除恐怖主義滋生的根源。
無論是恐怖主義的“非傳統安全威脅”,還是傳統軍事安全威脅,都是國際社會的禍患。然而,主要的安全威脅到底來自何方?不同國家,從自身利益出發,卻有不同的指向,在這一大背景下,今年朝核問題與伊朗核問題相繼浮出了水面。
今年上半年,正當美國揮師伊拉克之時,朝鮮核問題和伊朗核問題相繼爆發。朝鮮宣佈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重新啟動核計劃,伊朗也緊接著表態,發現鈾礦並已提煉出鈾。
美國對此大為惱火,指責兩國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威脅要動用武力。一時間劍拔弩張。
專家楊伯江:“應該講,從朝鮮方面來看,所謂的“核牌”,不僅僅是軍事安全戰略方面的手法,同時也是外交、甚至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策略。它試圖通過這樣一張牌,來改善國際生存環境,來改善和美國,和日本,特別是和美國的關係。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 就是因為在戰後,特別是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朝鮮進行了長達50年的封鎖和制裁,這個是造成朝鮮今天面臨著很多困難,特別是國內經濟困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美國)這個高壓的政策,不僅朝鮮是不接受的,國際社會也是沒有辦法信服的。”
朝鮮半島是各方戰略利益的交匯點,如果朝核問題不能得到很好解決,有可能引發核擴散和軍備競賽,使地區局勢出現動蕩。為消除地區威脅,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今年8月,在中美朝三方會談的基礎上,關於朝鮮和問題的六方會談在北京舉行。經過三天的會談和接觸,各方達成了“半島無核化”和“和平解決朝核問題”等六點共識。
在朝核問題10多年來難以取得進展的情況下,第一次六方會談就取得六點共識實屬不易。北京六方會談為和平解決朝核問題奠定了基礎,為構築新的東北亞安全機制提供了平臺,同時六方會談也為如何處理當今國際形勢下的安全問題做出了新的探索。
專家楊伯江:“從上一次海灣戰爭,到後來的科索沃戰爭,再到這次打擊伊拉克,每一次國際糾紛總是用武力的手段來解決問題,這次如果通過六方會談這樣一種和平談判的方式來解決朝鮮核問題,就不僅僅是朝核問題,也不僅僅是東北亞問題,而是具有全球意義的模式上的突破,就是説我們有關國家之間的糾紛、紛爭,是可以通過外交和平的方式,通過談判來解決的。”
目前,有關各方正在為舉行第二輪六方會談而積極努力。而在歐洲主要國家英、法、德三國外長的調停下,伊朗也暫停了濃縮鈾活動,並於12月18號簽署了國際原子能機構保障監督協定附加議定書。從目前情況來看,朝鮮和伊朗的核問題初步走上了和平解決的軌道,但國際社會要徹底擺脫核危機,還必須切實遵守全球防核擴散體制,所有國家共同制定並遵守公正合理的安全國際秩序。
2003年的國際風雲變幻,超越了傳統的框架。它使我們深刻認識到新世紀初國際政治的撲朔迷離。人們不禁一再發問:長治久安路在何方?靠單邊主義,還是靠國際合作?雖然今年的國際政治不盡如人意,新的思路及嘗試透過諸如北京六方會議等等事態還是表現出了自己的存在;求和平、謀發展、靠合作、講平等,這仍然是世界多數國家和國際社會的總體願望,代表著世界的潮流與進步的趨勢。
責編:白秀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