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打響意外收場:美打了一場僥倖獲勝的戰爭
央視國際 (2003年04月15日 09:51)
人民網消息:伊拉克戰爭將以其戲劇性載入世界戰爭史冊:美軍雖作了近一年的準備,但卻是在倉促中匆匆打響;在進軍途中雖屢遇抵抗,最後卻又出人意外地以輕取首都而草草收場。這期間雖一波三折,但畢竟是三周取勝,從而創造了一個戰爭神話。因此,布什政府中的主戰派無不喜形於色,躊躇滿志,副總統切尼得意地説,每一次推進,都顯示出美軍戰略的“高明”,他高聲讚道"這是歷史上最出色的戰爭行動。"不少軍事專家也認為,這是拉姆斯菲爾德新式戰爭模式的輝煌勝利。
公正地説,在這場戰爭中,美軍的戰略戰術確有不少創新與可圈可點之處,概括起來大致如下:首先是“斬首行動”收到效果。雖然開戰第一天的“斬首”轟炸未能如願以償,但美軍並沒有完全拋棄這一戰略,只是後來將其改稱為“切斷蛇頭”行動。開戰三周來,美軍以其絕對制空權和精確制導優勢,一直持續不斷地對薩達姆及其高官們進行追蹤性轟炸,終於在4月8日將其“封殺”——即使沒被炸死,起碼達到了讓其銷聲匿跡的目的。致使伊軍失去統帥和指揮,成為一夥失去組織的無頭的蒼蠅。
其次是“震懾理論”的成功運用。美國憑其如入無人之境的空中優勢,對伊拉克首都實行了規模空前的大轟炸,無疑收到了震撼伊軍指揮官,瓦解軍心士氣的效果。使他們清楚明白地看到美軍不可抗拒的巨大優勢,得出了拼死抵抗只能是以卵擊石的悲觀結論。
然而,此次戰爭最值得注意的還是“直插心臟”的大膽戰略。直插心臟可分為大小兩個回合:第一回合是,將烏姆蓋斯爾和巴士拉等城留給英軍慢慢去啃,美國主力則長驅直入,直撲首都巴格達。但這是一招險棋,其兵力不足和長達500多公里的補給線曾一度成為致命軟脅,曾受到眾多將官和軍事專家的嚴厲批評。五角大樓為此不得不調整戰略,並決定增調12萬兵力前往增援。直插心臟的第二個回合是,在4月5日和7日,兩次派出裝甲分隊突入巴格達市中心,其原意本是進行火力偵測後迅速撤出,沒想到的結果是伊軍望風而逃,美軍如入無人之境,於是順水推舟,乾脆佔據了市中心。
如果説,“斬首行動”和“震懾理論”還符合常規軍事理論原則,而這最後的“黑虎掏心”戰術則近乎于一場賭博。假如伊軍不是作了重北輕南的部署,假如南部伊軍不是專守防禦,而是主動對美軍的補給線組織較大規模的突襲和反擊行動,那麼第三機步師勢必被攔腰斬斷,或被迂迴包抄,而回不了老家。而如果伊軍在巴格達城內能炸毀橋梁,並深溝高壘,重兵佈防,入城裝甲分隊也必將有進無回。幸運的是,城內伊軍已指揮癱瘓,群龍無首,共和國衛隊潰成了散兵遊勇,無人也無法組織起有效抵抗,這才讓美軍出奇制勝。這樣看來,顯然是伊軍防禦戰略嚴重失誤,和指揮的愚笨失當,幫助成就了拉姆斯菲爾德和弗蘭克斯將軍的美名。因而,美軍此次輕取巴格達是半屬謀略得當,半屬僥倖成功。在戰爭史上只能當作絕無僅有的特例,而無法成為戰爭典範適用於其他戰場。
此外,不能不指出的是,這場戰爭的一個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力量對比的空前懸殊:它不過是一個年軍費開支高達4000億美元的超級大國打敗了一個尚未從上次戰爭中恢複元氣的疲弱之國而已;它不過是一支由21世紀高新技術裝備起來的現代化軍隊,與一群僅用七、八十年代的淘汰裝備武裝起來的烏合之眾的對壘而已。因此,這實在沒什麼可引以為傲的,也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這場戰爭的另一大特點則是,美國的絕對空中優勢,又正好施展于伊拉克平坦無垠的一馬平川,其形勢真有如和尚捉虱,飛鷹博兔,未有不逮者。然而,正是以上這種種因緣巧合,造就了這場戰爭速戰速決的神話。因而,美國所創造的這個新型戰爭模式如移作對地形複雜,或軍力較強,或幅員較大的國家,就未必敢如此孤軍冒進而旗開得勝了。(李學江)
責編: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