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新聞分析:從海灣戰爭到伊拉克戰爭

央視國際 (2003年03月23日 09:28)

  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新華社記者包爾文 江亞平) 石油資源豐富、戰略位置重要的海灣地區歷來風雲詭譎。1991年,這一地區爆發了牽動全球的海灣戰爭。時隔12年,伊拉克戰爭又在那裏爆發。人們不禁會問,這兩場戰爭有何內在聯絡,又有哪些不同?

  顯然,在這兩場戰爭中,美國和伊拉克都扮演了主角。伊拉克兩次都是被打擊的目標,而美國兩次都是對伊拉克實施打擊的主導者。這兩場戰爭的內在聯絡在於海灣戰爭後美伊矛盾不但沒有化解反而不斷加劇。然而,這兩場戰爭在許多方面存在明顯差別。比較這些差別,人們會發現,伊拉克戰爭本是一場不該發生的戰爭。

  從戰爭誘因來看,海灣戰爭的直接原因是1990年8月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和吞併。伊拉克的入侵不但非法剝奪了科威特的主權與獨立,也使該地區國家直接感到自身的生存危機。美國等西方國家深感自己的石油供應生命線面臨威脅。為結束伊拉克對科威特的佔領,確保本國的利益,美國&&組成多國部隊發動了海灣戰爭。相比較而言,美、英等此次發動伊拉克戰爭,沒有明顯的導火索。他們的主要理由是指控伊拉克隱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主義。但是,這一指控並沒有為國際社會所接受。事實上,全球很多國家對此提出了強烈質疑,特別是安理會的多數成員國明確反對動用武力,主張繼續對伊進行武器核查,並通過政治手段解決危機。

  從戰爭背景來看,海灣危機時,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剛剛形成。當時它奉行的安全戰略是對敵人實行“威懾”與“遏制”。如今,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得到明顯加強,在國際關繫上表現出明顯的單邊主義傾向。特別是發生“911”事件後,美國政府對其安全戰略進行了調整,把打擊恐怖主義作為首要任務之一併公開宣稱要對一些敵對國家採取“先發制人”的軍事戰略。在這一背景下,伊拉克戰爭終於在3月20日爆發。

  在戰爭的目標和授權情況方面,海灣戰爭的主要目的是把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而不是要推翻薩達姆政權。而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不但要”消除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所構成的威脅”,更要推翻伊拉克現政權。海灣危機時,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一系列決議,譴責伊拉克入侵和吞併科威特,認為伊拉克違反了《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破壞了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因此多國部隊以武力恢復科威特國家主權的行動得到了聯合國的認同。而美、英等國此次在發動伊拉克戰爭前,雖然千方百計尋求安理會通過一項對伊動武授權的議案,但始終未能獲得安理會多數成員國的支持,加上常任理事國法國和俄羅斯一再申明將否決對伊動武提案,美英最終不得不放棄這一努力。

  從國際支持來看,在海灣戰爭中,參加多國部隊的國家就有36個,它們分別來自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其中甚至還包括與伊拉克同為阿拉伯國家的埃及、敘利亞以及海灣6國。此外,還有更多的國家對戰爭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而在目前的伊拉克戰爭中,直接參戰的國家除美國外,只有英國和澳大利亞等極少數國家。德國、法國和比利時等北約國家則反對在北約框架內向美國提供對伊動武的軍事支持。在海灣戰爭結束後,不少國家分擔了鉅額的軍費開支,而此次高昂的戰爭費用恐怕只能由美、英等少數國家承擔了。

  從作戰難度來看,兩場戰爭也有不同。在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的軍事目標局限于把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並沒有觸及伊拉克政府的生存,因此伊拉克軍隊雖進行了一定抵抗,但並沒有死拼到底。而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的目標是推翻伊拉克現政權,這就把伊拉克領導人逼到了墻角。因此輿論認為,伊拉克軍隊很可能會決一死戰,美英的軍事進攻可能會遭到猛烈的抵抗。

  在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主要採取了大規模空中打擊的戰術,在對伊拉克軍隊進行39天空襲後才出動地面部隊,其目的是確保在地面戰開始前敵方的戰鬥力已被基本摧毀,從而儘量達到己方“零傷亡”的目標。當時,伊軍相對集中且主要部署在空曠地帶,因此實施持續空襲較為行之有效,且不易造成大批平民傷亡。伊拉克戰爭爆發後,美英部隊在進行了僅僅一天的空襲後便進入地面和空中的聯合作戰,主要原因是此次伊拉克軍隊的部署比較分散,單靠空襲難以消滅伊軍和對伊實施佔領。此外,如果一味實施空襲,造成大量平民傷亡,這場本已沒有聯合國授權的戰爭將會激起更大的全球反戰浪潮。

  可見,伊拉克戰爭從許多方面來看本不應該發生。然而現實是戰火正在伊拉克的土地上燃燒,引起了全世界的嚴重關注。這場戰爭的進展與結局究竟如何,值得人們繼續跟蹤和關注。(完)

責編:揚國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