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聯合國8月23日電:自裏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大會以來,全球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距離實現大會目標還有很大差距,用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話説,某些方面的情況“實際上還不如10年以前”。其主要原因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即北方國家和南方國家之間的合作關係還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北方國家在履行承諾方面打了折扣。
裏約環發大會倡導國際合作與全球夥伴關係,除達成環境與發展密不可分、消滅貧困是可持續發展的優先目標、南北國家在環境問題上“負有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共識外,發達國家還作出了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新的發展援助”等承諾。這些重要原則和承諾對於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10年來的情況是,大多數發達國家所承諾的、官方發展援助佔其國民生産總值0.7%的目標不但沒有實現,而且有逐步減少的趨勢。根據安南的報告,發達國家官方援助總額從1992年的583億美元下降到2000年的531億美元。發達國家官方發展援助平均流量在其國民生産總值中的比重從1992年0.35%下降到2000年的0.22%。2000年只有丹麥、盧森堡、荷蘭、挪威和瑞典等5個國家達到了聯合國大會1970年達成的0.7%的援助目標。
據推算,如果發達國家能夠履行援助諾言,那麼它們現在應向發展中國家提供2000多億美元的援助資金,這對改善發展中國家的環境與發展狀況將起到重大作用。相反,由於援助不到位,發展中國家的環境繼續惡化,減貧工作裹足不前。情況最糟糕的是最不發達國家,它們當中的大多數得到的官方援助比10年前下降了至少25%。
在向發展中國家優惠轉移清潔和對環境無害的技術、特別是與全球環境有關的技術方面,發達國家以市場機制等作為藉口逃避責任,致使南北國家之間知識和技術鴻溝不斷加大,南方國家尋求和應用新技術的難度有增無減。
在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和聯合國推動下,發達國家在今年3月召開的聯合國發展籌資會議上作出了程度不同的提高官方援助額的承諾,例如美國答應把目前每年100億美元的官方發展援助提高到150億美元;歐盟允諾官方援助從目前的佔國民生産總值0.33%提高到0.39%,預計每年新增加的援助額也將達到150億美元。儘管它們的新舉措同0.7%的目標相距甚遠,但總算前進了一步。
輿論認為,即將舉行的南非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是落實承諾的良好機會。但從聯合國公佈的會議文件來看,大會上南北國家之間圍繞義務和責任問題還將有一場爭論。在大會最後一次籌備會議在印尼的巴厘島開過之後,聯合國公佈了大會主要文件《執行計劃草案》的最新文本,其中很多至關重要的分歧之點仍用黑體標出,等待談判解決。
一個主要的分歧就是,發達國家應支付在發展籌資會議上宣佈增加的官方發展援助承付額,尚未支付的國家應作出具體努力,加速落實有關辦法和時限,達到官方發展援助佔國民生産總值0.7%的聯合國指標,以及對最不發達國家的官方發展援助佔其國民生産總值0.15%至0.20%的指標。
其他的分歧還有:南北國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展中國家享有充分有效參與國際經濟決策機構的權利、成立國際機構以促進和保障生物多樣性及其利益的公平分配、確保《京都議定書》在裏約會議10週年生效、全球環發基金以防治沙漠化為其重點領域等等。
觀察家認為,發達國家履行承諾義不容辭,因為第一,環境問題主要是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過度消耗自然資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的;第二,全球區域發展失衡、財富分配畸形,佔人口比例很少的發達國家在繼續消費大量資源;第三,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是發達國家;第四,威脅全球安全的因素之一是貧困,而貧困帶來的負面影響無處不在。
人們期待約翰內斯堡的大會能導致南北關係的改善,而不是停滯或倒退。(丁寶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