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麼在伊拉克重建上排斥聯合國
央視國際 (2003年04月11日 20:54)
中國日報網站特約評論:4月8日在貝爾法斯特舉行的第二次戰時“雙布首腦會晤”跟世界開了一個玩笑。當布什總統和布萊爾首相在嘴上封聯合國為戰後伊拉克重建問題上“至關重要的角色”時,無非是給聯合國嘴裏塞了一顆“糖豆”,但回過來又一掌將聯合國拒于管理伊拉克戰後重建的大門之外。這種口惠而實不至的做法,反映了美國在伊拉克重建問題上與發動戰爭一樣重要的戰略目標。
*** 伊拉克重建:聯合國VS美國
美國本來可以選擇讓聯合國來主導戰後伊拉克的重建。這樣做有諸多的好處:首先,可以讓國際社會更多的成員來和美國一起分擔伊拉克重建的費用,可以避免進一步刺激同伊拉克周邊的阿拉伯國家的關係,也可以避免讓自己在伊拉克的長期駐軍而導致戰爭費用的繼續上升;更重要的是,如果布什政府將伊拉克戰後重建的重任轉交給聯合國,讓美軍繼續扮演伊拉克過渡時期的和平支援任務,可以在相當程度上降低世界對於美國拋棄聯合國單方面組織“意願同盟”對薩達姆政府開戰的指責和非難。正如美國參議院前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拜登撰文指出的,如果美國可以在伊拉克戰爭之後將重建的重擔轉交聯合國,這是美國可以充分澄清其發動伊拉克戰爭動機的重要時刻。
然而,布什政府沒有這麼做。最重要的是,它根本就沒有想過要這麼做。但對於聯合國來説,如果能夠主導伊拉克戰後重建,卻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安南秘書長在4月7日做出了伊拉克戰爭以來就聯合國角色問題最為積極的表態。他指出,聯合國對後衝突問題的管理和和平秩序的重建“富有經驗”,聯合國有能力在戰後的伊拉克重建問題上發揮多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這還涉及到伊拉克新政府的合法性。只有聯合國來主導重建進程,新政府的合法性才能“充分”。為此,安南秘書長躍躍欲試,任命了伊拉克問題特別助理。4月8日,安南秘書長親自主持了安理會閉門會議,就聯合國“重要角色”問題獲得了安理會多數國家的支持。對安南來説,如果聯合國能夠主導伊拉克戰後重建,將可以重新振奮受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打擊的聯合國形象。這是擺脫聯合國在伊拉克局勢這樣的重大國際問題上狀態低迷的一個重要途徑。
聯合國如果能夠發揮實質性的重要角色,當然是國際社會的期待和願望。因為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希望聯合國有所作為,希望看到聯合國作為國際和平與安全問題上最重要的集體安全制度可以在多邊主義的基礎上平衡來自美國的霸權挑戰,更願意看到戰後的伊拉克問題的重建這一涉及眾多國家的利益的複雜問題,可以讓多種國際聲音來反應和表達他們的關注。這是伊拉克戰爭沒有結束、但圍繞著什麼力量來主導伊拉克戰後重建的國際外交角逐早在4月2日美國國務卿鮑威爾訪問歐洲之際就已提前開始的基本原因。
*** 承擔人道主義救援是聯合國的驕傲、也是聯合國的悲哀
3月20日伊拉克戰爭爆發後,美國就已經就聯合國可以在戰爭階段和戰後階段發揮的作用做出了決定。鮑威爾國務卿在3月23日即已表示,希望聯合國對“解放伊拉克人民的軍事行動”做出貢獻,但他又直言不諱地説,這樣的貢獻應該限于“人道主義救援”。由於安理會本身的分裂,聯合國對戰爭不可能做出實質性的結論。這就是我們已經看到的事實:聯合國既沒有按照美英等國的構想通過確認對伊軍事行動合法性的安理會新決議,也沒有根據反戰國家的意見通過譴責美國發動戰爭的決議。聯合國突然之間有點“迷失”了自己,難以對這場戰爭做出明確的回應。3月27日聯合國通過1472號決議,安理會終於打破了只是“呆在一邊看”的窘境。
對美國來説,既然可以從聯合國身軀上跨過去發動戰爭,可以讓聯合國站在邊上看著美英聯軍進行戰爭,那麼也就必然可以繼續“凍結”聯合國,讓它仍然保持對戰後伊拉克的重建“可以説話”、但“想伸手也夠不著”的輔助性角色。聯合國在伊拉克人道主義救援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這是聯合國的驕傲。
因為,繼續執行“石油換食品”的計劃可以讓60%的伊拉克人得到救濟,聯合國發起的為伊拉克難民籌措22億美元的活動已經收到了12億美元的捐贈,已有價值7.2億美元的救援物資正在運往伊拉克的途中。慘遭戰火蹂躪的伊拉克人民正在從這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獲益。
但這也是聯合國的悲哀。對伊拉克實行人道主義救援,像聯合國的一些職能機構,如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公室、糧食署等都足以承擔了。但現在,整個聯合國似乎只能從事其下屬機構本來就可以承擔的工作。這其實是“矮化”了聯合國在當代國際事務中可以發揮的作用。
*** 美國為什麼不讓聯合國發揮主導作用?
對於華盛頓來説,似乎有足夠的理由讓聯合國繼續在“一邊呆著”。
首先,伊拉克戰爭只是美國通過軍事行動“倒薩”的整個戰略計劃的一部分。在通過武力推翻薩達姆政府之後,美國還將致力於把後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培養成阿拉伯世界的“民主楷模”,徹底杜絕伊拉克可能再度成為反美堡壘的後患,並利用民主的伊拉克來逐步影響和改造中東國家,抑制伊斯蘭世界的反美主義。
其次,美國主導伊拉克戰後的重建可以讓美國有足夠的理由繼續在伊拉克保持軍事存在,監督和防範伊拉克周邊的其他美國同樣稱之為“流氓國家”的國家,如伊朗、敘利亞等國。特別是伊朗的核能開發計劃一直讓美國耿耿於懷,駐兵伊拉克可以對這些國家施加強大的戰略性影響,讓伊拉克戰爭最大程度地發揮對中東地區其他國家的軍事威懾力。
第三,只有讓美英主導伊拉克戰後重建,才能確保美英在戰後伊拉克問題上的利益分配。正如一句西方諺語所説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美國興師動眾地推翻了薩達姆政府,不拿到必要的實惠又豈能甘心?所以,戰爭一開始,美國公佈的第一批6億美元的重建項目,中標的都是美國公司。未來3-5年內,每年伊拉克重建的費用估計至少在20億美元。對美英來説,這都是重要的商機。當然,還有伊拉克誘人的石油利益。
第四,對白宮和五角大樓的“鷹派”人士來説,他們或許根本看不上聯合國的主導作用。對許多“鷹派”人士來説,聯合國就意味著做事“束手束腳”、“瞻前顧後”,難以“有所作為”。而且,就像阿富汗戰後重建一樣,美國認為,即便讓聯合國插手重建事務,美國也難以“清閒”,相當長時間內都無法擺脫需要擔負的防止伊拉克內戰等責任和義務。所以,與其在伊拉克重建問題上形成聯合國與美國的“雙駕馬車”,還不如一開始就“客氣地”讓聯合國呆在一邊,看美國是如何繼續大展身手、實施“美國化”的後衝突時期的“國家重建”。
第五,伊拉克戰爭無論在伊拉克人民、還是在阿拉伯世界的心口都留下了深深的創傷。《華盛頓郵報》報道説,雖然美英聯軍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已經接近勝利,但給伊拉克人民造成的“人性創傷”短期內是難以癒合的。美國自己主導戰後重建,就能在伊拉克發起全面灌輸西方價值思想的“精神沖洗運動”,採用修改教科書、推行西方的行政與政治理念等方式,雄心勃勃地讓美國所強調的戰爭是“解放伊拉克人民”的觀念深入人心。
然而,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帝國式”的“武力征服+意志征服”的改造運動。當年,麥克阿瑟在日本開創過這種運動的成功範例。今天,華盛頓的新保守主義者們正準備接過“麥克阿瑟的衣缽”繼續朝前發展。(朱鋒)
責編:薛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