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路線圖”啟動為何再次受挫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19日 12:22)

  中國網消息:繼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前來斡旋後,5月17日,以色列總理沙龍與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總理阿巴斯舉行了巴以爆發衝突兩年半以來雙方最高層會晤,討論了對前不久以美國為首的“四方會議機制”提出的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然而,因雙方各執一詞,均要求對方率先作出讓步,未能就這一計劃的落實達成共識。“路線圖”一齣臺便遇到巨大阻力,既反應了巴以矛盾的難以調和,也折射出各自內部面臨的壓力,且表明美國等外部力量在巴以問題上發揮作用的局限性。

  

巴以仍未走出以暴易暴的怪圈

  俗話説“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巴以之間長達兩年半之久的流血衝突,雙方報復與反報復形成的惡性循環,使相互間的仇恨加深,不信任感積重難返。據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斯坦梅茲民意調查研究中心”的統計,截至2003年4月,以色列人對“奧斯陸”和平協議的支持率由1996年的70%降為44%。另據巴勒斯坦媒體與通訊中心同期調查結果,37%的巴民眾認為“奧斯陸”和平進程已經“死亡”,對2000年9月爆發的“阿克薩起義”的支持率則高達75%。面對一個仍停留在紙上的“路線圖”,以色列民眾對巴方能否給他們安全充滿懷疑;巴勒斯坦民眾則要問:“他們(沙龍政府)會給我們什麼?”

  在對和平前景普遍失望且相互猜疑的心態下,巴以流血衝突難以平息。自4月30日“路線圖”正式提交巴以領導人之日起,儘管美國、歐盟等有關方面積極穿梭斡旋,巴以相互的暴力活動仍此起彼伏。以軍不停地軍事打擊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的巴目標,而巴針對以的恐怖爆炸也更為變本加厲。幾乎就在沙龍與阿巴斯會晤的同時,在西岸希伯倫發生自殺性爆炸,造成兩名猶太定居者死亡。隨後,耶路撒冷又發生爆炸事件。這正應了巴原法塔赫西岸地區書記巴爾古提的提法,巴以正處於“以打為主,邊打邊談”的時期。

  

以色列拒納“路線圖”的考慮

  長期以來,以色列憑藉自身強大的軍事力量,一直在巴以矛盾中處於主導地位。伊拉克戰爭後,以色列的安全環境大幅度改善,在對巴談判中更是處於絕對優勢,自然會提高要價。以總理沙龍在對“路線圖”提出修改意見時,特意將本屬於最終地位談判範疇的難民問題提上臺面,故意刁難對方;要求“路線圖”打破時間表限制,刻意促壓巴方約束巴激進勢力;要求阿拉法特進一步放權。

  以色列內部來自右翼勢力的壓力是沙龍不敢貿然接受“路線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沙龍政府中,包括利庫德集團、全國宗教黨和民族聯盟黨在內的右翼力量佔主導地位。特別是全國宗教黨和民族聯盟黨態度強硬,堅決拒絕對巴方作出任何讓步。為了維持政權穩定,沙龍不能不聽取上述黨派的意見。

  從民眾層面來看,據最新民意調查結果,只有約36%的人以色列人支持“路線圖”,而多達46%的人反對美國通過施壓強迫以色列接受“路線圖”。一些右翼人士甚至稱,“路線圖”將給以色列帶來災難。

  鋻於此,以色列國內媒體紛紛發表文章,批評沙龍曾經許諾的所謂“痛苦的讓步”,認為如果拆除位於約旦河西岸的猶太人定居點將意味著又一次猶太人“大流散”悲劇的重演。

  在以色列境內又接連發生恐怖爆炸事件的背景下,一貫強硬的沙龍更難以對“路線圖”鬆口。據報道,沙龍已宣佈推遲原定於5月20日對美國的訪問。顯然,“路線圖”正面臨被擱置的危險。

  

阿巴斯的“難言之苦”

  俗話説“新官上任三把火”,但如何點這三把“火”卻成了巴新任總理阿巴斯面臨的難題。表面上,阿巴斯滿口答應接受“路線圖”,但事實上,他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的遇到的阻力遠大於預期。

  首先,阿巴斯面臨的最大挑戰來自巴勒斯坦的伊斯蘭激進勢力。上臺伊始,阿巴斯就聲言反對使用暴力,但遭到巴激進組織的鄙視。“路線圖”出臺後,哈馬斯精神領袖亞辛公開宣稱:“‘路線圖’計劃是為了扼殺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業,所以我們堅決抵制這一計劃。”就目前巴自治區狀況來看,巴激進勢力明顯處於上風。據耶路撒冷媒體與通訊中心最新民意調查結果,以哈馬斯為代表的巴激進勢力支持率居高不下,達30.3%(其中哈馬斯為22%,、伊斯蘭聖戰組織為6.3%,人陣為2%),超出巴主流派法塔赫的 22.6%。

  其次,阿巴斯的威信也面臨嚴峻考驗。從政府內部來看,阿巴斯雖經與阿拉法特的激烈爭執,實現了內閣較大幅度的改組,任命原加沙預防部隊司令達赫蘭為內政部長,並更換了一些阿拉法特的親信。然而,阿拉法特畢竟威望依在且“樹大根深”。據耶路撒冷媒體與通訊中心最新民意調查結果,阿巴斯在民眾中的支持率(1.8%)比起阿拉法特(21.1%)仍是望塵莫及。另據統計,約43%的巴勒斯坦人認為任命阿巴斯為總理不會對巴改革産生影響,約45%的人認為阿巴斯內閣成立無助於推動巴以和平進程。

  再者,巴內部矛盾凸現,權力鬥爭方興未艾。巴組閣之爭表現為以阿拉法特為首的“保守派”與以阿巴斯為首的改革派之間的明爭暗鬥。就在阿巴斯與沙龍會晤前夕,巴內閣談判部長向阿巴斯和阿拉法特遞交了辭呈。埃雷卡特原是對以談判的巴方首席談判代表,是阿拉法特身邊的“紅人”。他以敏捷的思維和流利的英語活躍在巴政壇前沿,且頻頻在媒體“曝光”。與此同時,搞貪污、腐敗的傳聞也使他在巴民眾中的聲譽受損。阿巴斯組建新內閣時,雖任命埃雷卡特為談判部長,卻在與沙龍舉行第一次重要會談時將其排除在外,自然引起埃雷卡特的強烈不滿。據報道,儘管阿拉法特尚未同意埃雷卡特的辭職申請,但阿巴斯已欣然批准。從達赫蘭任職之爭到埃雷卡特辭職,阿巴斯與阿拉法特圍繞權力的明爭暗鬥初見端倪。

  

美國調解的局限性

  伊拉克戰爭塵埃落定後,美國中東戰略的重點明顯轉向了伊戰後重建和巴以問題的解決上來。在巴新內閣成立之際,美就迫不及待地推出了醞釀已久的“路線圖”。並派遣國務卿鮑威爾在一週內兩次出訪中東,其要在巴以問題上有所作為的決心可見一斑。值得玩味的是,布什在“路線圖”公佈的同時,又拋出一個在中東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計劃,意在“以經促和”,儘快將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拽到一起。

  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美國袒以政策並沒有實質性改變。鮑威爾中東之行分別會見了以總理沙龍和巴新任總理阿巴斯,而對身為巴最高領導人的阿拉法特避而不見。無論是在會談和新聞發佈會上,鮑威爾都力陳巴約束激進勢力的義務,而對以色列的要求則顯得不痛不癢。

  美國這種帶有傾向性的調解難以在國際社會、特別是阿拉伯世界引起共鳴。約旦外交大臣馬阿謝爾在安曼會見歐盟負責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時強調指出: “路線圖”計劃已經解決了以色列提出的安全問題,以色列沒有理由再以安全問題為藉口拒不執行這項計劃。他認為,如果以色列反對或拒絕執行該計劃,那就意味著它對解決阿以衝突缺乏誠意。歐盟的調解方式明顯有別於美國。歐盟負責外交與安全事務的高級代表索拉納不顧以色列的反對,執意會見了阿拉法特。英國英國外交大臣斯特勞在會見以色列外長沙洛姆時,明確表示英國支持“路線圖”,不同意以方對其進行修改。 (陳雙慶)

責編:陳卓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