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伊戰美軍死者數追平海灣戰爭 士兵憤怒狂躁

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18日 11:42)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美國總統布什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最近焦頭爛額,在“伊鈾事件”之後,7月16日又傳出了美軍陣亡人數追平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消息。那些倖存的士兵憤怒狂躁之餘自製了“美高官通緝撲克牌”,其中布什、拉氏成了主角。另外,美軍的運輸機在戰略要地巴格達機場突遭導彈襲擊,雖然沒有命中,但也讓駐守士兵驚出一身冷汗。

  陣亡人數追平第一次海灣戰爭

  7月16日,又有一名美軍士兵在伊拉克的汽車炸彈襲擊事件中陣亡,使得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的陣亡人數增加到148人,與1991年海灣戰爭的陣亡人數相同。

  根據五角大樓公佈的數據,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共損失293名士兵,其中148人死於戰鬥,145人死於意外事件。在這次伊拉克戰爭中,截止到目前共有222名美軍士兵陣亡,其中148人死於敵方攻擊。但誰都知道,這次戰爭還沒有結束,伊拉克的遊擊戰會將更多的美國兵送上死亡之途。

  除了美軍自身傷亡,伊拉克當地親美的官員也生活在時刻遭襲擊的死亡邊緣線上。16日巴格達西部一對“積極同美軍合作”的市長父子被人開槍打死。據悉,自從薩達姆政權倒臺後,伊拉克境內多數地方官員都是由地方委員會在美軍“密切關懷”下任命的,這些人即便工作再努力,也不幸成為反美勢力及當地居民眼中的“叛徒和走狗”,其最終下場可想而知。

  美運輸機在巴格達機場遭襲擊

  美軍駐伊拉克軍方發言人7月17日説,當天早晨,一架美軍C-130運輸機即將在巴格達國際機場降落時,突然遭到了武裝分子地對空導彈的襲擊。雖然導彈沒有擊中美軍飛機,但依然讓在場的人出了一身冷汗。這是兩周以來第二起類似事件,上周也有一架同類型的飛機差點被兩枚導彈擊中。

  巴格達機場的安全是美軍維護的核心目標,附近地區一共駐紮了將近1萬名美軍士兵。美方主要使用這個機場來運送士兵,以及向首都巴格達提供物資補給。現在核心地帶都發生襲擊事件,美軍的防衛能力實在令人懷疑。

  美方稱,此次襲擊事件可能是支持薩達姆侯賽因的殘余勢力所為。近一段時間,美軍頻頻遭到伊拉克人的武裝襲擊,但這些人大多采用地雷、炸彈或輕型武器對美軍發動進攻。但現在伊拉克人開始加強空中襲擊,美軍則成了驚弓之鳥。

  布什、拉氏成美大兵“通緝”主角

  死傷越來越多,回國遙遙無期,駐伊美國大兵心中的苦水快要越過心理承受能力的閘門了。美國廣播公司15日報道了對駐伊美軍的採訪,其中有人展示了他們自製的美國高官“撲克牌通緝令”,布什、拉氏成了該“通緝令”的主角。還有人強烈要求拉姆斯菲爾德辭職。

  美軍第三步兵師第二旅第二作戰分隊的一名中士説:“我弄出了我自己的撲克牌‘通緝令’名單。其中,4個花色的A分別代表伊拉克最高文職長官保羅佈雷默、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總統喬治布什和國防部副部長保羅沃爾福威茨。”他指的是決定美國對伊拉克政策的4個人,也是最終為駐伊美軍命運負責的4個人。相比于美軍通緝捉拿薩達姆的官方版本,這個版本更讓士兵們“解恨”。

  據報道,第二作戰分隊在去年9月就被部署到了科威特,他們還是第一批進入巴格達的美軍,算起來他們已經在海灣地區戰鬥了10個月,但最令他們失望的是,他們根本不知道何時才能和家人團聚。

  看到美國記者來採訪他們,這些官兵都打開了話匣子。一等兵簡森説:“如果拉姆斯菲爾德來到這裡,我會質問他為什麼我們的回國日期一拖再拖。”另一名軍人克林頓迪茲更是毫不客氣地説:“要是他在這裡,我會要求他辭職。”

  他們的排長維加中士獨自一人坐在指揮部寫信,一張妻子的照片貼在他前方的墻上。保持軍心一致是維加的工作,但他告訴記者説,在司令部不斷更改命令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他説:“他們圍在你周圍,抽你耳光。”看來,排長除了忍受和士兵們同樣的孤獨,還不得不包容他們的怨氣了。

  不過士兵們最後説,作為軍人他們會繼續執行命令,但是他們的心早已不在這裡了。他們現在關心的只是何時才能回家,同他們的家人團聚。

  從今年5月1日布什宣佈伊拉克境內主要戰事基本結束以來,步兵第三師官兵已兩次接到“推遲回家”的命令。原定返回美本土的日期先從6月變成9月,現在又被“無限期推遲”。目前有大約14.6萬名美軍士兵駐紮在伊拉克,然而五角大樓估計,美國需要向當地增兵到16萬才能保證維持秩序的需要。但是,還有誰願意到伊拉克去送死呢?(文艷)

責編:范小利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駐伊美軍酷暑難耐母擔憂 為兒寄空調(組圖)(2003/07/18/ 10:10)
  • 駐伊美軍思鄉情切受煎熬 多數國家拒絕派兵(2003/07/16/ 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