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夾心餅乾不好受 “倒薩”難壞聯合國
央視國際 (2003年02月20日 17:40)
國際在線報道:繞“倒薩”這一主題,國際社會已展開了多輪撲朔迷離的外交運作。毫無疑問,隨着時間的推移,處於國際社會強大的反戰力量和決心“倒薩”的美英之間的聯合國安理會的處境也越來越微妙。
五大國外長聽彙報
聯合國安理會14日舉行會議,聽取國際原子能機構主席巴拉迪和核監會主席布利克斯介紹對伊武器核查情況報告。引人注目的是,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的外交部長全部與會。其實,他們是可以不來的,畢竟安理會一年到頭都在開會,兩位主席也僅僅是作彙報,而不是作決定。大國外長出席,其目的顯然不是聽彙報,而是通過出席安理會的會議告誡兩位主席:這個報告很重要,你們不能偏袒任何一方。
兩主席的報告很“公正”:一方面,伊拉克政府在儘量配合武器核查人員的工作,核查人員想去的地方都去了,沒有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另一方面,核查人員發現了射程超過150公里的薩姆2型導彈,這違背了聯合國687號決議,伊方也沒有講清楚一些生物化學原料的去向。主戰與反戰雙方都從這報告中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一些東西,但又未能完全如願。
現在,圍繞伊拉克問題的較量已進入最後階段。美、英等國對伊開戰的軍事部署仍在加緊進行,不日將全部到位,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德國、法國、俄羅斯等國仍明確反對對伊動武,許多中小國家也加入反戰行列,包括美、英在內的世界各地相繼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戰游行,反戰呼聲加大。大國在安理會和各國首都進行着緊張的幕後外交行動。焦點是,安理會要不要就伊拉克問題通過一項決議——戰與不戰,似乎只等聯合國安理會一句話。
美國為何又醞釀新決議?
美國曾一再表示,對伊拉克動武,是美國主權範圍內的事情,因為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支持恐怖組織,對美國構成嚴重威脅;伊拉克已實質違反了聯合國有關決議,美國根據這些決議就可以解除伊拉克的武裝。可美、英等國目前又在醞釀一項新決議草案,其核心就是指責伊拉克對其義務構成實質性違反,授權對伊動武。
美國為什麼要改變自己原先的態度?首先,美國沒有預料到德、法、俄會這麼強烈地反對,以至於聯合起來跟它對着幹,使其維護“國際正義”的形象大打折扣。其次,英國首相布萊爾的民意支持率很低,由於全力支持美國對伊動武,他在國內的政治處境越來越不妙,布什對“鐵哥們兒”不能見死不救。第三,聯合國核查人員在伊拉克沒有找到特別有力的“證據”,伊拉克在核查問題上一讓再讓,美國現在是“師出無名”。
但是,美、英等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尋求授權對伊動武決議,並不意味着安理會不通過決議,美國就不打伊拉克。個中原因其實並不複雜,美國所作的軍事和外交努力都是為了“倒薩”:最理想的結果,是以大兵壓境之勢,力爭不戰而屈人之兵。比如,迫使薩達姆流亡或伊發生內訌;次之,以安理會授權決議力爭出師有名,以彰顯其維護國際正義的形象;最後的選擇,是在爭取盡可能多盟友支持的情況下單獨或共同出兵。
要打你打,別打聯合國的旗號
“倒薩”不是布什政府的一時衝動,而是深思熟慮之後作出的戰略決定。布什政府也清楚,德、法、俄反對動武,主要是政治上和道義上的,是一種外交手段,對美軍事行動不構成大的影響。
德國力主反對對伊動武,主要是國內政治所致,反戰是當代德國外交政策的重要特徵。其次,德國作為安理會本月主席國,希望利用聯合國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組織發揮一下自己的大國作用。
法國反對美對伊動武,是預料中的事:一來,法國一向標榜自己的獨立外交,有與美國對着幹的傳統,這是重現法國大國作用的難得機遇;二來,法國在中東地區有重要利益,希望通過反對對伊動武,贏得阿拉伯溫和國家的好感。
俄羅斯恐怕只有實用主義的考慮了。
法、俄都在幕後與美國討價還價,並把使用武力作為解決伊拉克問題的“最後手段”,由此可見它們反得並不徹底。德、法、俄同樣知道,它們的反對並不能阻止美國的軍事行動。在這種情況下,它們唯一的希望和最終目標,就是美國不要打着聯合國的旗號對伊動武。16日,法國總統希拉克、外長德維爾潘均表示,安理會沒有必要就伊問題通過第二個決議。這個表態既可以理解為法國支持繼續核查,同樣可以理解為暗示美國不要再打聯合國的主意。美、英等國“單幹”,法國就可以有所交待,就可以繼續高唱和平之歌。
各方都能接受的臺階
不難預料,在目前形勢下要在安理會通過一項授權美國對伊動武的決議是相當困難的:如果法、俄、中常任理事國有一國投反對票,決議就會告吹;即使它們都不投反對票,美、英也難以在安理會15個成員國中得到9張支持票。但是,美、英等國也不會讓聯合國監核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在伊拉克無限期地核查下去,因為美、英等國的軍事行動一旦準備就緒,就不可能長時間等下去。可見,在對伊動武前景上,美、英等國“單幹”的可能性極大,因為這樣有關各方都有臺階可下。但這種結局將是對聯合國和安理會的極大諷刺,也提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聯合國安理會是否還是唯一有權採取行動維護國際和平和安全的機構?
責編:趙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