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頭條

謝絕自帶酒水 爭議紛紛

中韓大戰平分秋色 中國隊露出強者風範

《焦點訪談》:筆下民情 心中百姓

“時空”回望

高考報名工作今天開始 教育部官員談高考變化
更多...

保留最近一個月內的新聞信息


    如果去吉化集團北方化工總公司,您會發現很多職工在見到他們的工會主席的時候,不是管他叫李賀同志,也不是叫他李主席,而是管他叫“李大媽”。而這位被叫做李大媽的分明是一位男工會主席,他説:我做的事情,我沒想到當什麼模範,就是給老百姓辦點事,在心目中有老百姓,老百姓心目中也有我,我覺得這是非常幸福的,這是很難得的。這是我一生當中最大的殊榮。



《焦點訪談》:不能不想老百姓

——我們身邊的“三個代表”系列報道(二)

2002年04月28日


    如果去吉化集團北方化工總公司,您會發現很多職工在見到他們的工會主席的時候,不是管他叫李賀同志,也不是叫他李主席,而是管他叫“李大媽”。而這位被叫做李大媽的分明是一位男工會主席,那麼在李大媽這個稱呼後面,是什麼樣的故事呢?




    工會幹部職業病,不能不想老百姓




    對李賀的採訪是從跟隨他走訪傷殘職工朱雲輝開始的。朱雲輝是北方公司松江化工廠職工,四年前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雙手和左臂,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因此離他而去,所在的工廠又開不出工資,李賀為他辦理了最低生活保證金,聯絡安裝了免費電話,隔三差五還要去他家登門造訪,鼓勵他好好活著。




    刺鼻的氣味,使一名同行的工會幹部差點嘔吐。可這些對李賀來説,卻是每次來都要做的事情。朱雲輝説:進屋第一次就是給我改變了,把桌上的水瓶什麼的,看看滿不滿,缺不缺水什麼的,李主席都親自給我接上了。李主席就像慈父一般,無微不至對我關懷和照顧,親人又能做到如何呢?




    吉化北方公司是吉化集團所處的大型集體企業,職工最多時達42000多人。其中大齡返程知青和殘疾人員、女職工偏多。從1994年到1999年,北方公司下崗職工就有1萬多人,生活處於最低生活保證線以下的,最多時達3215戶。李賀就任北方公司工會主席後,他為職工排憂解難,辦實事,作為己任。他的辦公桌上總放著一本困難職工備忘錄。在這本備忘錄裏,誰家的家庭狀況怎麼樣,困難程度如何,都有詳細的記載。




    李賀自己説:我有一句口頭禪,就叫“工會幹部職業病,不能不想老百姓”。從這幾年工作實踐,我經常到困難職工家裏去走訪,走訪當中看到職工困難的程度,特別使我感動、憐憫、同情,甚至跟他們一起傷心落淚。我的兄弟姐妹有這樣的困難,我怎麼能不幫呢?所以僅僅地把我和職工之間的情感聯絡在了一起。




    不讓困難職工來找我,而是我去找困難職工




    不讓困難職工來找我,而是我去找困難職工。這是李賀的工作方式。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手頭所掌握的大量困難職工的資料,是用雙腿跑出來的。而這些年讓李賀跑路跑得最多的,要屬為職工蓋扶貧房。




    1996年,李賀了解到公司裏有100戶困難職工,處於無房狀態,每年每戶幾千元的房租費用讓生活本來就困難的職工,難以承受。於是,李賀萌發了興建扶貧房的想法。他的這個設想,得到了集團公司和北方公司黨委的大力支持,但建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沒有房基地。為找塊可供蓋房的地皮,李賀拉著公司機械處主任劉萬林四處尋覓。




    回憶那段時光,劉萬林説:也不分早晚,有時候休息的時候,我們倆也是到處跑,只要是有點線索,哪怕是聽誰説,我們倆就去了。但是去了十個八個也不行。




    經過多次調查,李賀終於發現了一塊屬於吉化事業公司的空地。他幾次找事業公司的領導,反復述説無房職工的情況,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地是有了,可磚無一塊,瓦無一片。恰巧這時吉化密哈站小區開工了,要扒掉近50棟平房。李賀知道這個消息後,連夜給公司打報告,拿到了允許他拆房利用舊材料的批件,在李賀帶領下,北方公司上千名幹部,黨團員組成的義務勞動大軍,開進了扒房現場。




    吉化集團北方公司化工總公司工會主管付醫華説:咱們這些人都是一塊一塊把磚扣出來,還有原來的水泥瓦塊,也都得扣下來。李主席也是五十幾歲的人了,跟大家一起揮汗如雨地幹,對他的印象我們形容就像在廢墟上撿破爛的一個小老頭的,真是這樣的,確實看不出來他是一個領導幹部。




    1996年10月,總面積650平方米的三棟平房建成了。拿到鑰匙的27名無房職工喜氣洋洋,奔走相告。有了建平房的經驗,李賀又萌發了建扶貧樓的設想。建樓難度比建平房大了許多。一連幾個月,李賀沒有休過一個雙休日,跑了幾十個部門,處理了幾十個難題,求了不知道多少人。1998年年底,建築面積2157平方米,每戶一室一廳,一廚一廁,有上下水和暖氣的簡易扶貧樓終於竣工了。63戶無房困難職工,歡天喜地的搬進了新居。




    職工吳彥春對記者説:當時搬進來以後,放鞭炮,李主席還到我們這兒來看一看,滿意不滿意,順便問問搬家有什麼困難,想得非常週到了。所以説我們工人在心裏也特別感激他,這樣的好領導。




    給下崗職工一碗飯,不如給他一個飯碗




    李賀常説的一句話是“給下崗職工一碗飯,不如給他一個飯碗”,在扶貧幫困工作中,他堅持扶貧要扶本為原則,在幫助下崗職工再就業上付出了許多心血。




    1997年,下崗職工陳艷華創辦了一家飲料廠,由於缺少流動資金,沒有多久就陷入了困境。這時,親友大都怕她借錢,而有意回避。使得陳燕華萌生了放棄廠子,外出打工的想法。陳艷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李主席手裏拿著兩萬塊錢,交在她手裏。“當時我不知道怎麼回事,李主席説這個錢是我自己的,他説你就用吧,拿去買包裝物吧,他説什麼時候還都可以。當時給我激動的,我捧著這兩萬塊錢,當時我眼淚都下來了,我就覺得我的父親,或者是親戚朋友都害怕我,為什麼李主席像父親一樣的這麼關心我。”




    靠著這兩萬元錢,陳艷華重新起動了生産。現在,她的企業在吉林市已小有名氣。令李賀感到欣慰的是,從1997年至今,陳艷華企業安排的下崗職工,累計起來達到300多人次。説起李主席,在再就業歷程中,得到過他幫助的下崗職工,充滿了感激之情。




    王忠方也是得到李主席幫助的職工之一,他説:“一有難的時候我們就找工會,我就找李主席,我們這個公司的人把李主席叫“李大媽”。我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母親是最偉大的,雖然説李主席不是女人,但是他這種體貼人的心境,關懷人這種溫暖,比大媽還親近。”




    心中有老百姓,老百姓心目中也有我




    “李大媽”不僅關心困難職工的生活和再就業,職工子女教育也一直是他挂心的事。在北方公司的扶貧基金中,有一塊是專門為了助學的。




    宗南機械廠職工盧鳳春的兒子、兒媳和老伴相繼去世,自己與小孫女吳洋相依為命,生活極其艱難。李賀不僅平時在生活上給予祖孫二人幫助,當小吳洋因付不起學費,面臨失學的時候。李賀親自把學費送到了盧鳳春家中。




    小吳洋説:爺爺走了之後,我就回到屋裏,抱著我奶奶哭,我説:奶奶,為什麼李爺爺對我們這麼好呢?我説雖然沒有我父母,沒有得到父愛和母愛,但是爺爺為什麼不嫌棄我們,爺爺為什麼對我們這麼好呢?我問了奶奶好多遍。跟李爺爺接觸了,我真的相信了,真有像孔繁森、焦裕祿這樣的好幹部。




    十年扶貧路,一腔血脈情。十年來,李賀跑遍了北方公司所有困難職工家庭,為300多名特困職工解決了生活困難。他倡導設立的扶貧基金,使1104名困難職工子女正常上學。通過實施多元就業工程,累計安置了7400多名職工重新就業。在吉化北方公司,職工群眾親切的稱他為“扶貧主席”。




    吉化集團公司黨委書記李志深這樣評價道:李賀同志先進事跡,雖然沒有什麼驚人之舉,但卻以他實實在在的工作,進一步體現了我們黨密切聯絡群眾,保持同群眾血肉聯絡的光榮傳統。用他實實在在的工作,來踐行了江總書記“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這正是李賀同志精神的可貴之處。




    吉化集團北方化工總公司職工張玉蘭也説:我挺有信心,我相信李主席所帶出來的隊伍,都是錯不了的,都是他這一支蠟燭點燃起來的,他把所有的蠟燭都點燃起來。




    李賀説:我有的時候也沒有更多的資金,但是我想通過我的腿、通過我的嘴,去跑去説,把職工群眾的困難反映給黨政,反映給政府,把政府有關的政策,落實到職工群眾當中去。我作為這個中間的連接,就能夠把這種血肉的聯絡,落到實處。我做的事情,我沒想到當什麼模範,就是給老百姓辦點事,在心目中有老百姓,老百姓心目中也有我,我覺得這是非常幸福的,這是很難得的。這是我一生當中最大的殊榮。




    李賀就是這樣一個人,把幫扶困難職工當成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在他看來職工群眾的難事就是自己的心事,職工的小事就是他的大事。五一前夕,吉林省委省政府已經做出了向李賀學習的決定。今天,幫助困難群體,需要更多的扶貧主席;保持和群眾的血肉聯絡,需要更多的“李大媽”;實踐“三個代表”,需要有更多的李賀式的,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的黨員幹部。








  相關專題



《焦點訪談》:筆下民情 心中百姓  



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視聽在線 |  寬帶頻道 |  廣告頻道 |  ENGLISH CHANNEL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