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猶如一場地震 迷茫長留人心
央視國際 (2003年04月18日 09:53)
新華社倫敦4月17日産業報專電 對我們這個小小的地球來説,伊拉克戰爭猶如一場地震,雖然地動山搖的毀滅場面已經漸漸遠去,但它帶來的震撼與迷茫卻長久地留在人們心裏。正如英國著名小説家朱莉安 巴恩斯所説:“好吧,反戰分子輸了……;但是,好戰分子們,你們以為自己贏了嗎?”
現在已經能夠清楚看到的是:經過伊拉克戰爭,阿拉伯民眾的反美情緒如烈火再添幹柴;以色列在中東和談問題上更加氣勢淩人;“9 11”事件後形成的國際反恐聯盟遭遇危機;歐洲在充當美國的追隨者還是制約者之間徬徨分裂;世界輿論熱衷猜測美國的下一個戰爭目標;世界安全穩定所繫的國際關係準則受到蔑視;至於聯合國在伊戰後重建中到底該當“主角”、“關鍵角色”、“重要角色”還是“配角”,愈來愈引起世人的關注。
美英口口聲聲説,將“與聯合國秘書長密切合作”,但卻只字不提安理會和大國一致原則。如果真是這樣,聯合國今後還能繼續充當國際秩序的頂梁柱嗎?聯合國將何去何從?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政治秩序又將何去何從?
美國領導人堅持説,伊戰是為了“反恐”、“民主”、“自由”和伊拉克人民的“幸福生活”。再進一步,則是讓伊拉克成為“中東的民主樣板”,促使整個阿拉伯世界民主化,由此根除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
但深具諷剌意味的是,正如中東資深政治人士所言,阿拉伯世界如果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民主政權,那決不意味著一定是個親美的政權。此外,單靠使用武力,不僅不能從根本上剷除恐怖主義,反而有可能播下仇恨的種子,催生新的恐怖主義。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就曾警告説,伊拉克戰爭很可能打出100個像本 拉丹一樣的恐怖主義者。
所以,不管美國政府如何用美好的字眼來粉飾自己的軍事行動,整個世界看見的是,通過伊拉克戰爭,美國在快速地、強制性地推行“先發制人”的戰略,在謀求“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單極世界秩序”,在塑造《格列佛遊記》中在小人國高視闊步、橫行無忌的巨人形象。這一戰略淵源甚久,而伊拉克戰爭令它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這正是伊戰無法被簡單當成一場局部戰爭的原因,正是英國許多媒體把美國的單邊政策稱為世界和平頭號威脅的原因。
英國的眾多反戰人士一直在問:“民主”、“自由”、“解放”、“幸福生活”固然是大家的共同追求,但“民主”能夠用B-52轟炸機炸出來嗎?“自由”非得以成千上萬條生命為代價嗎? 伊拉克無辜受害者的“幸福生活”,為什麼可以不經他們自己同意而被強行奪走?
本來可能用其它方式解決的問題被強行用戰爭方式去倉促地加以解決,給世界留下了深深的創傷,增添了新的變數。
在伊拉克,薩達姆時代結束了,但和平還沒有到來;在世界其它一些地方,戰爭還沒有到來,但人們在疑慮中已開始感覺到它的氣息。(徐劍梅)
責編:劉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