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諾貝爾化學獎與大分子研究(圖)
央視國際 (2002年10月10日 13:09)
央視國際消息(新聞30分):所有生物都含有包括DNA和蛋白質在內的生物大分子,“看清”它們的真面目曾經是科學家的夢想。如今這一夢想已成為現實。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表彰的就是這一領域的兩項成果。
這兩項成果一項是美國科學家約翰 芬恩與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他們兩人將共享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一半的獎金;另一項是瑞士科學家庫爾特 維特裏希“發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他將獲得化學獎另一半的獎金。 質譜分析法是化學領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分析方法。它通過測定分子質量和相應的離子電荷實現對分子的分析。但由於生物大分子很大,必須將其拆分,然後通過電場作用來分析。美國科學家約翰 芬恩與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發明了殊途同歸的兩種方法對生物大分子進行拆分。約翰 芬恩對成團的生物大分子施加強電場,田中耕一則用激光轟擊成團的生物大分子。
如果説第一項成果解決了“看清”生物大分子“是誰”的問題,那麼第二項成果則解決了“看清”生物大分子“是什麼樣子”的問題。 瑞士科學家庫爾特 維特裏希發明了利用核磁共振現象測量生物大分子結構的方法。維特裏希選擇生物大分子中的質子作為測量對象,利用核磁共振連續測定所有相鄰的兩個質子之間的距離和方位,經計算機進行數字處理形成生物大分子的三維結構圖。
1985年,科學家利用這種方法第一次繪製出蛋白質的結構。目前,科學家已經利用這一方法繪製出15-20%的已知蛋白質的結構。
責編:陸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