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從伊戰看俄美利害衝突
央視國際 (2003年04月16日 12:43)
新華網消息:在當今世界,俄羅斯是除美國之外的又一個軍事強國。因此,在伊拉克戰爭開始前後,俄羅斯對美國的態度和表現自然引人注目。
在戰略安全和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去年5月俄美宣佈“建立新型戰略關係”,並且聲明“相互視為敵人和戰略威脅的時代已經結束。”兩國領導人多次表示,俄美不再是對手,而是朋友。雙方關係明顯升溫,兩國的合作不斷加強。然而,到了涉及自身重大利益問題的關鍵時刻,雙方卻還是要發生激烈碰撞,以至把朋友的情面拋向腦後。伊拉克戰爭就是一面鏡子。
伊拉克戰爭開始前,俄羅斯竭力阻止美國對伊採取軍事行動,並威脅説要在聯合國安理會使用否決權,以打掉美國企圖尋求安理會授權對伊動武的決議案。戰爭開始後,俄總統普京指出,對伊動武是“嚴重的政治錯誤”,美國則指責俄向伊拉克出售先進武器。一時間,兩國關係鬧得有些緊張。輿論認為,雙方在伊拉克問題上的分歧和爭執使俄美關係的水銀柱降到了“冷戰後的最低點”。但俄美雙方畢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都不希望兩國關係出現大倒退,當然俄羅斯因為“先天不足”,更不想和美國鬧翻。由於雙方都有所克制,兩國關係才沒有進一步惡化。
俄美之間的利害衝突也在伊拉克戰場和“看不見的戰線”上表現出來。4月6日發生的俄駐伊外交車隊遭襲事件便是例證。當時,俄駐伊使館的20多名外交人員和記者在大使率領下乘車撤離巴格達,但在途中突然遭到來路不明的火力襲擊,導致5人受傷。俄大使咬定,襲擊是美軍所為,但俄政府並未在此事上大做文章。輿論認為,這表明俄方寧肯咽下這口氣,也不想與美國交惡。其實,美國並沒有正式承認是美軍開的火,可國務卿鮑威爾當天給俄外長伊萬諾夫打電話,對發生這一事件“深表遺憾”。鮑威爾的話給人以“此地無銀三百兩”之感,有人理解為是對俄方的非正式道歉。那麼,俄外交車隊為何遭襲擊呢?以分析評論見長的俄《獨立報》記者認為,伊戰打響後,在絕大多數外國駐伊使館人去樓空的情況下,俄外交官仍不肯撤離巴格達,為的是留下來搶奪薩達姆政權和伊特工機構的秘密檔案。在美國看來,俄外交官堅守巴格達是對薩達姆政權的支持。因此,美國人決定給俄羅斯人一點顏色看看。
俄外交車隊風波剛剛平息,美聯社4月12日的報道稱,薩達姆政權曾得到俄羅斯提供的情報幫助;英國《星期日電訊報》也説,在伊拉克情報機構總部發現的2002年的一份文件顯示,一名俄羅斯官員向伊方轉交了英國首相和意大利總理在羅馬秘密會談的內容。此外,莫斯科和巴格達還簽署了情報交換協議和國外間諜活動互助協議。這些説法自然被俄方斷然否認,但俄對外情報局發言人拒絕對這些“毫無根據的報道”發表評論。
為了維護俄在伊拉克的傳統政治利益和巨大經濟利益,俄在伊戰後重建問題上不願聽任美國人我行我素。近日,普京和法德兩國領導人在聖彼得堡聚首,目的是遏制美國單方面主導伊戰後重建的圖謀,力求讓聯合國在伊重建中發揮核心作用。普京還特別警告説,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容忍在伊實行“新殖民主義”,不能在外國干預下改變一個國家的制度,不能向伊拉克“輸出資本主義的民主”。這表明,俄羅斯擔心的是,親美的伊拉克新政權一旦建立,俄羅斯有可能被擠出伊拉克。
伊拉克戰爭已近尾聲。隨著伊戰後重建問題的日益突出,俄美之間圍繞自身戰略利益的明爭暗鬥肯定還會繼續下去。(孫佔林)
責編: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