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對伊戰爭 拉姆斯菲爾德“大獲全勝”

央視國際 (2003年04月12日 16:18)


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

  中國日報網消息:從華盛頓的五角大樓到卡塔爾的美軍“戰時”中央司令部,再到正在伊拉克搜捕薩達姆殘餘力量的美軍士兵,還沒有人準備好站出來宣佈戰爭勝利。用中央司令部發言人的話來講:“巴格達依然是處不祥之地。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然而當這場21世紀的首場大規模戰爭進行到此刻,至少有一個人已經可以大聲宣佈自己的勝利,這個人就是美國兩屆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在五角大樓這個“鷹派”代表人物看來,伊拉克戰場是向自己的反對者證明“拉氏先進軍事理念”的最佳演練場,雖然其中經歷了一些挫折,但巴格達的迅速陷落比任何言語更具説服效果。美國多家媒體分析説,這只“老鷹”在戰後的影響力將空前膨脹,他的治軍方略與戰術思想將統領美國的軍事戰略,甚至可能影響到世界其他大國的軍事變革。

  →→拉姆斯菲爾德堅持到了最後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這樣説:請原諒他對薩達姆政權轟然倒塌的幸災樂禍,請原諒他在談論伊軍傷亡時的喜笑顏開,因為拉姆斯菲爾德有理由如此興奮,這場由他親手導演、親自指揮的戰爭只用了3個星期的時間,就完成了人們曾經預想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任務。而且為了這場戰爭,拉姆斯菲爾德可以説是壓上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壓上了自己對美軍改革的夢想。

  雖然早在老布什當總統的時候,美國政府就開始醞釀“倒薩政策”,但直到1998年美國國會通過“伊拉克自由法案”,五角大樓才真正開始嚴肅討論推翻薩達姆的軍事計劃。去年1月,美國總統布什將伊拉克納入“邪惡軸心”,並將“倒薩”和反恐列為美國的頭號外交任務,五角大樓的戰爭機器進入全面運轉。

  很快,幾種不同方案被送到了拉姆斯菲爾德的面前。有些人建議遵循“阿富汗模式”,美國只需要出動幾千士兵,協助伊拉克反對派和庫爾德遊擊隊發動“起義”。美國的將軍們則更傾向於發起“第二次海灣戰爭”,用“絕對優勢的兵力”給予伊拉克軍隊以重創。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弗蘭克斯親自製定計劃,出動4個或更多重型部隊從3個方向——南方科威特、西方約旦、北方土耳其突入伊拉克。


拉姆斯菲爾德經常挂在嘴邊的詞:Kill

  然而這份讓弗蘭克斯引以為豪的作戰計劃卻被拉姆斯菲爾德無情地打了回來,批示很簡單,作戰人數太多,計劃太老套。拉姆斯菲爾德指出,經過12年前的海灣一役以及10多年的經濟制裁,薩達姆的部隊早已不復當年之勇。

  眾所週知,作為文職官員的拉姆斯菲爾德與其將軍下屬之間的摩擦一直就沒有停止過。拉姆斯菲爾德主張對美軍進行結構性改革,向更輕、更快、更靈活轉變,逐漸弱化陸軍的作用,突出空軍和特種部隊的表現。結果,經過激烈辯論和討價還價,拉姆斯菲爾德最終放棄了僅靠特種部隊作戰的理想主義,而將軍們則同意讓陸軍主力與靈活戰術相結合。拉姆斯菲爾德將最終方案送到布什總統面前,並得到了批准。

  很快,當國際社會的注意力被伊拉克的武器核查以及聯合國辯論所吸引的時候,五角大樓開始進行軍事部署,向海灣地區增派兵力。在這個過程中,拉姆斯菲爾德的作用不僅僅是説聲開始,他深入到幾乎每個決策層面,甚至包括召集哪支預備役,何時行動等。

  →→伊拉克成為拉氏軍事理念的演練場

  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五角大樓事前沒有預料到,土耳其議會竟堅決不允許美軍進駐該國軍事基地。在威逼和利誘均告失敗後,拉姆斯菲爾德再次體現了其靈活理念,迅速對戰略計劃進行調整。3月20日,當情報顯示薩達姆正召集他的高層助手開會,白宮當即決定提前動手,以“戰斧”導彈拉開“斬首行動”的序幕。

  戰爭打響初期,美英聯軍進展順利,拉姆斯菲爾德心情不錯。但當戰爭進行到第5天的時候,伊拉克方面開始反撲,美軍傷亡慘重,前線指揮和後方將軍們紛紛開始指責拉姆斯菲爾德輕敵,補給線拉得太長,應該派更多的部隊,重新集結,然後繼續向巴格達前進。然而面對“又一次越南戰爭”的警告,拉姆斯菲爾德沒有動搖,第三機步師受命繼續推進 -- 4月2日離巴格達只有50公里,3日抵達薩達姆國際機場邊緣,7日突入巴格達,10日進入巴格達市中心並推倒薩達姆塑像。

  美國副總統切尼因此讚揚道:“這是歷史上最出色的軍事行動。”

  美國列剋星頓研究所的軍事專家丹尼爾古爾分析道:“毫無疑問,拉姆斯菲爾德一直以來所主張的軍事思想在伊拉克戰場上得到了驗證。可以確定,戰後的拉姆斯菲爾德將擁有更加巨大的影響力,將更加堅定地推行其軍事改革理念。”這些理念包括:

  由文職官員統籌戰爭計劃和指揮,當然不需要制定具體的打擊目標 -- 像林登約翰遜總統在越戰時做的那樣,而是找到正確的戰地將領——比如弗蘭克斯。

  速度與機動。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喬治巴頓上將,放棄全面的常規戰鬥,確定巴格達為核心目標,丟棄其他城市,直搗黃龍。

  靈活。原定開闢北方戰線的第四機步師在戰爭打響後擔負起保護南部油井設備的任務。

  突出使用特種部隊和精確的空中打擊,各種兵種進行前所未有的合作。軍事專家認為,這種“融合”可以減少戰事對人力和武器裝備的重置,充分證明了拉氏的“絕對優勢打擊力量”與五角大樓曾經堅持的“絕對優勢兵力”理論的區別所在。

  運用高精尖科技技術,例如借助無人駕駛偵察機拍攝的戰區實時照片,幫助指揮者更好地掌握戰鬥進程。

  →→五角大樓將告別鮑威爾的影響


布什、拉姆斯菲爾德、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美國白宮的三隻“老鷹”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出動了55萬兵力,147名士兵陣亡,持續42天。而此次,美軍僅用了21天就攻下了巴格達,投入兵力只有12萬,105人陣亡。拉姆斯菲爾德的巨大成績讓海灣戰爭的指揮者—— 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現任美國國務卿科林鮑威爾將軍黯然失色。

  鮑威爾于1989年就任參聯會主席,是1986年根據“金水-尼科斯法案”對五角大樓進行重組後的首位參聯會主席。他通過該法案大大加強了參聯會主席的影響力,將參聯會從一潭死水變成了推進國防政策的力量之源。鮑威爾對美軍戰略的主要貢獻是“絕對優勢兵力”理論。在對美國越戰後的一系列軍事行動進行反思後,鮑威爾提出美國不應隨意在海外軍事介入,如真的要干預,就必須有充分和明確的政治目標,並出動絕對優勢兵力一舉獲勝。

  拉姆斯菲爾德2001年入主五角大樓後,向鮑威爾提出了挑戰,一方面削弱參聯會主席的權力,加強文官對參聯會的控制;另一方面提出自己的戰略思想。改革之處,新舊思想難免出現激烈碰撞。但911恐怖襲擊使天平偏向了拉姆斯菲爾德。阿富汗戰爭是“拉氏軍事理論”的首次驗證,而伊拉克戰爭則可能標誌著“鮑威爾戰略”的終結。(席雪蓮)

責編:張娜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