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美國戰前的十大致命失誤
央視國際 (2003年03月21日 12:14)
新華網消息:近日,英國《泰晤士報》刊登布朗溫 馬多克斯的文章,評述導致美國在伊拉克戰爭前外交努力無果而終的十大致命失誤。作者認為,在過去的一整年裏,美國犯了一些本來可以避免的嚴重失誤。作者還説,如果美國把事情辦得漂亮一些,它本來可以既達到開戰目的,又贏得世界支持。
失誤一:拋出“邪惡軸心論”。
要列舉美國最嚴重的判斷錯誤,需從美國總統布什在2002年1月痛斥“邪惡軸心”開始。“邪惡軸心論”破壞了美國發動戰爭的理由。給人的感覺是,布什“對付”伊拉克只是因為伊拉克對付得了,這使美國逐漸失去了國內外的支持。
失誤二:一團糟的中東政策。
僅僅説美國去年春天的中東政策一團糟,有點言之過輕了。儘管布萊爾一再勸説,美國依然不太情願參與中東事務,同時卻執意專攻伊拉克問題。這使它失去了歐洲和中東地區的支持。
失誤誤三:不當的終極目標。
布什政府去年就把“政權更迭”當作對伊拉克政策的最終目標,而且堅持説這是美國的長期政策。但這一表述太露骨,且無法與聯合國的原則吻合。
失誤四:對聯合國心不在焉。
在國務卿鮑威爾等人的敦促下,美國政府開始在準備採取軍事行動的同時,心不在焉地尋求聯合國的支持。但布什政府又公開對伊拉克允許核查人員入境的做法表示失望,這使得美國從一開始給人的印象就是,它想不惜一切代價挑起戰爭。
失誤五:藉口過於善變。
美國在尋求聯合國支持的時候,“政權更迭”的説法就迅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解除武裝説”,接著又提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威脅説”,直到最近又推出“阿拉伯世界民主化説”。作者強調,美國的這些變化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它讓本來可能成為盟國的國家産生不信任,也讓法國外長德維爾潘借機嚇唬阿拉伯國家,説美國在收拾伊拉克後,不會就此罷手。
失誤六:過於急迫的軍事集結。
美國的軍事集結讓外交努力變得複雜。軍事集結的時間表比聯合國武器核查工作負責人布利克斯的時間表更為緊迫。儘管這給了伊拉克相當壓力,迫使它與布利克斯合作,但集結兵力的做法也把美國限定在了開戰這條路上。
失誤七:誤判法國並低估了歐洲的反美情緒。
就在一週前,美國還以為法國即便不支持自己的計劃,也會採取容忍的態度。作者認為,美國誤判法國是有原因的。法國畢竟在聯合國1441號決議上簽了字,因此鮑威爾就以為,他發出了明確的信息,即法國如果不支持戰爭,那麼它就不應該支持這項決議。而且當時法國也在為可能發揮的軍事作用準備軍艦和飛機。同時,美國還低估了歐洲的反美情緒。鮑威爾不願意出訪是眾所週知的,但這讓其他國家覺得布什政府不願為此多走幾步路,也讓美國政府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一直沒有察覺歐洲的不滿。在華盛頓失去耐心的當天晚上,法國在它希望給核查人員多少時間的問題一再做出一些小的讓步。英國和美國的外交官對此又做出了錯誤的判斷。於是,美國反過來責怪法國,説如果早點採取這種態度,能挽回多少東西。
失誤八:誤判俄羅斯。
俄羅斯的反對比法國更慎重,但它的態度自始至終沒有什麼變化。美國低估了俄羅斯對布什政府一連串的怠慢做法,特別是單方面退出《反導條約》的惱怒。
失誤九:誤判土耳其。
美國最近遭到土耳其的嚴重怠慢,而其原因卻是布什政府的一些人顯然以為能夠收買到土耳其的支持。
失誤十:誤判阿拉伯國家的反美情緒。
在美國朝著戰爭的方向步步緊逼的時候,它不能慶倖阿拉伯“街道”上一直比歐洲安靜。“無聲”不等於不反美。或者可以説,這裡缺乏的不是反美情緒,而是對反美運動的有效組織或抗議的自由。這很難代表美國在外交上取得的勝利。
責編: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