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消息:日前,蘇丹總統巴希爾與反政府集團領導人加朗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的會談中握手言和,成為蘇丹和平進程中的歷史性事件。蘇丹政府與加郎集團20年來兵戈相見,形同水火,而今卻握手言歡,冰炭同爐。前後為何如此大相徑庭?答案是,有一隻手一直在背後操縱著蘇丹政壇的陰晴冷暖。
加朗集團與蘇丹政府之間的內戰始於1983年。加朗公開提出要在蘇丹南部實行民族自決,建立一個政教分離的世俗國家。而美國不喜歡推行伊斯蘭法的蘇丹政府,有意以加朗集團取而代之。因此,巴希爾政權1989年建立後,美國頻頻發難:1990年,美國指責蘇丹政府違反人權,除人道主義救濟外,停止了所有援助;1993年,美國將蘇丹列入“支持恐怖活動”國家的名單;1997年,克林頓總統宣佈對蘇丹實施單方面經濟制裁;同年12月,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會見加朗,表示美國支持加朗武裝推翻蘇丹政府。
由於美國等外部勢力的干預,蘇丹內戰愈演愈烈,局面難以收拾。東非政府間合作組織(伊加特)出面主持和談,但加朗集團一心想借美國之威武裝奪權,毫無和談誠意。和談歷經10載,終無結果。
1999年歲末,蘇丹第二號人物、內政外交主要決策者圖拉比遭貶。巴希爾擺脫圖拉比陰影,調整國內外政策,注重經濟發展,推動睦鄰關係,交好西方國家,這一政策收到成效。“9 11”事件後,布什政府認識到,中東地區是個火藥庫,時時都在威脅其石油供應,希望在非洲找到新的能源基地,而蘇丹是一個石油儲量較大的非洲國家。另外,蘇丹曾與伊斯蘭極端組織有聯絡,了解不少恐怖分子的歷史資料和活動範圍,在反恐方面對美國也頗有用處。
由此,美國對解決蘇丹問題變得格外關心。布什總統派特使到蘇丹斡旋停火,提出一國兩制方案,主張蘇丹統一、反對分裂,給加朗集團施加了不少壓力。美國説,蘇丹內戰必須停止,否則美國無法前來投資開發石油。在美國的安排下,伊加特再次主持了蘇丹政府同加朗集團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的和談。美國以觀察員的身份坐鎮談判,一再向加朗集團施加壓力,談判最終取得突破。
不難看出,美國這只“手”在蘇丹政局變化上發揮了非同小可的作用。(楊樹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