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E-3預警機揭秘:威力巨大的"空中指揮所"
央視國際 (2003年02月15日 08:44)
人民網-人民日報消息:在上次海灣戰爭中,美國共出動11架E—3預警機到海灣地區執行空中預警指揮任務。在空襲伊拉克的“沙漠風暴”行動中共飛行448架次,5546小時,指揮控制了9萬架次飛機的行動,平均每天2240架次,成為“沙漠風暴”行動中的“空中神經”,對奪取海灣戰爭的勝利起了關鍵作用。目前,E—3預警機再次在海灣地區上空頻繁出現。
E—3預警機是美國波音公司根據美空軍“空中警戒和控制系統計劃”,在波音707民航機的基礎上改裝的第三代預警機。它集指揮、控制、通信與情報功能于一體,能在各種地形上空監視有人飛機與無人駕駛器,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也是技術最複雜、價格最昂貴的預警機。
美國是最早研發預警機的國家。為滿足防空體系的需要,美國空軍早在1963年就提出對空中警戒和控制系統的要求,並於1966年分別與波音公司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簽訂了飛機和雷達系統的研製合同,以波音707為基礎製造了三架原型機,這就是E—3的前身。1975年E—3的第一架原型機試飛,1977年第一架生産型交付使用。到1984年6月,原訂的34架E—3飛機全部交付完畢。按計劃,這些飛機中的1/3駐紮在國外,其餘駐紮在美國本土,用於本土防空和作為後備力量。
E—3預警機的主要型別有A、B、C、D四種。
E—3A是一種電子設備相當複雜、性能先進的電子飛機,具有下視能力,不但可搜索監視水上、陸地和空中目標,而且可以指揮引導己方飛機作戰,因此,又稱為空中預警和控制飛機。
E—3A為美軍的首批原始型。其機體與波音707—320B基本相同,但加強了機身,以便安裝支持雷達天線的兩根支柱。發動機為4台渦扇發動機,單臺推力為93.4千牛(一千牛等於一千牛頓,牛頓為推力的法定單位)。改裝後的機艙內可載乘員17名,其中機組4人,系統操縱人員12名,值勤官1名。系統操作人員分別負責操作通信設備、計算機、雷達和9個多用途控制臺。機載設備可分成搜索雷達、敵我識別器、數據處理、通信、導航與導引、數據顯示與控制等六個部分。雷達天線罩為橢圓截面,直徑9.1米,厚1.8米,位於機背,非常醒目。根據不同的作戰條件把360度方位圓劃分成32個扇形區,分別在每個扇形區內選用恰當的工作方式組合,排出雷達掃描工作程序,以適應下視、超地平線遠程搜索、海上目標搜索和干擾源方位測定等不同作戰任務的需要。敵我識別系統在一次掃描中能詢問200個以上裝有應答器的空中、海上和陸上目標,給指揮官以完整的陸海空力量配置情況。通信系統可確保E—3對空中、地面的通信聯絡。導航與導引系統可達到綜合導航精度不大於3.7公里。
E—3B是由E—3A改進而成的,與A型相比提高了目標處理能力並具有搜索海上艦艇的能力;E—3C和E—3D是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預警機聯隊及英國空軍建造的型號,基本與E—3B相同,但為適應歐洲作戰需要,處理信息的容量加大到600個。如在9000米的高度上作值勤巡航時,能以不同雷達工作方式有效地探測半徑370公里範圍內的高空與低空目標、水上目標,並能通過艦船和車輛上的應答器獲取己方陸、海軍的展開情況,向空中指揮員顯示完整的陸、海、空軍態勢,以便指揮己方的空中力量完成截擊、格鬥、對地/對海支援、遮斷、空運、空中加油、救援等各種空中作戰任務。難怪E—3空中預警機被人稱為“空中指揮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韓慶貴、謝蒲、李智舜供稿)
責編:劉鑫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