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布萊爾中國之行 我們能期待什麼
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21日 17:09)
中國日報網站特約評論員文章:7月20日深夜,英國首相布萊爾抵達北京,開始對中國進行3天的正式訪問。這是相隔5年之後布萊爾首相第二次訪問中國。今年恰逢中英正式建交30週年,我們有理由期待兩國關係新的發展。
中英經貿關係仍然大有作為
中英貿易是兩國關係中最為廣闊的合作性領域之一,雙方在經濟上所具有的很強的互補性為兩國經濟上的互利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隨著中國參與世界經濟程度的不斷提高和經濟實力的增強,英國目前從政府到民間都出現了“中國熱”。進一步推動兩國經貿聯絡的深入發展,在中英兩國都有著重要的社會基礎。
在這樣的認識指導下,近年來中英關係在經貿領域取得了穩步發展。2001年中英雙邊貿易額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達到了103億美元;2002年,雙邊貿易額又增至114億美元。今年頭5個月,中英雙邊貿易額為5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6.3%。其中,中國對英國的出口額為36億美元,增長25.4%;進口為14億美元,下降了2.4%。截止到2002年年底,英國累計在華投資項目共2406件,協議外資金額為196億美元,實際投資107億美元。目前,英國是歐盟國家中第一大對華投資國,也是中國在歐盟國家中僅次於德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今年頭5個月,英國對華實際投資3.24億美元,比去年同比增長了29.02%。
除了經貿領域之外,中英雙方在社會性交往方面也取得了長足進展。1998年,中國學生掀起了留英熱潮。短短的5年之後,截止到2002年年底,在英國大學及有關培訓機構就讀的中國學生總數已超過5萬人。目前,兩國有關部門正在抓緊落實互設文化中心的事宜。中國學生中出現的“留英熱”是中國國際化程度迅速提高的重要標誌,有更多的中國青年人了解英國,對兩國關係的長久穩定和發展來説,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對英國來説,如熱潮般滾滾而至的中國學生不僅可以體現英國高等教育制度的國際競爭力,表現英國文化的國際含義,更重要的是,中國學生帶去的學費和需要支付的生活費,對一直不太景氣的英國經濟來説,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如果以每個中國留學生每年在英國的生活費和學費平均為10萬人民幣計算,那麼,中國留學生給英國經濟的貢獻就是每年50億人民幣。再加上因為留學熱而帶動起來的航空、旅遊、房屋、餐飲等方面的利好因素,英國在中國發展留學市場,將成為中英經濟關係中一個重要因素。
香港問題和貿易平衡問題:布萊爾訪華的主要關注
從各方面的情況來看,香港問題和貿易平衡問題將是布萊爾此次訪華的主要關注。
一段時間以來,圍繞著香港如何將《基本法》第23條進行立法問題,大陸、香港和國際社會都頗為關注。不客氣地説,英國和部分西方國家在這一問題上不恰當地説三道四。其中,英國的立場最為強硬,倫敦甚至威脅説,現在香港特區政府和立法會討論的法案諮詢稿違背了《中英聯合聲明》的精神。英國方面的這一立場是十分有待於商榷的。香港特區政府如何就《基本法》第23條完成香港本地立法程序,一是香港人民和香港特區政府完全自行決定的事務,任何外國勢力無權干涉;二是該問題的所有討論和爭議,都是在香港與大陸“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原則下一個中國框架內決定的事務,任何外國政府無權干預。英方從自身標準出發給予的善意關注,我們可以聆聽;但英方不適當地想要進行任何形式的干預,都將是不能接受的。
英國政府對英中貿易中中國方面較大的順差一直表示不滿,布萊爾首相在會見中國領導人時不免也會提到這一問題,並要求中方採取行動讓中英貿易更為“平衡”。然而,要消除中英貿易“不平衡”問題,最重要的取決於英國方面是否能鬆動以及取消對華貿易中歧視性的、僵硬的出口控制問題。6月30日,訪問中國的法國國防部長阿利奧-瑪麗呼籲歐盟國家取消對華軍事技術出口的限制。如果布萊爾政府能夠響應法國的這一呼籲,拋棄已經過時了的嚴厲的對華出口控制,中英貿易“不平衡”問題完全不難解決。
在國際事務上,中英合作也大有可為
中英兩國都是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也是當代國際關係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維護和發展良好的中英關係不僅有利於兩國人民,更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根據雙方商定的議程,布萊爾此次訪華期間,將前往清華大學與學生座談,並主持清華大學清潔能源研究中心的啟用儀式,這反映了英國政府將兩國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合作列為了重點內容。他還將參加英國政府和英國文化協會發起的、名為“創意英國”的在華商業和文化推廣活動,為“亞洲土地”雕塑展揭幕。當然,布萊爾還將同中國高層官員會晤,就朝鮮半島核危機問題、伊拉克局勢等重大的地區和國際問題進行磋商並交換意見。布萊爾首相此次東亞之行中,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韓國,都強調主張繼續通過對話方式和平解決朝核問題。作為國際舞臺上有影響力的大國,布萊爾在訪問日韓中東亞三國時所提出的朝核問題解決立場,也是朝核問題當事國不能不聽一聽的聲音。
當然,中英兩國對國際事務常常有著不同的看法,雙邊關係中的某些議題也存在著爭議。布萊爾首相在伊拉克戰爭之前緊跟美國的做法以及和美國一起拋開聯合國單獨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事實,不但在中國人心目中、也在英國國內引起了強烈的爭論。直到今天,布萊爾首相依然面臨著國內在處理對伊戰爭問題上巨大的政治壓力。7月19日,英國國防部武器專家戴維 凱利被確認為自殺身亡。這一事件給布萊爾政府引來了更大的政治風暴。敏感的記者發現,布萊爾7月19日抵達日本東京開始對日本訪問時,大眾形象一貫嚴謹、且衣著得體的英國首相竟然沒有刮鬍子,臉上的鬚根都已經白了。英國國防部長胡恩已經宣佈,將對凱利之死展開獨立的司法調查,以澄清在他的自殺事件中英國政府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不管怎麼説,圍繞薩達姆政府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所出現的“情報門”事件,正在使布萊爾政府面臨其執政以來最大的政府危機。
此時此刻訪問中國的布萊爾首相內心一定在承受著雙重煎熬:一方面,他需要繼續應對國內在對伊戰爭問題上的各種指責和政治壓力,妥善而又適當地引領他的政府躲閃各種“政治暗礁”,以便穩住陣腳;另一方面,還必須保持鎮靜和風度,繼續完成訪華所涉及的各項外交議程。好在7月20日攜夫人抵達北京時的布萊爾似乎又重新煥發了生氣。但我們仍然不禁要問,在國內政治颶風打擊下的布萊爾首相,究竟還能為英中關係的發展投入多大的熱情?(特約評論員 朱鋒)
責編:范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