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情報門”事件牽出美國版“凱利案”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01日 22:25)
人民網消息:近日來,沉寂了一段時間的伊拉克“情報門”事件再次成為美國主流媒體的熱門話題。
《華盛頓郵報》率先發難
9月30日,《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不約而同在頭版頭條報道了事態的最新進展。白宮表示,願意配合司法部對事件主人公美國前資深外交官約瑟夫,威爾遜及其妻子遭受“政治陷害”醜聞的調查。一些著名的民主黨人從中“聞到了血腥味”,要求對此事進行獨立調查。看來,美國版的“凱利案”即將浮出水面。
28日,曾因報道尼克松“水門事件”而一舉成名的《華盛頓郵報》率先發難。該報在頭版顯著位置報道説,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秘密情報官員、前外交官威爾遜在揭露布什指責伊拉克從尼日利亞採購鈾的證據不確鑿後,白宮高官有意洩露他妻子是CIA官員的身份。兩名白宮高級官員至少給經過挑選的6名駐華盛頓的記者打過電話公開了威爾遜妻子的名字和職業。為此,CIA局長特內特寫信給司法部長阿什克羅夫特,要求對這一泄密事件展開調查。
事件的過程是這樣的。布什在今年1月份的《國情咨文》仍然提到,“據英國政府透露,薩達姆企圖從非洲獲取鈾原料”,並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藉口展開了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
今年7月份,威爾遜在《紐約時報》言論版發表文章説,在明知伊尼兩國沒有鈾交易的情況下,布什政府仍以“伊從尼購買鈾”等作為開戰藉口,這顯然是在誤導公眾。此文一齣,揭開了美國政府的伊拉克“情報門”的盍子,從布什到CIA局長特尼特、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都不得不出來“承認錯誤”,不應該將不確情報寫進非常正式的《國情咨文》中。與此同時,布什政府中的一些高官想方設法詆毀威爾遜的聲譽。8月份,芝加哥的專欄作家諾瓦克引述匿名政府高官的話透露了威爾遜的妻子瓦萊麗?普雷姆是CIA一名從事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調研的特工,而派遣威爾遜前往去尼日爾,完全是因為普雷姆向有關方面極力推薦之故。
針對此事,威爾遜日前對媒體揭露説,美國政府竟然像英國政府公佈武器專家凱利的身份一樣,披露了他妻子的的身份,對他夫婦二人進行詆毀。他辯解説,“事實上,我被派往尼日爾的事情絕對不是我妻子説了就能算數的。”他認為,布什政府此舉是轉移目標,尋找“替罪羊”。
威爾遜何許人也
威爾遜從1976年起就任職於美國國務院駐外事務處。從1982年至1986年,他曾在美國駐布隆迪、剛果大使館工作。1986年被派往駐伊拉克大使館出任第二把手。他是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前最後一位與薩達姆面談的美國外交官。1995年到1997年,他被任命為美國駐加蓬大使。他也是促成克林頓1998年首次訪問非洲的主要外交官。此後,他退出政界,創辦了威爾遜國際投資公司,自任總裁。
為了調查伊拉克從尼日爾購買鈾的情報是否屬實,美國政府曾於2002年2月份派遣既熟悉伊拉克也熟悉非洲的威爾遜作為特使,前往尼日爾“深入調查”。他在尼日爾花了8天時間,跟數十位相關人員進行了交談,他所得出的最後結論是:“任何關於此類交易曾經發生過的説法非常令人懷疑”。威爾遜調查完畢後,遞交了題為《我在非洲沒有發現》的報告。威爾遜稱,沒有證據顯示伊拉克從尼日爾購買鈾,他已經向美國駐尼日爾大使、中情局和美國務院通報了他的上述結論。
矛頭直指布什首席政治顧問
8月21日,威爾森在西雅圖的一次公開論壇上曾説,極有可能是布什的首席政治顧問卡爾.羅夫向新聞界透露了他妻子的身份。他非常關注“羅夫最後是否會戴上手銬從白宮被帶走”。根據美國法律,故意泄漏未公開身份的CIA特工的姓名和所從事的工作違反聯邦法律,屬重罪行,最高可判處10年監禁,並處以至少5萬美元的罰款。
9月28日,威爾遜向美聯社表示,他還不清楚羅夫是否就是諾瓦克提及的消息來源,但認為羅夫起碼“容忍了這件事”,應該為泄密事件負責。威爾遜在電話中説:“可靠人士向我透露,羅夫至少容忍了這個行動。有兩個人給我打電話,特別提到了羅夫。”(同一天,鮑威爾和賴斯分別在接電視臺採訪時,都否認白宮知道一名CIA秘密特工的身份被洩露,並稱這一事件起已交由司法部進行調查。
29日中午,採訪白宮的記者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對白宮發言人麥克萊倫窮追猛打,矛頭直指羅夫。但麥克萊倫極力否認羅夫捲入這起極其敏感、性質嚴重的泄密事件。他還堅稱,布什本人不知道此事或者贊同這類行為。布什認為,任何對此負責的人必須辭職。他還表示,白宮將會配合司法部的調查。
民主黨人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攻擊布什的大好機會,主張應由布什政府之外的獨立人士進行調查。民主黨參議員舒默説,需要任命特別檢察官進行獨立調查此案。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前佛蒙特州長迪恩説,司法部長阿什克羅夫特應該避嫌,案子應交給“司法部的獨立檢查官”。前眾院少數黨領袖格普哈特呼籲國會獨立調查泄密事件。他説,不能把這個案子交給政府自己的司法部。(人民網/任毓駿)
責編:於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