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從伊戰看美國霸權的前景:美國該何去何從

央視國際 (2003年04月14日 13:03)

  國際先驅導報消息:隨著美軍攻伊受阻,“速戰速決”等目標均未如願實現,有人開始覺得美國“不過如此”,甚至認為“伊拉克戰爭將成為美國由盛而衰的標誌”。事實果真如此嗎?

  “硬實力”硬 “軟實力”軟

  無人否認,即使發生了“911”和遭到薩達姆出乎意料的頑強抵抗,美國仍是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而且這一地位還將持續相當長時間。其他諸強與美國仍然不在一個等級。綜合實力最強的歐盟,經濟上堪與美國一比,但“政治軍事上的侏儒”局面限制了發展。“新”、“老”歐洲的分裂則給一體化的道路增添了些許變數;日本衰退十年,島國發展空間的有限性在綜合國力較量白熱化的今天日漸凸顯;俄羅斯雖然在普京率領下幹得有聲有色,但全國的GDP只相當於美國一年的軍費開支,其中差距自然不難想見。

  政治上,惟有美國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繞開聯合國,在全球反戰聲浪如此高昂的情況下一意孤行;軍事上,美國敢將幾十萬大軍輸送到遙遠的戰場,有條不紊地進行軍事佈局;經濟上,美國一年的軍費開支相當於其身後幾十個國家的總和,僅布什要求國會追加的伊戰款項即比中日兩國一年的軍費合起來還多。更重要的是,從“911”到“倒薩”,美國的國內動員、外交斡旋、軍事部署、輿論宣傳時刻高效運轉,使“超級大國”的實力得以全方位“動態展示”。

  但正如克林頓政府助理國防部長約瑟夫奈所説,在全球信息時代,單有“硬”實力不行,“硬”實力加上“軟”實力才有實際意義。而所謂軟實力,即是指讓別國心悅誠服的道德感召力和文化向心力。

  恰恰在這方面,布什執政以來的美國屢屢失分,伊拉克戰爭則簡直使美“軟實力”全面受損:聯合國監核會不受美國的擺布,證明美國並不總能控制聯合國;法、俄、中立場堅定,小國不為利誘左右,使美國不僅未能獲得聯合國授權動武的“法理基礎”,連起碼的“道義基礎”也沒有得到。土耳其的反復、加拿大的曖昧、墨西哥的冷淡,表明盟友和朋友在關鍵時刻也未必與美國同心同德。仔細分析可以發現,英、美特殊關係的背後也暗藏不少分歧。比如,在對待聯合國的態度上,布萊爾就與布什不一樣。一向主導全球輿論導向的CNN、福克斯這次也因誤導觀眾而遭受批評。

  戰爭已經損害了美國一手制定的國際體系和盟國體系。有人説,布什正在親手殺死美國親生的孩子。此外,目前對美國經濟形勢的分析,多是建立在戰爭儘快結束的基礎上。一旦戰爭曠日持久,美國國內的經濟勢必受到衝擊。軟實力的傷害最終不可避免殃及硬實力。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其新著《美國需要外交政策嗎?》中説到:“不管美國覺得自己的目的多麼無私,只要它明確堅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就可能促使全世界其他國家逐漸團結起來反對美國,把美國逼入不利地位,最終孤立美國並使美國的國力耗盡枯竭。通往帝國的大道往往導致國家的衰敗,因為對無限權力的追求必定削弱國內的約束力量。”

  強勢外交排斥深刻反思

  軟實力雖不是主導國際政治的決定因素,卻是領導世界必不可少的要素。美國目前在全球的孤立局面,已經引起一些戰略家們的關注,並展開不同程度的戰略反思。

  其中深刻者如基辛格和約瑟夫奈,稱“如果美國不學會如何去區分自己必須做什麼,想做什麼和能做什麼,那就會耗儘自己的心理和物質資源”,“現實主義過了頭就會造成停滯,而理想主義過了頭則會導致發動類似宗教聖戰那樣的運動,最後以理想破滅而告終”,“霸權主義者注重軍事實力,會使我們對我們實力的極限視而不見”。但有如此深刻見解者目前在美國只是鳳毛麟角。

  其他反思則停留在埋怨的層次,如戰前不少人指責鮑威爾,稱正是他的溫和外交路線將美國拉進聯合國,遭受“如此屈辱”。伊戰打響後又出現一股批拉姆斯菲爾德的聲音,稱“文官指揮打仗,不出問題才怪”。這類反思不是針對美國的戰略,而是具體的戰術。

  可以説,美國沒有時間進行深刻的戰略反思,而美國中心主義的狹隘視野也使美國執政者不可能得出正確的反思結論。比如,“911”後布什曾問手下幕僚:“恐怖分子為什麼恨我們?”得到的回答是“他們仇恨西方文明、美國的價值觀”。聯合國外交受挫後,美政府內部不是檢討自己,而是認為“關鍵時刻聯合國起不了作用”;針對別國指責美國搞單邊主義,布什不在乎:“結果會證明我是對的!”正是這樣一種“反思”,使美國目前的強硬外交路線難以停下來。

  19世紀的俾斯麥説過:“一位政治家能做的頂多也就是聆聽上帝的腳步聲,抓住上帝披風的下襬,跟著上帝走上幾步。”言下之意,政治家必須有謙虛謹慎的基本修養。但是,以“謙遜的國際主義”為旗號登上政治舞臺的布什,已經被超越父輩的雄心和“911”刺激起來的復仇心理所左右,美國國內以孤立主義和單邊主義為特徵的新保守主義思潮甚囂塵上,則給布什的強硬戰略推波助瀾。更重要的是,美國軟實力受損嚴重,但就總體實力而言,仍然無人可望項背。如此一來,指望布什戰後回歸溫和路線,恐不現實。

  霸權前景受制國內因素

  冷戰後,美國絕無僅有的空前實力還從未遭遇目前這樣的窘境。如果説“911”使美國絕對安全的心理防線被攻破,那麼,伊戰則使美國首次看到了自己實力的有限性。布什的上臺意味著美國還想建立全球性的新帝國,現實的圖景則使美國霸權的前景似乎不被看好。

  下一步美國將何去何從?

  首先,目前的困境不會改變美國“倒薩”的決心和改造伊斯蘭的大戰略。目前的問題主要不在於美國實力,而是出在國際環境的阻力和美國戰術過於輕敵。美國已經對下一階段的戰術做了實質性調整,包括增兵、加錢、敢於自己犧牲、敢於犧牲別人等。第一次海灣戰爭打了40多天,科索沃戰爭打了78天,相比之下,目前這場戰爭是要全面佔領伊拉克並改造現政權。因此,戰爭持續2至3個月完全可能的。如果説前階段美國決策者對此估計不足,那麼在新的情況下,美國似乎已經做好了長期作戰而且必然取勝的準備。同時,對於改造伊拉克乃至伊斯蘭,美國已經擬定了多種方案,可謂做足了準備。

  其次,美國仍在憑藉實力,力圖成為國際格局的主導力量。此次戰爭導致歐洲分裂、北約分裂、美歐分裂,似乎形成一種多極制約美國的空前局面。但一方面,美國仍然實力超群,同時也是唯一具有全球戰略視角的大國。另一方面,各大國此次聯手制美,反對的與其説是美國,不如説是布什的單邊主義。反霸不等於反美。鮑威爾已經啟動新一輪盟國外交,試圖彌合美與盟國的矛盾。可以預料,法、德等國仍會與美繼續鬧彆扭,但在反恐、全球性議題等切乎共同利益的領域還將加強合作。畢竟,在單極與多極的矛盾之外,世界還存在恐怖與反恐、核擴散與反擴散、蕭條與反蕭條等超越伊拉克的大問題。美國與諸強在這些方面的共同利益大於矛盾分歧。

  最後,國內因素將是影響美國對外戰略走向的關鍵因素。制約美國的國際力量終究未能阻擋美國霸權的步伐。而美國國內則相對比較沉悶,不僅只出現過兩次大規模反戰遊行,而且至今布什的支持率仍高達67%。未來美國往哪個方向走,取決於國內政治、經濟狀況。

  目前已出現些許變化的苗頭。其一,民主黨在暗中積蓄力量,準備奪回政權;其二,鮑威爾與拉姆斯菲爾德的兩條路線之爭僵持不下,勢必引起美國政府內部更深層次的反思;其三,布什減稅計劃被國會削減了一半,意味著靠減稅刺激經濟的辦法失靈,如果戰爭久拖不決,美國經濟就會出現大問題,則布什的執政地位將受到考驗。(袁鵬)

責編:高楠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