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 正文

巴格達:富人別墅人去樓空 平民默默守望(圖)

央視國際 (2003年02月17日 15:20)


一位伊拉剋母親失神地望著
因貧鈾彈污染而得上怪病的孩子

  環球時報消息:在伊拉克工作生活7個月以來,我親眼看著伊拉克的局勢就如伊拉克貨幣第納爾那樣每況愈下,伊拉克第納爾和美元的匯率從去年7月的1780:1逐漸下降到現在的將近2400:1,此時伊拉克上空的戰爭陰影也一天一天的向生活在兩河流域的人們頭上籠罩過來。

  真主的花園被詛咒

  2月的伊拉克是一年中最美麗的,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湛藍的、萬里無雲的天空,溫暖的陽光灑在一棵棵挺拔的椰棗樹上,底格裏斯河蜿蜒著穿過巴格達市中心,但是這一切與籠罩在每一個人身上的戰爭陰影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椰棗,伊拉克人稱之為真主的禮物,而兩河流域,這塊文明、富有的土地,這個為伊拉克人所驕傲的真主的花園,卻像被下了詛咒一樣,厄運不斷。

  記者擁向巴格達

  所有進入伊拉克的記者對海關的印象都非常糟糕,因為目前進入伊拉克的人只有兩種:外交官和記者,外交官是暢通無阻的,所以,海關官員只能從入關的記者身上賺點外快了,尤其是那些帶了一大堆設備、器材的記者。一個香港記者心有餘悸地説,是不是他們覺得快要打仗了,所以抓緊時間斂錢?

  這次美伊之間的“口水戰”時間之長,讓全球的媒體用足了勁來做這個新聞。伊拉克給大部分外國記者的簽證是10天,所以在巴格達狹小的新聞中心裏,隔幾天就會換一批新面孔。

  應該説,記者是離戰爭很近的,很多媒體已經鐵了心要留在伊拉克報道這場即將來臨的戰爭。同時國內的媒體也都紛紛為取得一張伊拉克簽證想盡辦法。香港《明報》的一位記者在得不到簽證的情況之下,決定輾轉到土耳其,然後加入聚集在那裏的世界和平組織成立的“人體盾牌”的行列,成為他們中的一員,然後跟著他們從土耳其進入伊拉克,這樣的話,簽證的問題就解決了,但前提是必須要有心理準備當“人體盾牌”,有足夠的勇氣站在美軍可能轟炸的目標上。

  伊拉克人將獨自面對即將來臨的戰爭

  前幾天,記者來到巴格達市中心的移民局,見到有10多個正在辦離境手續的泰國留學生,他們已經被泰國使館命令必須在幾天內撤離伊拉克,他們很多人阿拉伯語已經説得非常流利了,但是他們沒有辦法完成這個學期的學業了。同時在另外的一個窗口旁邊,幾個土耳其記者也正在辦手續離開伊拉克,因為他們的簽證到期了,同時會有一批新的記者來接替他們的工作,他們非常高興終於可以回伊斯坦布爾了。

  很多人覺得奇怪,為什麼伊拉克人不逃到其他地方去呢?難道他們不怕死嗎?其實,一部分有錢的伊拉克人早就離開伊拉克了,他們大部分住在約旦和阿聯酋,在巴格達的富人區,有很多非常豪華的別墅,但一打聽,主人不在巴格達。伊拉克受制裁以來,一直受到戰爭的威脅,有能力、有錢的人早就已經離開了。似乎大部分伊拉克人仍然在守望,我想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沒有錢,即使逃出去也只能當難民,但在伊拉克只要戰爭一天沒有打響,就有國家分配的配額,就可以體面地生存下去。

  目前伊拉克人都能感覺到戰爭腳步慢慢走近,不少伊拉克人只要手上有一點錢,就立刻到兌換店換成美元,只留一點夠用的伊拉克第納爾在身上。有一次,我在新聞中心門口打車,司機知道我是記者,問我現在情況怎麼樣了,當我説對伊拉克人來説並不是太好的時候,他只是笑了笑,再沒有説其他的事情。

  在巴格達通往約旦首都安曼的這條被稱為“千里生命線”的公路上,沿路的加油站裏,記者看到幾輛運輸車,看起來是一些收拾行囊避戰的伊拉克家庭,但當我上去和他們聊天的時候,男主人卻連連向我解釋,他們並不是要離開伊拉克,只是帶著孩子們到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去度假,因為現在孩子們正在放寒假。但是誰又會相信呢?我們清楚地看到車上堆滿了大大小小的行李包,車裏愁容滿面的老人和正在玩耍的小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我正要轉身離去的時候,這個心事重重的男主人又追過來説了一句話:“我們還會回來的!”

  2003年2月的一天,在巴格達的藍天白雲下,我站在這個城市最古老、最熱鬧的拉希德大街上,靜靜地看著、聽著,那邊傳來銅器街上敲打銅器的聲音,旁邊一位老人正在賣腌橄欖,人們正在擁擠狹小的阿拉伯市場上討價還價,小小的金器店裏總會有女人張望的目光,而兩個小孩正在專心地吃麵包,這是一幅多麼有生命力的畫面呀!

責編:趙國臣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美不斷向海灣地區增兵 將何時對巴格達下手?(2003/02/16/ 08:35)
  • 《東方時空》央視記者直擊巴格達之七(2003/02/17/ 10:47)
  • “直通巴格達”的臺前幕後(2003/02/15/ 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