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伊拉克重建面臨諸多挑戰
央視國際 (2003年04月23日 17:16)
儘管美國尚未宣佈伊拉克戰爭正式結束,但伊戰後重建工作已被提到議事日程。4月21日,美國負責伊拉克戰後重建和人道援助事務的退役將軍傑伊 加納抵達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開始籌建戰後伊拉克過渡政府。那麼,在經過兩伊戰爭、海灣戰爭、經濟制裁以及此次伊拉克戰爭後,伊拉克重建面臨著哪些嚴峻挑戰?
恢復社會秩序刻不容緩
如何展開人道救援,穩定社會秩序,醫治戰爭創傷是擺在伊拉克人民面前的頭號任務。伊拉克戰爭持續了20多天,2萬多枚導彈落在了伊拉克城市和鄉村,造成了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儘管聯合國目前已募集到價值7.2億美元的人道主義救援物資,但要滿足處於戰亂中的伊拉克人民的最低生活水平,至少還需要22億美元的緊急救助基金。聯合國“石油換食品”計劃負責人貝農 賽文最近在安理會上指出,目前籌集到的食品、藥品和其他救援物資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伊拉克民眾的基本需求。
人道救援除需要大量資金和救援物資外,還需要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在薩達姆政權垮臺後,伊拉克各大城市相繼陷入無政府狀態,哄搶事件橫行一時,社會秩序嚴重混亂。此外,雖然大規模的地面戰已基本結束,但整個戰爭還未完全終結,零星戰鬥依然時有發生。
選擇何種體制是個問號
擺在伊拉克人面前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如何迅速成立臨時政府,填補國家的權力真空。雖然美國為伊拉克政治重建設計了“三步走”規劃,但伊拉克各黨派以及廣大百姓在把伊拉克建成一個什麼樣國家的問題上,還沒有形成共識。美國希望在伊拉克建立類似于美國的民主制度,為今後在中東地區推行政治改革樹立一個樣板。加納不久前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説,他的任務是把伊拉克改造成一個民主的典範。然而,新建立的政治制度能否與當地的宗教和民族習俗相融合,由美國一手扶持的臨時政府能否被伊拉克人民接受,以及長期流亡國外的反對派領導人能否擔當國家復興的重任等,這些都是未知數。從目前情況看,伊拉克幾大主要反對派領導人都不具備眾望所歸的資歷。近幾天來,在伊拉克各地相繼爆發了大規模的反美示威遊行,民眾公開要求美國軍隊撤出伊拉克,讓伊拉克人民掌握自己的命運,這預示著美國在主導伊拉克政治事務上決不會一帆風順。
恢復全國生産面臨難題
經過近13年的制裁,伊拉克生産能力嚴重下降,基礎設施十分落後,人們的生活水平嚴重倒退,社會的動蕩和不安也因此加劇。因此,如何迅速恢復全國工農業生産和改善人民生活也是一大挑戰。
專家估計,伊拉克戰後重建需要1000億美元的啟動資金,另外在較長的時間內每年還需要200億美元用於重建,而人道主義援助可能還要花費鉅額資金。有人指望靠伊拉克的石油財富承擔這些費用,但專家估計,伊拉克戰前的每年石油收入僅為120億美元,除去用於購買人道主義援助物資的開銷外,每年用於投入重建和再生産的錢只有30億美元左右。而僅修復現有的油田設備和恢復電力系統這兩項工程就要250億美元。可見,僅靠伊拉克的石油收入進行經濟重建猶如杯水車薪。因此,如何籌集重建所需的大筆資金將是一大難題。
鉅額外債也將是阻礙伊拉克經濟迅速發展的一大障礙。據估計,伊拉克外債高達1000億至1300億美元之間,另外伊拉克還需要支付2000多億美元的戰爭賠款。即便債權國同意減免部分債務,剩下的債務仍將是伊拉克戰前國內生産總值的4到5倍。如此沉重的債務負擔將是百廢待興的伊拉克難以承受的。
實現民族團結任務艱巨
能否儘快實現民族和解,加強各黨派之間合作,避免分裂,也是伊拉克必須解決的一個難題。伊拉克是個多民族國家,政治派別和宗教團體眾多,各種政治力量的背景、主張和所代表的利益各不相同,相互積怨很深,今後在伊拉克權力分配問題上免不了要有一番明爭暗鬥。民族、宗教、政治理念各異的50多個反對派如何相互融合,消弭分歧,維護國家的穩定與統一,並承擔建設伊拉克的重任,這對伊拉克人是另一個嚴峻考驗。一些分析家認為,伊拉克在薩達姆政權垮臺而出現權力真空後,過去長期被壓住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有可能重新浮出水面並帶來新的混亂。因此,如何讓穆斯林什葉派和遜尼派、庫爾德人和阿拉伯人之間實現和睦相處,也將是臨時過渡政府面臨的一大難題。(江亞平)
責編:吳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