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以色列接受“路線圖”能否帶來和平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27日 10:34)
新華社耶路撒冷5月26日産業報專電:由美國、歐盟、俄羅斯和聯合國提出的中東和平“路線圖”被正式提交以巴雙方20多天后,以色列內閣25日經過艱苦的辯論終於決定有條件地予以接受。這是以色列建國半個多世紀以來,第一次公開承認巴勒斯坦建國的權利。沙龍政府的這一決定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但此間分析人士指出,不能過高地估計沙龍政府此舉對未來中東和平進程的影響。
壓力之下被迫投票贊成
從此次12票贊成、7票反對、4票棄權的投票結果來看,以沙龍為首的以色列右翼政府能做出如此決定並非易事。
4月30日以巴雙方正式收到“路線圖”後,沙龍內閣的大部分成員都對“路線圖”表示了強烈的反對。沙龍在內閣中的心腹成員外交部長沙洛姆、國防部長莫法茲、副總理奧爾莫特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均宣稱以色列不能接受“路線圖”,因為它不符合以色列的利益。
但是,沙龍在25日的內閣會議上強調,現在是對美國説“是”的時候了,並稱他本人雖不情願接受“路線圖”,但這卻是目前的唯一選擇。他表示,“任何一位部長,如果想讓經濟增長,想有幾年時間的安寧,就必須接受‘路線圖’。”國防部長莫法茲在會後對媒體説,儘管他認為“路線圖”對以色列來説是“危險和有害的”,但他還是投了贊成票,原因是為了顧全與美國關係的大局。副總理奧爾莫特則説:“‘路線圖’不是個好文件。但當我們與美國爭鬥時,我們沒有其它選擇。對以色列來説,現在不是與美國作對的時候。”
可見,雖然以色列內閣最終決定有條件地接受“路線圖”,但這並不表明沙龍政府已經改變了其在以巴衝突問題上的強硬立場。以色列的這一決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它在美國巨大壓力面前做出的讓步,同時也是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為挽救以色列經濟而採取的權宜之計。
修改要求可能成為障礙
分析人士指出,包括沙龍本人在內的大多數內閣成員在“不情願”的情況下接受了“路線圖”。因此,要他們“情願”地執行,那將更加困難。
此間輿論注意到,沙龍是在美國同意將“認真而充分地”考慮以方提出的保留意見後,才決定將“路線圖”提交內閣通過的。以色列內閣在通過“路線圖”的同時,提出了包括巴勒斯坦首先採取行動打擊“恐怖主義”並放棄難民回歸權等在內的14條修改要求。雖然這些要求比以前以色列政府提出的100條修改要求減少了許多,但此次沙龍政府強調這些修改要求是以方在未來談判中不能做出任何讓步的“紅線”。但是,巴方官員在對以方接受“路線圖”表示歡迎的同時強調,“有條件接受是不夠的”,巴勒斯坦只能接受“不加修改”的“路線圖”。
巴以衝突爆發後,美國為結束衝突和恢復和談先後提出了米切爾報告和特尼特計劃。沙龍曾表示可以接受這些計劃,但對執行這些計劃提出了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在開始執行和平計劃前必須實現“一分鐘也不能少的7天的絕對平靜期”。就是這一前提條件使得所有和平計劃都成為一紙空文,以巴局勢不但沒有緩和,反而不斷惡化。如果以色列堅持要對“路線圖”進行修改,而巴方又堅決反對,那麼“路線圖”很有可能再次成為一個有“圖”無“路”的裝飾品。
挑戰可能就在巴以眼前
分析人士認為,即使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路線圖”能夠得到執行,巴以在執行過程的開始階段也會面臨嚴峻挑戰。根據這一計劃,在開始階段,巴方將採取措施結束針對以色列的暴力襲擊;以方逐步撤出過去3年中佔領的巴方領土,拆除在此期間建立的定居點,並停止擴建定居點。對巴方來説,要使各自為陣的武裝派別徹底停止對以色列的襲擊並不那麼容易;而對沙龍政府來説,要撤軍和停建定居點也十分困難。前不久,僅僅因為以政府拆除幾個定居點附近的臨時性建築,定居者就與以軍發生了流血衝突。沙龍最近在視察定居點時曾明確表示,政府如果接受“路線圖”,那麼也只會停止未經政府批准的定居點的建設。這明顯違背了“路線圖”的規定。
以色列媒體引用沙龍高級顧問的話説,沙龍認為以色列即使接受“路線圖”,做出痛苦讓步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因為巴方很難完成“路線圖”中規定的解散激進組織武裝、停止暴力襲擊的義務。只要巴方做不到這一點,以方就可以不做讓步,接受“路線圖”也只是一種形式。
一位以色列學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路線圖”本身是個不錯的計劃,但執行這一計劃不僅需要外界強大的壓力,同時也需要雙方的相互信任和解決問題的誠意。以色列政壇元老佩雷斯最近在會見來訪的中國中東問題特使王世傑時説:“在戰爭中我們只需努力打敗對方,而在和平進程中我們需要説服自己的民眾和同僚。只有當民眾認識到為了和平我們必須做出讓步時,和平才會到來。”
——進入[巴以]:“路線圖”和平計劃能否奏效專題
責編:陳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