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龍Vs內塔尼亞胡:以鷹派爭奪利庫德黨魁(圖)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28日 13:25)
新華網11月28日:11月28日,對以色列乃至巴勒斯坦和整個中東地區來説,都是具有重要影響的一天。以色列現任看守內閣總理沙龍和外交部長內塔尼亞胡將展開激烈角逐,爭奪右翼政黨利庫德集團的主席職位。由於當選者將與以色列工黨新主席米茨納在明年1月競爭總理職位,這場牽動著巴以局勢走向的利庫德黨魁選舉自然就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通往總理寶座第一關
11月初,由於在猶太人定居點撥款方面的分歧,以色列工黨集體退出了利庫德集團主導的聯合政府。以色列總理沙龍在重組內閣的努力失敗後,隨即宣佈解散議會,提前舉行大選。
以色列政府總理通常由議會第一大黨的主席擔任。因此,無論是現任總理沙龍還是前總理內塔尼亞胡,要想出任下屆政府總理,必須首先當上利庫德集團的主席。擁有30.5萬名成員的以色列利庫德集團是著名的右翼政黨,曾三次在大選獲勝中單獨執政,另有三次與工黨組成聯合政府。
在巴以暴力衝突持續不斷的背景下,以色列政治環境出現嚴重右傾,有報道稱,利庫德集團目前在選民中擁有較高支持率,有可能在120個席位的議會中從現在的19個席位增加到30多個議席,確保議會第一大黨的地位,贏得組閣執政的權利。
“鷹派”對決誰主沉浮?
在沙龍聯合政府垮臺後,沙龍和內塔尼亞胡對利庫德集團新主席的選舉日期一直爭執不下。在民意調查中暫時領先的沙龍希望儘快選舉,而內塔尼亞胡卻堅持他需要準備時間。經過雙方妥協,選舉最終定在11月28日。雖然以色列媒體最近公佈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沙龍在利庫德選民中的支持率領先內塔尼亞胡近20個百分點。但沙龍公開表示,民意調查只有參考意義,最終的選票才是真實的,而內塔尼亞胡則對民意調查結果的真實性表示懷疑,指責以色列媒體聯合“為沙龍加油”。分析人士認為,這依然將是一場頗有懸念的角逐。
現年53歲的內塔尼亞胡是利庫德集團內強硬政治派別的領袖人物,他在1996年至1998年內擔任以色列總理期間,一直推行強硬路線。在國際社會看來,現任總理沙龍對巴勒斯坦的政策已經相當強硬,但今年以來,內坦尼亞胡仍多次批評沙龍政府在巴勒斯坦問題上政策軟弱,並堅決反對巴勒斯坦建國,最近甚至聲稱如果他當選總理,將立即驅逐阿拉法特。
與內塔尼亞胡咄咄逼人的競選攻勢相比,沙龍的競選造勢則低調許多。在右翼陣營裏以“溫和派”姿態出現的沙龍13日晚間在接受當地電視臺採訪時説,一旦巴勒斯坦極端分子停止恐怖襲擊,他有信心與巴方達成一個最終的和平協議,並認為這是救治以色列經濟的唯一良藥。沙龍還表示,巴勒斯坦已經建立起所有的政府機構,包括總統和內閣,而且已有104個國家宣佈承認巴勒斯坦國,所以“巴勒斯坦事實上已經是一個國家了”。
對黨內領導人之爭持中立態度的利庫德中央委員會主席、環境部長察希 哈內格比説,沙龍和內塔尼亞胡的差別是次要的,“投票給沙龍的人不會認同巴勒斯坦建國的主張,也認為阿拉法特應該被放逐,但他們認為沙龍知道什麼時間做合適以及如何去實施,他們尊重沙龍有能力實現與內塔尼亞胡一致的目標,同時又不損害以色列同美國、歐洲和與我們簽訂有和平條約的阿拉伯國家的關係”。
來自工黨“鴿派”的挑戰
11月19日,以色列退役少將、現任海法市市長米茨納在以色列工黨選舉中以壓倒多數擊敗前國防部長本-埃利澤,當選為新一任工黨主席,並將作為工黨總理候選人在明年1月的大選中挑戰現執政的利庫德集團。
現年57歲的米茨納在工黨內屬“鴿派”,他力主與巴勒斯坦方面展開談判,並以帶領猶太人和阿拉伯居民和平共處而聞名。他曾表示,如果明年當選為以色列總理,他將重新審視沙龍的右翼政策,並拆除所有位於加沙地帶的猶太人定居點。在高舉和談旗幟的米茨納身上,人們似乎隱約看到當年以色列總理拉賓的影子。
米茨納在宣佈勝利後表示,他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團結全黨,全力以赴贏得明年1月的大選。工黨元老、前總理佩雷斯稱選舉米茨納為工黨主席,“不僅是選擇了一個人,而且是選擇了一條和平道路”。
巴勒斯坦在關注
巴勒斯坦問題是利庫德集團兩大候選人的焦點話題,反之,“鷹派”大選也是巴勒斯坦人關注的熱點。早在本月初沙龍宣佈提前舉行大選的當天,巴勒斯坦官員就曾發表講話,將以色列現任內閣稱為失敗的政府,並希望以色列人能夠選出一位有能力實現和平的領導人。巴極端組織“哈馬斯”和“傑哈德”也發表聲明稱,正是他們的炸彈使沙龍政府倒臺。哈馬斯在加沙地區的領袖説:“沙龍的失敗正是我們鬥爭的勝利。”
米茨納當選工黨主席後,巴勒斯坦方面表示了謹慎的歡迎,並期望工黨領導人和以色列政府能繼續前總理拉賓的和平道路。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20日表示,他準備同新當選的以色列工黨領袖米茨納合作,為實現巴以和平而努力。
針對內塔尼亞胡要驅逐阿拉法特的威脅,阿拉法特輕鬆應對,稱其只不過是一種競選伎倆。他還指出,巴勒斯坦願與以色列人民選擇的任何負責人進行合作,努力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向前發展。
分析人士稱,沙龍和內塔尼亞胡作為利庫德政黨領導人的差別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實質都是一樣的。不管沙龍和內塔尼亞胡誰當總理,以色列政府的立場都不會有多大改變,巴以局勢也不可能出現激動人心的變化。只有在美國的強力干預和壓力下,以色列才有可能同巴勒斯坦人坐到同一張談判桌上來。而一些媒體還認為,巴以衝突恐怕要等到伊拉克問題解決後才有望得到解決。
沙龍簡介:
阿裏埃勒 沙龍出生於1928年,1956年10月參加英、法、以侵略埃及的戰爭。1967年"六 五"戰爭期間,指揮一個師在西奈作戰,戰後任軍訓部長、南部軍區司令。1973年7月辭去軍職,競選議員。曾先後出任總理安全事務顧問、農業部長兼定居點委員會主席、國防部長、不管部長、工商部長、住房部長、國家基礎設施部長。1982年6月策劃和指揮了侵略黎巴嫩的戰爭。1983年3月因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事件被揭露,被迫辭去國防部長一職。1998年10月-1999年7月任以色列外交部長。1999年9月當選利庫德集團領導人。2001年2月擊敗工黨領袖巴拉克,當選以色列總理。
內塔尼亞胡簡介:
1949年10月21日生於特拉維夫,畢業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學士、碩士學位。1967年至1972年,在以色列國防軍特種部隊服役。曾先後出任以色列駐美國使團副團長、駐聯合國大使、外交部副部長、總理府副部長。1993年,當選為利庫德集團主席。1996年5月在大選中獲勝,當選以色列第27屆政府總理,1998年兼任外長。1999年5月,在大選中敗給工黨領導人巴拉克。(徐蕊常燁)
責編:楊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