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國際觀察:對伊制裁緣何得以解除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23日 16:44)

  新華網聯合國5月22日電: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解除對伊拉克制裁的1483號決議。決議對戰後伊經濟和政治重建做出了全面安排,並對聯合國的作用做了規定。這一決議是在美國、英國和西班牙9日推出的有關伊戰後安排提案的基礎上形成的。決議通過前,安理會內部就上述三國的提案內容進行了激烈的討價還價。那麼,這一決議為何最終得以出臺?

  取消對伊制裁大勢所趨

  早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前,不少國家曾多次呼籲儘早取消對伊拉克的制裁,因為多年的制裁不但使伊拉克社會和經濟受到重創,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而且使大量無辜平民,特別是老人和兒童由於缺醫少藥或營養不良而死亡。只是因為美國等以伊拉克仍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加以反對,制裁才一直未能取消。

  伊拉克戰爭基本結束後,美國卻匆匆提出取消對伊制裁。不少分析人士認為,美國此舉的目的是為了造成國際社會對戰爭的間接認可或對戰爭結果的認可,製造國際社會接受美國主導伊拉克戰後重建的既成事實,從而為美國控制伊拉克披上合法外衣,並利用伊拉克石油資源為美國主導的戰後重建出資。儘管如此,很多安理會成員面對伊拉克人民長期遭受的痛苦和新的戰爭帶來的人道主義危機,難以對取消制裁表示反對。況且,安理會任何一個成員如果現在給解除制裁設置障礙,都會受到道義上的非難。

  此外,在戰後解除對伊制裁問題上,安理會各方“合則雙贏、分則兩敗”。一方面,美英希望借助解除制裁達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其它安理會成員也認為,利用有關取消制裁問題的磋商可在最大程度上保證聯合國能發揮作用,並將美國重新納入聯合國框架,重塑安理會團結。此外,以俄法為代表的在伊拉克有重要經濟利益的安理會成員也力圖避免與美英矛盾激化,從而最終損害自己長遠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提案國被迫作政治妥協

  美、英、西的最新提案是在經過安理會多輪磋商和三次較大的修改後才基本定型的。這些磋商和修改反映了決議通過前安理會內部的鬥爭,而提案得以通過則説明提案國和安理會的其它成員互有妥協。此間分析人士認為,提案國被迫在政治層面作出了一定讓步。

  提案對伊戰後政治安排部分有兩個關鍵點,一是美英對伊實施軍事打擊和佔領的合法化問題,二是聯合國在未來伊拉克問題上的作用問題。大多數安理會成員強調,佔領方必須嚴格遵守《日內瓦第四公約》和《海牙規約》對佔領方責任的有關規定,確保伊拉克人民的人道主義需求,維護被佔領土的安全與穩定。此外,這些安理會成員在對提案提出修改意見時打掉了最初案文中一些承認佔領合法化的措辭。分析人士認為,與最初案文相比,大多數安理會成員的目標已基本達到。

  對照原始案文,被通過的決議文本中提升了聯合國在戰後伊拉克政治重建中的作用。美英在壓力下被迫同意把將由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任命的特別協調員升級為特別代表,並同意該代表“具有獨立職責”,可以同佔領當局“密切合作”,在“包括促進建立國際承認的、具有代表性的伊拉克政府”這個伊戰後政治安排的核心問題上發揮作用。

  提案國在政治問題上作出的另一個重要讓步就是保留了聯合國未來在對伊武器核查問題上繼續發揮作用的可能性。

  儘管聯合國在伊拉克戰後政治安排方面發揮作用的空間依然有限,但應該看到,大多數安理會成員已挫敗了美英力圖甩開聯合國或將聯合國置於佔領當局之下的企圖,並基本上將它們原來打算謀求的政治利益壓到了底線。

  其它成員作出經濟讓步

  美英的主要關注點是經濟利益。在近兩周的激烈磋商中,美英在這個問題上寸土不讓,並把鬥爭矛頭明確指向聯合國和在伊拉克有利益牽扯的一些安理會成員。而這些安理會成員則作出了一定的讓步。

  提案廢除了13年制裁期內建立的一整套由聯合國主導的監管機制,取消了用於監控“石油換食品”計劃運作的聯合國伊拉克項目辦公室和監督實施對伊制裁的“661委員會”,取消了聯合國對“石油換食品”計劃的代管帳戶。提案同時設立了“伊拉克發展基金”,建立了一套由美英佔領當局主導的操控對伊石油出口的新機制。

  針對聯合國對佔領方對伊戰後經濟主導權的挑戰,美英在提案措辭中有意把這個世界性組織與一些地區性金融組織等同起來,讓聯合國的代表與阿拉伯社會與經濟發展基金的代表共同在國際委員會中行使“諮詢與監督”職能;針對俄羅斯與法國等與“石油換食品”計劃簽訂了高額合同的安理會成員,美英在提案中嚴格控制項目下剩餘資金的進一步支出,爭取將代管帳戶下沒有償付義務的約32億美元全部轉入將由美英掌握的“伊拉克發展基金”。

  顯然,伊拉克當前嚴峻的社會形勢和安理會各方的相互妥協促使1483號決議得以通過。人們希望這一決議能給伊拉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新華社記者 郭立軍 段吉勇)

責編:陳卓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