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人質綁架現場 記者與綁匪面對面(組圖)
央視國際 (2002年10月28日 17:25)
新聞晨報消息:
第一次闖關一無所獲
莫斯科人質事件已經結束了,細心的讀者最近瀏覽報紙時或許會注意到,凡是有關此次事件的報道幾乎都出自兩位國際著名記者之手,他們就是英國駐俄羅斯記者馬克 弗蘭凱蒂和俄羅斯著名車臣戰地女記者安娜 波利特科夫卡婭。
綁架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天上午,綁匪釋放了一名人質,並通過他帶口信説,綁匪頭目巴拉耶夫願意和平解決這次事件。在得知巴拉耶夫有和談的意圖後,英國駐俄記者馬克立刻與綁匪取得了聯絡,要求採訪巴拉耶夫。經過幾番週折,馬克終於獲得了綁匪的特許。於是,當天下午,馬克、一位俄杜馬議員和兩名紅十字會醫生一同來到了被綁匪佔領的莫斯科軸承廠文化宮。
進入劇院大門,一行人看到地上到處是雙方士兵在激戰後扔棄的槍支和建築物碎片,四週一片死寂,沒有燈,連半個人影也沒有。直到推開走道盡頭的一扇玻璃門,馬克他們這才看到一位頭戴黑色面罩、全副武裝的綁匪,對方立刻舉起手中的來福槍,對準進來的四位陌生人。當馬克他們出示了證件並詳細説明了來意後,綁匪才予以放行,但喝斥他們放慢步子。
像這樣不知通過了多少個戒備森嚴的關口,四人終於來到了被囚人質所在的劇院大廳,但是那裏沒有巴拉耶夫,他們只見到了巴拉耶夫的助手兼代言人。失望之餘,馬克等四人向這位助手提出要面見巴拉耶夫本人,但遭到了對方的傲慢拒絕。馬克隨即掏出工作證遞給助手,但對方連看都沒看一眼,就對馬克厲聲喝道:“滾!快滾!”,助手身邊的衛兵上前把馬克推出了門外。第一次冒險“闖關”就這樣以失敗告終。
受邀參觀人質綁架現場
馬克等四人走出陰森恐怖的綁匪老巢後,很快,馬克與他認識的一位熟知巴拉耶夫的車臣中年男子取得了聯絡。該男子同意向巴拉耶夫引薦馬克,但卻很長時間跟巴拉耶夫聯絡不上。夜幕降臨,時間一分一秒地滑過,馬克再也等不及了,他決定單槍匹馬直接去劇院見巴拉耶夫。
事實證明,馬克的決定是英明的,這一次,他闖關成功。當天夜裏,他第一次見到了車臣綁匪頭目巴拉耶夫。馬克眼前的巴拉耶夫身穿防彈衣,頭戴貝雷帽,腰間別一把A K - 47 式手槍,説話的時侯一直注視著馬克的眼睛。兩人面對面地坐下之後,馬克對巴拉耶夫的獨家專訪正式開始。
巴拉耶夫平靜地説:“我現在的感覺非常好。我完成了綁架人質的任務,實現了一個夙願。其實,我真希望自己下一秒鐘就死去,但如果我死了,他們(人質)也必須和我一起死。”
頓了頓,巴拉耶夫繼續説道:“我們不是恐怖分子,否則我們早就向普京開口要錢了。我們唯一的要求是:政府軍撤出車臣,永遠別再回來。現在,‘球’在普京手裏。他要麼選擇繼續打下去,要麼選擇讓這群可憐的人活命。但如果他不採取任何行動,我們便只好按原先計劃的那樣大開殺戒了。”
巴拉耶夫還主動邀請馬克給被囚禁在劇場大廳裏的人質錄像,但這項提議立刻遭到其助手的反對,理由是“會洩露機密”。巴拉耶夫只好取消了錄像計劃,但提出要帶馬克去大廳“參觀”一番,仿佛想在外人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戰利品”。
來到劇院大廳,馬克看到了悽慘的一幕:人質們蜷縮在廳的一角,四週是頭戴面具、荷槍實彈的綁匪士兵。巴拉耶夫一邊轉悠,一邊得意地向馬克介紹説,大廳裏到處安放了炸彈,一旦俄軍闖進來,士兵們便會立刻引爆炸彈,然後與俄軍和人質同歸於盡。
走著走著,巴拉耶夫突然神秘地消失了,馬克的採訪也到此結束。
綁匪唯一信任的女記者
25日,正在美國洛杉磯出席一個新聞界頒獎儀式的俄羅斯著名女記者安娜 波利特科夫卡婭突然接到了車臣綁匪頭目打來的電話,要她立即回國,為解決莫斯科人質事件充當車臣方面與俄政府之間的協調人。
放下電話,波利特科夫卡婭十萬火急地趕回俄羅斯,後又馬不停蹄地趕到人質綁架現場,獨自一人進入了車臣綁匪盤踞的劇院。當晚,她為700多名人質獲釋的斡旋一直熬到深夜,無數次冒著冷雨穿梭于劇院和俄政府戰地辦公樓之間,為兩邊傳達信息。最後一次離開劇院時,波利特科夫卡婭向外界傳達了兩條信息:車臣綁匪首先要求俄總統普京馬上停止車臣戰爭;綁匪們都已經作好了死的準備。
波利特科夫卡婭是俄羅斯《新報》旗下的知名記者。她在車臣戰地採訪時不畏當局壓力,敢於采寫報道,贏得了車臣一些人士的信任。也正因為此,車臣綁匪在此次人質危機時才會放心地讓波利特科夫卡婭充當他們和俄當局的中間調停人。
波利特科夫卡婭“潑辣”的報道風格一度遭到非議。2001年2月,由於在車臣採訪攜帶證件不全,波利特科夫卡婭曾被逮捕過。後來,迫於輿論壓力,波利特科夫卡婭離開俄羅斯,到奧地利“躲避”了一段時間。 (中國日報特稿)
責編:陸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