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美海軍遠征攻擊群東亞巡邏 意在向朝鮮施壓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01日 09:53)

  人民網消息:8月29日,就在北京六方會談進入關鍵時刻之際,由美國海軍“佩萊利烏”號兩棲攻擊艦率領的5艘美國軍艦與從夏威夷駛來的“格林威爾”號攻擊核潛艇及另一艘軍艦在西太平洋水域會合,正式組成美國海軍第一支遠征攻擊群,並開始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進行為期8個月的戰備巡邏。

  六方會談結束前趕到西太平洋海域

  “佩萊利烏”號率領的5艘軍艦是8月22日從美國西海岸聖迭戈軍港啟程的,經過7天日夜兼程的長途航行,終於趕在朝鮮核問題六方會談結束前到達指定海域。對此,許多媒體分析指出,美軍在這一敏感時期、敏感地區部署一支超過5000人的進攻性軍事力量,向朝鮮施壓的意圖非常明顯。《紐約時報》指出,布什政府內部在對朝政策上存在分歧,但鷹派勢力已逐漸控制了對朝政策的主導權。美國此時向西太平洋地區部署第一支遠征攻擊群有雙重用意:除了威懾朝鮮,逼迫其在會談中軟化立場外,還可以提升美軍在這一地區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強美軍對朝鮮半島、東南亞、海灣等地區進行軍事干涉的能力。

  遠征攻擊群是美國海軍為適應新形勢而建立的一支全新作戰力量。傳統上,美國海軍要麼派出3至4艘軍艦組成特混艦隊,護送海軍陸戰隊執行特別任務;要麼派出由7到9艘軍艦組成的航母戰鬥群,對危機地區實行威懾或打擊。第一遠征攻擊群卻一反傳統做法,從人員配置和武器裝備來看,它具有兩大特點:

  第一,構建三維立體攻擊網。這支部隊的3艘兩棲戰艦是“佩萊利烏”號兩棲攻擊艦、“傑曼頓”號船塢登陸艦和“奧格登”號兩棲船塢運輸艦。“佩萊利烏”號是旗艦,也是艦隊空中打擊力量的主要來源,它可搭載“鷂式”戰機、“眼鏡蛇”攻擊直升機和運輸直升機。這三艘兩棲戰艦上載有氣墊船和登陸艇,可將海軍陸戰隊、坦克、裝甲車、火炮和其他物資運到岸上。“羅亞爾港”號巡洋艦、“德凱特”號導彈驅逐艦,裝備有100多枚“戰斧”式巡航導彈,能對1600公里以外的目標實施精確打擊。“賈勒特”號是導彈護衛艦,可全方位提升艦隊的防衛能力。“格林威爾”號攻擊核潛艇則負責反潛和對地攻擊,而且還可搭載“海豹突擊隊”的微型潛艇,隨時完成特種作戰任務。

  第二,海軍陸戰隊的保護神。除了加強攻擊力,遠征攻擊群還能對所運送的海軍陸戰隊實施有效保護和強大支援。以往的作戰經驗使美軍認識到,第一時間奔赴出事地點的海軍陸戰隊往往傷亡最大,作戰效果不明顯,因為高速部署的陸戰隊缺乏強大火力支持。遠征攻擊群恰恰把速度與火力結合了起來。這樣將使美軍的局部戰鬥力大大加強,為其部署各種軍事力量贏得時間。

  遠征攻擊群對朝鮮構成威脅

  為了驗證遠征攻擊群的有效性和戰鬥力,美國海軍第三艦隊和第一海軍陸戰隊進行了多次聯合演習,其中大型實戰演練就有四次。演習證明遠征攻擊群切實可行後,美軍便迫不及待地對其進行部署了。

  由於朝鮮半島局勢的持續緊張,遠征攻擊群首次部署就選擇西太平洋並非偶然,體現了美國決策者對朝鮮局勢的特殊關切。雖然美軍稱遠征攻擊群是美海軍的發展方向,並非為朝鮮“量身定做”,但從其武器裝備的構成和作戰能力上來看,這支海上力量將對朝鮮構成軍事威脅。

  朝鮮兩面臨海,國內多山地丘陵,對於進攻者來説,適於展開海上進攻而不利於陸地作戰。駐韓美軍前一段時間南撤的意圖就是避開正面朝鮮數以萬計的火炮,而利用其空中和海上優勢進行攻擊和登陸作戰,以圖盡可能地減少美軍在戰爭中的傷亡。在海上,朝鮮的潛艇力量一直讓美國頭疼,遠征攻擊群通過配備核動力潛艇和反潛機,明顯加強了水下和反潛的力量。因此,遠征攻擊群被認為很可能是雙方發生武裝衝突後,第一支投入戰鬥的美攻擊力量。

  彌補軍事鏈條中的薄弱環節

  美國是當今世界海上實力最強的國家,擁有340余艘艦艇,基本作戰兵力為12個航母戰鬥群。可以説,美國已經具備了名副其實的制海權。那麼,它為何還要再新建12個遠征攻擊群呢?

  軍事專家認為,雖然美國海軍實力無與倫比,但它也面臨不少困難。近年來,美國軍事力量過度向外膨脹,在全球範圍內四處擴張,世界上任何一個熱點地區都有美國的軍事存在,這就使它的戰線拉得過長,看似強大的軍事鏈條出現了許多薄弱環節,從而使美軍感到力不從心。另外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美國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恐怖主義威脅,恐怖襲擊的隱蔽性、突然性和不可預見性使美國不得不想方設法加強其攻擊力量,以滿足“先發制人”的戰略需求。

  美要將海軍編為37個攻擊群

  在美軍看來,組建12個遠征攻擊群“遠遠不夠”。美國海軍計劃將12個航母戰鬥群重組為航母攻擊群,把載有“三叉戟”導彈的“俄亥俄”級導彈核潛艇組建為4個隱蔽導彈攻擊群,將水面艦隻組成9個水面艦艇攻擊群。這樣,美海軍將一共擁有37個攻擊群。

  由於遠征攻擊群同時具備兩棲戒備大隊的多用途、靈活性和航空母艦戰鬥群的強大火力,有人擔心它會取代航母戰鬥群的作用。對此,第一遠征艦隊司令康維認為,遠征攻擊群不會成為航母戰鬥群的替代者,而是對後者的有力補充。美遠征攻擊群、航母戰鬥群以及遍佈全球的軍事基地將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形成一個一體化的作戰網絡。一旦美軍攻擊某個國家,遠征攻擊群將率先從海上發起進攻;附近航母戰鬥群將隨後趕到,對遠征攻擊群進行支援;在完全控制了制空權、制海權之後,遠征攻擊群中的海軍陸戰隊將選擇合適地點進行登陸作戰,以控制地面戰場;與此同時,附近的美國海軍基地將為前線部隊提供彈藥、油料等作戰物資,並成為本土增援部隊趕赴前線的中轉站。這樣的作戰模式將使美軍在全球範圍內的進攻能力大大增強。

  專家對遠征攻擊群褒貶不一

  2002年3月,當時的美國海軍部長英格蘭提出了組建遠征攻擊群的想法。2002年9月,這一概念基本成型,並成為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軍事改革的重要內容。對於新型遠征攻擊群,美國軍事專家褒貶不一。來自弗吉尼亞州“全球安全”組織的帕特裏克加裏特認為,儘管12個航母戰鬥群已成為美國海軍的中堅力量,但由於受定期維修及從母港到熱點地區航程過遠等問題的困擾,航母的打擊範圍和部署速度受到影響。籌建12支遠征攻擊群等於使海軍增加了12支快速作戰部隊。“這就是説,你會擁有一支火力強大的艦隊,並能在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內到達目的地,而不是過去的幾個星期”。《攻擊戰艦》雜誌的顧問貝克則有另一番高論。他説,遠征攻擊群“對於多數局部衝突來説顯得軍力過大,而對於正嚴重的衝突,則又顯得軍力過小”。攻擊群所屬營級規模的陸戰部隊和寥寥數架垂直起降戰機,在沒有強大後援的情況下,很難獨撐大局。在執行維和與人道救援任務時,攻擊群的“戰斧”導彈和空中防禦系統又像是大炮打蚊子。

責編:宏偉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