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新聞評論】伊朗對美國為何這麼強硬?

央視國際 (2003年06月23日 16:24)

  環球時報消息:

  新聞提示

  美國及其歐洲盟友,每每站出來對德黑蘭説三道四,都會遭到迎頭抨擊。前不久,美國人指責伊朗窩藏拉丹的“基地”成員並秘密執行核計劃,英國人也指責伊朗在伊拉克插了一杠子。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對美國的指控嗤之以鼻:“美國人要我們這樣做或那樣做,才能除去‘邪惡軸心’國的帽子?這是什麼話?他們(美國政府)以為自己是誰?”

  近來,美國又不斷指責伊朗正在秘密進行核武器的研發工作,並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向伊朗施加壓力,對伊朗的核設施實施突襲檢查。伊朗政府駁斥了美國的指責,申明伊朗並未尋求發展核武器,並認為國際社會應當承認伊朗有權獲得用於和平目的的先進核技術。

  許多人會問:伊朗為何這麼強硬?其實,“善來善往,惡來惡去”,一直是伊朗人處世的原則,是伊朗民族和宗教的苦難歷史、昔日帝國輝煌的榮耀以及與美國人打交道的慘痛教訓交織造就了伊朗人頑強的性格。

  歷史造就不屈性格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史稱“波斯”。公元前6世紀古波斯帝國盛極一時,創造了燦爛的波斯文化。但從公元7世紀以後,伊朗一直處於動蕩不安和遭受外族入侵的狀態之中。隨著阿拉伯帝國征服伊朗高原,昔日輝煌的波斯帝國語言、文字、文化甚至宗教信仰都被席捲而去,在阿拉伯人的刀劍之下,伊朗人拋棄了信仰千年之久的國教祆教,皈依伊斯蘭教,接受了阿拉伯語言、文字甚至風俗習慣。

  在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時期,伊朗人終於通過擠入宮廷內閣,逐步復興和保護了一些波斯文明,但蒙古人的鐵蹄又踏平了伊朗高原,隨後又是突厥人的清洗和阿富汗人的入侵。近代史上,各族紛爭,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峙,以及後來被英、法、俄、美等列強瓜分,使伊朗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直到20世紀70年代,伊朗才完全收復了各種主權。

  一戰後,伊朗新軍首領禮薩汗發動政變建立巴列維王朝。巴列維國王認識到必須通過革新才能強國,因而推行政教分離和“全面西化”的政策,強行要求伊朗人改變自己的宗教傳統和風俗習慣。巴列維政權這一親西方的政策又一次使伊斯蘭教什葉派遭受重創,大批宗教人士受到排擠甚至流放。直到1979年伊斯蘭革命之後,什葉派才又一次在伊朗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神權至上的政權。這種民族和宗教的曲折歷史造就了伊朗什葉派穆斯林頑強而不屈的性格。

  帝國美夢留下憧憬

  波斯帝國滅亡後,伊朗人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昔日帝國輝煌的嚮往和憧憬。在伊朗,只要談到波斯帝國的輝煌,人們就會眉飛色舞地説:“我們也曾輝煌過,我們也曾強盛過!”

  在被伊朗人奉為伊朗“史記”的《列王紀》中,伊朗最著名的詩人菲爾多西記述了伊朗自開天闢地以來的歷代帝王的歷史:伊朗國王費裏頓曾一統天下,成為世界霸主,後來將帝國一分為三,由其三個兒子分別統治。菲爾多西所記述的不僅僅是一個神話傳説,而是伊朗人遠久以來的一個夢想。從公元前7世紀波斯人居魯士創建波斯帝國,伊朗歷代諸王不斷征戰希臘、羅馬,甚至遠征埃及,將帝國的版圖從印度河流域延伸到地中海南北岸。有史學家認為,馬其頓的亞歷山大之所以要焚燒波斯帝國的皇城波斯波利斯,就是因為波斯帝國的國王大流士曾經洗劫希臘的都城。

  昔日的帝國輝煌使得伊朗人非常驕傲。在波斯語中,“伊朗”這個詞來源於“雅利安”,意為“高貴者”。這種民族優越感和帝國夢交織在一起,使伊朗人有一種決不屈服的民族精神。

  昔日傷疤難以忘懷

  巴列維王國時期的伊朗曾經是美國的重要盟國,但美國在伊朗人心目中的形象卻一直很糟糕,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國歷屆政府一再干涉伊朗的內政,甚至多次參與顛覆伊朗的政權。伊美關係中的這一傷痕讓伊朗人難以忘懷。

  美國勢力早在二戰期間就滲入了伊朗,戰時美國人米爾斯曾一度擔任伊朗的財政總監,控制著伊朗的經濟命脈。

  20世紀50年代初期,伊朗民族主義領袖、首相摩薩臺宣佈將伊朗石油國有化,因而成為英美的眼中釘、肉中刺。在英國情報機構的幫助下,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動軍事政變,推翻了摩薩臺政府,幫助逃亡國外的巴列維國王重返伊朗。

  20世紀70年代後葉,伊朗國內反國王運動高漲。1977年上臺的美國總統卡特,在人權問題上不斷向伊朗國王施加壓力。而在巴列維政權危機四伏之際,美國又將其拋棄,要求巴列維國王“為了他本人以及伊朗的最高利益”離開伊朗。1979年巴列維國王最終在絕望中離開伊朗,這個王權宣告垮臺了。

  在與伊朗新政權的交往中,美國的行為也大大傷害了伊朗人。伊朗前總統拉伕桑賈尼曾透露,美國曾與伊朗政府達成協定,伊朗幫助解決在黎巴嫩的美國人質問題,美國則將解除對伊朗的制裁,然而在美國人質問題得到解決後,美國卻將自己的承諾忘得一乾二淨。

  1998年,伊朗總統哈塔米在接受美國CNN電視臺採訪時指出,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美國政府對伊朗的外交政策和行為深深地傷害了伊朗人民的感情。1953年美國直接參與了推翻伊朗摩薩臺政府的政變。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美國一直對伊朗採取敵視政策。在繼1993年推出“雙重遏制”政策之後,美國相繼對伊朗實行經濟制裁,通過“達馬托法”,禁止第三國公司在伊朗石油和天然氣業進行投資。美國甚至以軍事相威脅,國會還撥款2000萬美元試圖顛覆伊朗政權。美國在伊朗的這些劣跡,加劇了兩國之間的不信任感。

  布什主義備受關注

  隨著薩達姆政權的垮臺,被美國劃入“邪惡軸心”的伊朗越來越認識到“布什主義”的核心內容“先發制人”的危險性。

  早在伊拉克戰爭前,伊朗領導人和官員在各種不同場合就已經指出,美國要對伊拉克發動戰爭,其目的並不在於推翻薩達姆政權,而是要進一步控制中東,從而稱霸全球。伊朗地處世界兩大能源基地海灣和裏海之間,扼守海灣的門戶霍爾木茲海峽,並橫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之間,這一地理位置使伊朗認識到,美國遲早要對自己下手。而且鋻於這一地緣政治,美國將對伊朗採取的手段可能會與伊拉克大不相同,會更多地傾向於通過伊朗內部混亂來達到顛覆伊朗政權的目的,而不是通過直接的軍事手段。在這種情況下,伊朗的強硬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遏制國內外反政府勢力的發展,甚至影響到美國的決策。

  據報道,美國政府內鷹派的強硬路線已引起鴿派的不安,一些民主黨人也相當不滿。一些美國官員已經提醒布什政府,如果華盛頓對伊朗進行破壞,試圖顛覆伊朗政權,可能會導致不可預料的混亂,並將嚴重地挫傷伊朗正在興起的改革派,美國政策不僅會使正在不斷秩序化的、民主化的伊朗陷入新的混亂之中,而且會進一步破壞中東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很多美國官員強調,美國政府的當務之急是儘快解決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後重建和穩定問題,而不是伊朗政權更迭問題,因為伊朗的安全與穩定必將對海灣地區乃至整個中東地區産生深遠影響。

責編:唐峰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