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洗劫伊博物館:人類文明浩劫 歷史記憶的重創

央視國際 (2003年04月16日 18:39)

  新華網北京4月16日電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蘇東海16日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説:“對伊拉克 國家博物館17萬件歷史文物的洗劫,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特殊浩劫,是對人類保存歷史記憶的一次重創”。

  美軍佔領巴格達後,該城陷入嚴重無政府狀態,一片混亂。一些伊拉克人開始哄搶國家博物館內珍藏的有幾千年曆史的珍貴文物。48小時內,博物館被洗劫一空,17萬件文物不知去向。

  西亞早期文明誕生在底格裏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一系列文明古國在這裡建立,輝煌的早期文明在這裡誕生。

  伊拉克國家博物館是西亞早期文明歷史遺産的最重要的也是最著名的博物館,藏品涵蓋了兩河流域從新石器時代,中經蘇美爾城邦、巴比倫帝國、亞述帝國、蘇珊王朝直至近代阿拉伯等各時期的珍貴文物。其中包括有4000年曆史的烏爾古城豎琴,成千上萬件圖形文字、楔形文字的土簡,亞述時代留下的精美絕倫的婦女雕像和大量手稿。

  對於這次亂民哄搶國家博物館文物,這位76歲的博物館專家尤感痛心,他説:“博物館千辛萬苦聚集起來的文物是有內在聯絡的,一旦失去了文物與歷史、文物與文物之間的內在聯絡,文物就變成了歷史的顆粒甚至失去了其意義。例如一個王冠,在哄搶過程中,上面的珠寶可能散落,王冠、珠子只能成為歷史的碎片。”

  他認為,集體洗劫的文物還有線索可尋,可以爭取返還。“但是,亂民哄搶後各奔東西,把伊拉克國家博物館用幾十萬件文物連綴起來的歷史回憶打成碎塊甚至塵沫,互不相聯。單純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集體搶劫後,文物至少還存在,而亂民哄搶毀壞的文物就一去不復返了。這難道不是人類文明的一次特殊的浩劫嗎?”

  “亂民一般只搶金銀珠寶,象伊拉克國家博物館內珍藏的刻有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的泥板哄搶時可能被隨手丟棄、摔碎。”這是蘇東海尤其不能接受的。他説:“文物收集起來非常不容易,博物館用歷史把單個的文物連綴起來,是一件非常偉大、非常有貢獻的工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松浦晃一郎12日在巴黎總部發表公報,呼籲美國和英國立即採取措施保護伊拉克的文化遺産,該組織也已同伊拉克周邊的國家取得聯絡,以防止伊拉克文物非法外運。蘇東海認為,雖然現在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介入,但即使幾十萬件文物能夠收回來,恢復工程也需要長期艱苦的工作。

  蘇東海特別提到伊拉克國家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博物館遭受洗劫後的傷心與流淚。作為同行,他非常理解他們,“博物館管理人員是在為人類文明而哭泣”。

  不僅博物館內珍藏的文物遭到洗劫,伊拉克國內的歷史遺跡在戰爭中同樣飽受蹂躪。

  伊拉克的古代城池都是由泥磚建造的,在它們坍塌後,後來的建築物又會建在其廢墟之上。經過幾個世紀的累積,這些土墩,稱為臺形遺址,在荒涼平坦的沙漠上堆起了八九層高的建築。臺形遺址的這種突出性使它成為伊拉克雷達設施和防空武器的天然場地。

  這位老專家説,伊拉克每一片土丘都可能是一處文化遺址,任何軍事行動都會對地下遺址破壞,損失無法計算。

  他説:“雖然我們還不知道這次洗劫是蓄意的還是自發的,但我們清楚地知道美國佔領軍負有責任。因為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54年海牙會議通過的《武裝衝突情況下保護文物財産公約》第五條規定,佔領國‘有必要採取措施以保存位於被佔領領土內為軍事行動所損害的文化財産’。”

  據悉,早在年初美國學者就向美國軍方提交了一份伊拉克戰事需要保護的四千多文物保護點,軍方承諾予以保護。現在看來,美軍佔領巴格達市區後卻沒有對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進行有效的保護。

  “在亂民蜂擁進入伊拉克國家博物館,甚至用手推車往外運文物時,美軍卻視而不見。無論是從國際公約還是從現場情形來看,美軍應對這次洗劫負責。”蘇東海説。

  美國國務卿鮑威爾14日表示,美國將採取措施保護伊拉克的文物,並將修復伊拉克國家博物館內被毀文物。同一天,鮑威爾還發表聲明説,美國正在尋求同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歐盟及國際刑警組織合作,以防止搶劫者將劫走的伊拉克國家博物館文物偷運出境。

  背景資料:伊拉克國家博物館

  美英聯軍進入巴格達後,伊拉克政權出現真空,巴格達市到處哄搶成風,國家博物館也未能倖免,28個陳列室共丟失藝術品17萬件,珍貴文物已所剩無幾。

  國家博物館坐落在巴格達的庫爾哈區,與電訊大樓相對。伊拉克國家博物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11大博物館之一,被認為可與開羅古埃及學博物館、巴黎盧浮宮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相媲美。

  博物館收藏了1950年以來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簡稱“兩河流域”)流域出土的大量文物,包括遠古時期曾在兩河流域生息過的各民族、各個時代,諸如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亞述、喀西特、迦勒底、帕提亞、塞琉古、薩珊直到近代阿拉伯等各個時期的珍貴文物。如從尼姆魯德發現的亞述時代的婦女雕像精美絕倫,有“尼姆魯德的蒙娜麗莎”之稱。

  博物館內的圖書館有近6000種手稿和約7萬冊各種文字的書籍,是研究兩河流域文明不可缺少的文化寶藏。

  兩河流域是人類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據報道,人類早在10萬年前就開始在這一地區活動。但有關兩河文明的歷史,至今仍有許多未解之謎。譬如,用楔形文字記載的人類最早的文學作品、詩歌和其它歷史文獻,就完全依賴於收藏在博物館裏古碑文的安全保管才能解讀。

  然而,伊拉克國家博物館命運坎坷。1990年海灣危機期間,伊政府為保護館內文物,曾轉移了一些最精美的珍寶、雕像、陶器等寶貴工藝品,並將博物館一直關閉至1998年。由於聯合國對伊長期制裁,伊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致使博物館不僅疏于管理,而且一些不法分子為牟取暴利,偷盜和走私活動囂張,致使博物館文物遭到嚴重破壞,大量珍貴文物流失國外。據報道,該博物館及考古場所曾喪失2264件文物和考古發現品,以及2萬份珍貴手稿,其中包括公元前2000年亞述時代的雪花石雕塑像。

責編:張麗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