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央視專稿】北線無戰事 感嘆土耳其

央視國際 (2003年04月09日 11:33)


  CCTV.com消息(中央電視臺赴土耳其前線記者顧玉龍報道):冬天,我是讀了余秋雨的《千年一嘆》後來到土耳其的。如今我站在安納托利亞高原,反為秋雨先生一嘆:尋找人類的古代文明,為何偏偏遺漏了安納托利亞的輝煌?

  97%的國土在小亞細亞即安納托利亞高原上的土耳其是一個迷一樣的國家,希臘神話中的相當部分發生在這裡,這裡有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木馬,這裡是聖母瑪麗婭誕生的地方,科學家通過衛星照片,在土耳其荒涼的東部山區找到了《聖經》中記載的洪荒年代的痕跡,據信那裏就是擱放諾亞方舟的地方……諾亞方舟至今無處可尋,美軍計劃在土耳其開闢的“北方戰線”也如諾亞方舟一般杳無蹤影。

  土耳其為美軍開闢“北方戰線”開出了一張320億美元的賣路單,並附帶搭車6—8萬土耳其士兵隨美軍南下進入伊拉克北部地區。在美國人看來,土耳其人顯然在趁火打劫。就説美元可以隨便印,土兄弟也不能漫天要價呀。再説,進駐伊拉克北部的美國軍隊也就只有6.2萬人,憑什麼土耳其人敢和美國大兵平起平坐,而且還不聽美國長官的指揮。

  幾次討價還價之後,美國人終於失去了耐心,一氣之下拂袖而去,把駐紮在迪亞巴克爾和英吉爾利克空軍基地的設備的人員統統撤走,並經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伊斯肯德倫重新裝船運往數千海裏之外的海灣。

  熟悉土耳其國情的人都知道,土耳其經濟很不景氣,歐盟之所以不要土耳其,除了政治的因素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土耳其的經濟遠遠沒有達標,簡而言之就是“窮”。原先幾乎所有的分析人士和專家都認為土耳其為了國民生活和經濟,總會答應美國的要求的。誰知土耳其竟然“窮且不墜青雲之志”,議會還把政府提交的議案給打了回來,土耳其的這一議會民主機制把一向推崇民主的美國氣得差點吐血。記得當時的土耳其總理居爾曾經説過,在土美關於開闢“北方戰線”的談判中,錢並不是最重要的東西。説實在的,作為臨時赴土耳其採訪的記者,我當時並不十分理解這句話的涵義。

  在伊拉克南部美英聯軍和伊拉克的共和國衛隊天天打得熱火朝天,但由於北線無戰事,所以我在土伊邊境小鎮採訪的日子裏相對來説比較悠閒,並得以有時間在春日的陽光下忙裏偷閒地翻閱錫洛皮新聞中心散發的介紹土耳其歷史的小冊子。

  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在歷史上曾經盛極一時,但自十七世紀起國力日衰,並被歐、俄視為“歐洲病夫”。1920年8月10日,協約國迫使奧斯曼帝國在取消奧斯曼帝國的《色佛爾條約》上簽字,西方列強處心積慮地瓜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和屬地。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土耳其近、現代史上最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穆斯塔法凱末爾,毅然起來反抗外國佔領,打敗了希臘軍隊,並以勝利者的姿態出席了洛桑會議。土耳其電視臺的同行告訴我,那是一個新月之夜,剛剛結束戰鬥的穆斯塔法凱末爾疲憊地坐在一個池塘邊休息,他看到池塘裏有兩名戰死的土耳其士兵,他們的獻血染紅了湖水,微風吹來,新月和星星的水中倒影在飄動,穆斯塔法凱末爾於是決定用紅色作為土耳其的國旗,並在上面點綴月亮和星星,以表示對烈士的敬仰和珍惜來之不易的獨立和勝利。

  穆斯塔法凱末爾在土耳其被尊稱為“阿塔圖爾克”,意為國父。在安卡拉我曾經專程拜謁過阿塔圖爾克的陵墓,位於安卡拉城馬爾泰佩區的拉薩泰佩山崗上是安卡拉的制高點之一,阿塔圖爾克陵墓就建在這裡。矗立於陵墓入口右側的獨立堡塔上鐫刻的文字是阿塔圖爾克的名言:“生存意味著抗爭與戰鬥,只有在鬥爭中成功,生存才成為可能”,矗立於入口左側的是自由堡塔,正面有美麗的女天使騎馬的浮雕,她手擎“自由宣言”。塔上鐫刻阿塔圖爾克的語錄:“土耳其迄今為止的全部歷史證明土耳其一直是追求自由與獨立的國家”。自由堡附近有一組女子群雕,其中有一位姑娘掩面而泣……雕刻雖然簡單,卻令我震撼:為了自由和獨立,土耳其曾經歷了多少辛酸和悲壯,這些顯然難以用金錢來衡量。

  經歷戰爭和痛苦的土耳其人深知獨立和自由的可貴,在與美方關於開闢“北方戰線”的談判時,土耳其一再強調土耳其絕不會在壓力下作出違背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決定。

  土耳其是北約國家中惟一與伊拉克接壤的國家,同為穆斯林,土耳其和伊拉克有著極為複雜的民族感情。土耳其人都説伊拉克是土耳其的後院,伊拉克人是土耳其的的兄弟和姐妹,土耳其人不願意助紂為虐,幫助美國人屠殺自己的穆斯林兄弟。

  錢,是土耳其所需要的,因為土耳其的外債高達2000多億美元;正義也是土耳其所需要的,因為這涉及到土耳其的立國之本。

  土耳其的抉擇令人感嘆,這裡恐怕既有無奈,更體現了土耳其人的民族意志。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經斷言:在土耳其可以説是幾乎人人反戰,但似乎沒有人會懷疑政府的議案會遭到議會的徹底否決。此話遭到一些網友的批判,這的確暴露了我對土耳其民族的不了解和對時局的無知。其實,不光是我,許多“國際問題專家”在這個問題的判斷上也令人大跌眼鏡。

  安納托利亞高原已春回大地,遙望南天,那裏依然戰火熊熊,電視裏傳來消息説,美英聯軍已經基本佔領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在我腳下就是那舉世聞名的底格利斯河,千古奔流的底格利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把土耳其和伊拉克兩個上下游兩個國家聯絡在一起。但是同樣的兩條河流,流經不同的兩個國家,竟然産生了截然不同的兩種命運。

  我感嘆土耳其,更為伊拉克感慨。

責編:高楠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