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美元對歐元的戰爭
央視國際 (2003年04月07日 22:22)
|
|
|
歐元對美元的匯率一直居高不下 |
環球時報消息:伊拉克戰爭已持續十幾天,“速戰速決”已成泡影。美國總統布什告訴國民,“這將是一場比我們預想的還要艱難和漫長的戰爭”。
布什政府當然十分清楚,這場戰爭要冒多大的政治風險,但美國最終還是打著“消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幌子堅決地發動了戰爭。作為世界上市場經濟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當然不會為了“人道主義”而大動干戈,而是有深層的政治經濟目的,有人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説,美國攻伊是美元對歐元的戰爭。
強勢美元政策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但歐元的走強成了市場的不可逆轉之勢
美國曾在上個世紀創造了經濟奇跡:在經濟較高增長的同時,保持了低水平的通脹率和失業率。美國居民在享用從國外源源不斷擁入的廉價商品的同時,毫無顧慮地實現著“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曾經吸引了全球艷羨的目光:他在保持較低利率,自信地看著世界各地的鈔票流入美國的同時,實現了以較低的通脹率和儲蓄率來維持美國經濟繁榮的目標。這其中的秘訣,普通美國人也許不太清楚,但美國高層當然心裏明白,這得歸功於“強勢美元”。換句話説,美國的經濟繁榮歸根結底得益於美元的堅挺,美國可以充當最後貸款者,通過發行大量債券彌補赤字。因為債市上有大量的買盤,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國外資金。這樣,外國以貿易形式從美國賺取的美元最終又以購買美元債券的形式回流到美國本土,進一步促進了美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美元在大量回流資金的支持下變得更為堅挺。如此良性循環,構築著美國經濟發展的堅實鏈條。
但鏈條的一個環節終於出現了問題。2000年4月以來,美國以“.com”為代表的新經濟泡沫開始破裂,接踵而至的是2001年的“9 11”恐怖襲擊事件和美國大公司財務造假醜聞,市場一片譁然,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急轉直下,美國經濟由此步入衰退。更為致命的是,格林斯潘手上那個“降息”的法寶卻怎麼也拉不起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與此同時,歐洲經濟卻表現相對良好,股市相對健康,利率也高於美國。因此,從2002年開始,國際資本市場上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大量的國際資金流出美國,轉而投向歐洲和亞洲,而表現在國際匯市上就是歐元逐步升值,維持了長時間堅挺的美元開始走下坡路。儘管美國財長一再發表聲明,強勢美元政策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但歐元的走強似乎成了市場的不可逆轉之勢。在萬般無奈之下,布什政府希冀通過大規模削減稅收和大量擴充軍費支出來刺激經濟增長,後果卻是美國的財政狀況日益惡化,美元貶值的壓力不斷加大,歐元卻升值至自誕生以來的最高水平。歐元的升值進一步帶動了資金從美國流出,從2002年第四季度起,每個月凈流入歐洲的國際資本都在150億歐元以上,並大量購買歐洲的債券,這是自1995年以來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向美國後的第一次明確轉向。如果任這種趨勢發展,美國面臨的將是比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還要嚴重的金融風暴,美國經濟將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美國要採取措施阻止國際資本流向歐元區,從而徹底打垮歐元的支撐點
面對直接威脅自己的歐元,美國無論如何也要採取行動阻斷歐元的上升勢頭,阻止歐元取代美元成為世界主導貨幣。美國只有“華山一條道”:阻止國際資本流向歐元區,從而徹底打垮歐元的支撐點。這條道就是戰爭,“消除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成了最好的藉口。
首先,通過佔領伊拉克,剷除薩達姆,奪取中東石油,控制國際油價,打擊對手。美國佔世界人口的5%,卻消耗全球近42%的能源。中東佔世界石油儲量的66%,控制了中東石油就等於控制了國際油市,美國從而可以從自身利益出發來主導國際油價,並以此打擊對手。據統計,油價每下跌1美元,俄羅斯就要減少10億美元的收入。相比之下,歐盟國家60%以上的能源都需要進口,除英國(其北部有一定的石油儲備)外,歐盟國家的石油進口依賴率高達80%至90%,其中德國最高,達98%。對高度依賴進口石油的歐盟國家來説,油價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嚴重影響本國的經濟增長。美國的算盤正是基於這一點:通過控制國際油價,惡化歐元區國家的財政狀況,破壞《穩定與增長公約》的基礎,狠狠打擊歐元。
其次,通過戰爭來打擊歐元區的消費者信心。從地緣上來講,中東遠離美洲大陸,而靠近歐洲。可以説,戰爭引起的消費者信心下降對歐元區國家的影響要遠大於對美國的影響。而對目前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歐元區國家來説,消費者信心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最近來自歐盟的一項調查顯示,幾乎所有的歐元區經濟學家都認為,一旦戰火蔓延到伊拉克的鄰國,歐元區消費者的信心將一落千丈,歐元區經濟將面臨很大困難,歐元及所有歐元資産必將蒙受巨大損失。
其三,美國甚至早已計劃好了後路,即使美伊戰爭向不利於美國的方向發展,美國到時也能拿出冠冕堂皇的理由,讓歐盟掏錢參與伊拉克的戰後重建。光是這筆重建費用就足以讓歐元區國家的財政狀況捉襟見肘。
一旦歐洲另起爐灶,美國將多了一個強大的敵人
事實上,“將國內矛盾引向國外”是美國政府的一貫做法。還未從人們記憶中消失的科索沃戰爭就是明證。
在歐元啟動前夕,美國其實已經看清了歐元成功啟動可能對美元帶來的巨大挑戰。美國十分清楚,聯合的歐洲大陸對美國的經濟、政治、軍事利益形成了巨大威脅。從經濟層面看,歐元這個新生事物雖然在嬰兒期不會對美元構成直接威脅,但挑戰美元作為世界強幣的地位只是時間問題。從政治層面來看,雖然英國尚未加入歐元區,但歐洲大陸的聯合統一將發出美國極其不願聽到的不同的聲音。從軍事層面看,歐洲的軍事力量早在1991年海灣戰爭時就讓美國心領神會。一旦歐洲另起爐灶,美國將多了一個強大的敵人。正因為如此,科索沃戰爭前夕,美國大多數議員堅持通過武力來阻止歐洲另立門戶,即通過深入歐洲腹地,在歐洲的心臟地帶發動戰爭,阻止國際資本流向歐洲,如果不能徹底打垮歐元,也要拖延歐元“從嬰兒長成大人”的時間。事實證明,歐元在科索沃戰爭開始後立即下滑,從1999年初啟動時創下1歐元兌換1.1877美元的高價後,歐元便一直呈現跌勢,到1999年末,1歐元僅能兌換1.0075美元,全年累計跌幅近14%。歐元的一路下跌大大動搖了國際資本對歐元能否整合成功的信心,嚴重影響了歐洲統一的進程。歐盟官員在戰後曾明確表示:科索沃戰爭是一場需要歐盟認真反思的戰爭。
同樣需要反思的還有,科索沃戰後的重建也給歐盟帶來了不小的負擔。正如歐洲流行的俗語“戰爭是美國人的事,而和平是歐洲人的事”所言,歐盟為科索沃的戰後重建支付了大部分的費用,這自然擴大了歐元區國家的財政支出,加重了財政赤字壓力,從而給歐元區的經濟增長帶來了很多不利影響。
歐元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一極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雖然美國對歐元處心積慮地加以打擊,但歐元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一極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第一,經濟決定金融,歐元區國家相對較好的經濟基本面是歐元走強的決定性因素。與美國的經濟頹勢相比,歐元區國家的經濟運行正相對穩定增長,主要推動力為出口增長、建築業增長以及金融和商業的增長。
第二,歐元在國際貿易結算和國際貨幣儲備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從前者來看,歐洲跨國公司以歐元結算,泛歐的兼併和收購也多數以歐元結算;歐元區國家之間的貿易、美國對歐元區的出口和亞洲向歐元區的出口大部分都以歐元結算。從後者來看,歐元在國際貨幣儲備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目前美元在國際貨幣儲備體系中仍佔據主導地位,但2002年後歐元的實質性發行和流通因沿襲了原德國馬克的份額而躍升到國際貨幣儲備中的第二位,並極有可能在今後逐步發展到與美元相抗衡的地位。同時,世界各國的儲備當局為了避免單一盯住美元所帶來的風險,可能會逐步拋出一部分美元而持有部分歐元。
當然,歐元要想真正成為能與美元分庭抗禮的國際強幣,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而且歐元向強幣進軍的旅程將不會一帆風順。對這一點,包括歐洲中央銀行在內的國際機構都有清醒的認識。
美國很難重演1991年海灣戰爭的好戲
經濟是基礎,政治永遠為經濟服務,這在世界頭號市場經濟國家的美國尤其如此。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絕不僅僅是為了剷除薩達姆政權,而是要決不手軟地捍衛其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美國對法德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持不合作立場表示不滿,美國務卿鮑威爾和英國首相布萊爾甚至公開表示法德的選擇是“不可原諒的錯誤”和“發生在歐洲最危險的政治遊戲”,實際上,美國從一開始就沒有奢望法德會加入其攻打伊拉克的行列。
美國期望1991年海灣戰爭的好戲重演,但美國當前的經濟形勢決定了它的算盤有可能要落空。1991年海灣戰爭時期,美國經濟經過上個世紀80年代的結構調整正進入結構收益和經濟週期效應顯現時期,經濟結構週期和經濟運行週期處於上行通道,而海灣戰爭只不過是給美國的經濟復蘇打了一針強心劑,美國經濟在1992年4月出現了復蘇,並實現了美國歷史上最長的近10年經濟增長週期。但時至今日,美國經濟處在了衰退邊緣。在經過上個世紀90年代長時間的增長之後,美國已經進入了生産能力過剩時代,普遍存在的消費不旺和通貨緊縮問題在短期內難以得到解決。因此,對美國經濟來説,此次戰爭行動不會使1991年海灣戰爭的好戲重演
責編:薛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