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越來越“激情” 法國人越來越冷靜
央視國際 (2003年03月31日 10:03)
中國青年報消息:美國眾議院把餐廳菜單上的“法式薯條”改為“自由薯條”,紐約人將法國葡萄酒倒入陰溝,《紐約時報》以及大大小小的網站均用大量篇幅刊登抵制法國商品的廣告。
伊拉克戰爭已經持續了10天。在聚焦此次戰爭時,法國媒體近日開始討論第二個中心議題:因倒薩問題而遭受重創的法美關係的未來走向。法國最具影響力的《世界報》和《費加羅報》均開闢專欄,發起了一場法美關係現狀與未來的大辯論。
一段時間以來,美政界與輿論對希拉克在倒薩問題上的立場頗為不滿。3月10日,希拉克總統通過電視畫面向全世界正式宣佈,法國將運用安理會的否決權向戰爭説“不”,這猶如在大西洋彼岸引爆了一顆小型“原子彈”,引起了美國的猛烈“反擊”。美眾議院把餐廳菜單上的“法式薯條”改為“自由薯條”,紐約人將法國葡萄酒倒入陰溝,《紐約時報》以及大大小小的網站均不惜筆墨,用大量篇幅刊登抵制法國商品的廣告,並列出法國公司的單子當“靶子”。
除了老百姓的“反法”情緒外,美國政要的一些言辭更是令人感到一股“殺氣”。白宮安全問題專家米歇爾 李登在華盛頓某著名戰略研究論壇指責希拉克“鼓勵了薩達姆的抵抗行為”,並稱“法國總統的政策使我們的一些士兵失去了生命”。他甚至不加遮掩地稱,只要希拉克在任一天,法美之間的傷口就不可能癒合。中情局前局長伍爾西則認為“巴黎建立了一個反美聯盟,它走得太遠了”。
相對於美國國內的“群情激憤”,法國的反應則平靜許多。雖然最近的一次調查顯示,78%的法國人依然反對美英對伊動武,但法國輿論指責布什政府單邊主義的聲調卻比戰前有所降低。法國資深的美國問題專家、巴黎大學榮譽院長索貝爾薩表示,他並不認為美國現在出現了一種“敵視法國的情緒”。法美兩國政府完全可能在某個問題上意見不一,甚至對立,但這不代表兩國人民就因此而成為仇敵。
法國的媒體也顯得比較冷靜,其最近一週的關注點主要是戰爭進展過程、戰後重建以及聯合國的未來作用等,幾乎沒有針對布什政府的強烈言辭。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報》近日刊出了一些讀者來信,其中不乏對法國自身行為的反思。《巴黎競賽》雜誌則提出了一個值得所有人深思的問題:如果法國是反戰陣營的旗手,他如何能將“沒有共同民主價值觀”的眾多國家匯聚起來。該雜誌還指出,當不同價值觀的國家因為“反美”的共同原因走到一起來時,這個世界的平衡就已打破,其後果十分危險。
法美危機雖然令人擔憂,但又絕非是一次歷史的偶然。早在18世紀,喬治 華盛頓同援助美國獨立戰爭的法國將領拉法耶特的關係就一度吃緊。戴高樂時期,法國的核武計劃和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都讓美國人大為不悅。在80年代的西伯利亞輸氣管事件中,華盛頓還指責巴黎暗中慫恿歐洲與前蘇聯發展貿易關係。至於法美兩國近年來的“鋼鐵戰”、“香蕉戰”等貿易衝突,則更是不勝枚舉。
當美國輿論正在討論如何抵制法國商品,或者是否將諾曼底登陸陣亡美軍士兵的遺體運回美國時,法國人已經開始思考如何修復與美國的關係。法外長德維爾潘在27日的參議院會議上表示,法國反對美英在聯合國框架外發動戰爭,這一立場毋庸置疑,而允許美國戰機飛越法國領空則是另一回事。法國畢竟是美國的盟友,因此有必要向處於戰爭狀態下的盟軍開放領空。此外,希拉克宣稱有可能在遇到生化武器時參加盟軍作戰等“小動作”均已顯示,法國正試圖緩解同美國的緊張關係。
用英國做紐帶無疑是法國修補法美關係的捷徑,而這也正是法國目前努力的方向。德維爾潘27日到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用英語發表了一場演説。他首先避開兩國之間的分歧而談到共同的未來,要求法英“重建信任和親近關係”。法外長表示,法英“擁有共同的價值觀”,應該“重新找回歐洲的共同特徵”。有分析認為,布萊爾曾試圖通過接近美國的方式,來説服布什避免在伊拉克問題上採用武力。這一努力顯然以失敗告終。不過,如果布萊爾現在去華盛頓為法美關係説和,其成功的可能性則大了很多。(陳波)
責編: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