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頭條

《焦點訪談》:教材裏的秘密——看透傳銷(一)

入世“三重門”

血色天空 無盡煎熬

沉重的形象樓

性教育:怎一個“教”字了得?
更多...

保留最近一個月內的新聞信息


     美國國務卿鮑威爾這次長達10天的中東之行在時機和行程安排上頗費了一番心思,做了相當的準備,但成效甚微,或者説並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成果,令國際社會非常失望。而布什和鮑威爾為什麼會對這次中東斡旋表示滿意呢?在鮑威爾返回中東之後,巴以局勢又會如何發展呢?



中東和平路漫漫


2002年04月19日


    4月17日,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再次與阿拉法特會面之後,他的7天中東之行也將告一段落。鮑威爾是在中東局勢急劇惡化之時來執行這次被外界普遍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充當沙龍和阿拉法特之間的調解者,促成停火。斡旋結束了,但大家卻發現鮑卿此行收穫寥寥。輿論普遍認為,鮑威爾此行“失敗”早在預料之中,其直接原因是鮑威爾未向巴以衝突雙方提出切實可行的具體解決方案。




    成果寥寥 預料之中




各方評説鮑威爾中東之行
鮑威爾:“我認為我們在取得進展,預期在未來24個小時之內將取得更大的進展。”
白宮發言人弗萊舍:鮑威爾中東之行取得了“積極成果”。
巴解組織執委會總書記阿布馬讚:鮑威爾的此次中東之行是不成功的,因為他沒能説服以色列從約旦河西岸撤軍,也沒能讓以方結束對巴控區的侵犯。他還認為,鮑威爾失敗的原因是美國根本不願説服以色列撤軍。

    鮑威爾這次出訪中東難以取得成果早在國際輿論的預料之中。首先,鮑威爾最重要的使命是調解以巴流血衝突,但他卻不直接前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而是兜了一個大圈子,四天之後才到達耶路撒冷。原來,美國要求以色列從巴勒斯坦領土撤軍和派遣鮑威爾出訪中東的決定,並不是布什政府主動做出的,而是沙龍的所作所為嚴重影響了美國在阿拉伯世界聲譽和“反恐戰略”。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激起了國際社會特別是阿拉伯世界的強烈反對,連原來支持美國對伊拉克動武的一些穆斯林國家也對美國非常不滿。於是,布什才出面阻止沙龍的。就在以軍在向約旦河西岸大舉進攻之際,布什還一再對沙龍的行動表示理解,並聲稱緊張局勢“是阿拉法特自己造成的”,他“沒有兌現反恐承諾”。




    其次,鮑威爾的使命是促成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實現停火,重開談判,但他沒有提出一個公正、可行的解決方案,因而他也無法説服以巴雙方停火復談。按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的話説,鮑威爾之行失敗的根源在於“缺乏戰略”,巴勒斯坦首席談判代表埃雷卡特稱鮑威爾斡旋無果是“缺乏路線圖”。




    理不直 氣不壯




    鮑威爾的這次中東斡旋使命,可謂“理不直,氣不壯”。從他兩次與阿拉法特的會談來看,美國對巴方提出的要求可以稱之為“理不直”。因為這些條件都是阿拉法特難以接受的和無法做到的。鮑威爾一再要求巴勒斯坦方面交出以色列提出的所謂“通緝犯”,並聲稱這些通緝犯就躲藏在拉馬拉阿拉法特的總部大院裏。從3月底以來,阿拉法特失去了人身自由,一直被困在這個大院裏,食品和水電供應時有時斷。阿拉法特連見到自己的助手都非常困難,又如何能“解除恐怖分子的設施”,制止“自殺性爆炸事件”?阿拉法特憤怒地説:“我必須問一下國際社會,必須問一下布什總統閣下,必須問一下聯合國,我不能走出大門一步,這是不是可以接受的呢?要困我多長時間?你們看見了嗎?”儘管如此,布什甚至表示,美國每年給巴勒斯坦7500萬美元的援助是有條件的。阿拉法特必須下令制止對以色列的攻擊,美國將重新考慮援助問題。鮑威爾在與阿拉法特進行了第二次會談後向記者説,阿拉法特必須做出決定,結束恐怖主義。他表示對阿拉法特未能阻止恐怖分子攻擊以色列平民方面感到失望。他説,現在是阿拉法特應該採取策略打擊恐怖分子的時候了。




    而美國對沙龍的要求,則可謂“氣不壯”。有分析認為,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攻擊,可以説是“步美國的後塵”。為了緝拿拉登,美國出兵阿富汗。布什曾辯解説,攻擊另外一個國家並非侵略,而是自衛行動。於是沙龍説,以色列攻擊巴勒斯坦是行使其自衛權。攻擊恐怖分子的戰爭是沒有邊界的戰爭。 以色列政府發言人曾對CNN説:“一個人在超級市場或餐廳中引爆炸彈,與一個人駕駛飛機撞擊摩天大樓,其意義是完全相同的,那都是恐怖分子的恐怖攻擊。”在當今世界,美國和以色列是“一條戰壕裏的戰友”。以色列的所作所為,本來是“按著美國的節拍跳舞”,美國只能“小罵大幫忙”了。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在這個問題上的表態給人的感覺是,他在和沙龍唱雙簧。鮑威爾説,由於這次會議將是一次部長級會議,因此,阿拉法特不必親自出席。儘管表達方式不同,但把阿拉法特排除在外卻是一致的。美國的這一動向令人關注。




    美國:將斡旋進行到底




布什:繼續保持“接觸”


    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在結束對中東的訪問後,美國副國務卿伯恩斯將繼續留在中東斡旋,進一步跟蹤局勢的進展。鮑威爾説,在不久的將來,美國將考慮派遣中央情報局局長特尼特訪問中東,幫助以巴恢復安全合作,並將派遣美國中東特使津尼返回中東,繼續為促使以巴落實“特尼特停火計劃”和“米切爾報告”進行斡旋。他本人也將根據形勢需要重新返回中東,以期全面推動各項解決衝突的努力。




    儘管布什頗費心思地為鮑威爾斡旋辯解,稱斡旋“取得了進展”,但鮑威爾未能促成以巴停火,以巴局勢依舊緊張這一事實,對於布什政府來説無疑是一件令人尷尬的事情。但如果這能促使其重新反思中東政策,認識到以巴衝突錯綜複雜,非全力斡旋無法解決的話,也未嘗不是一個收穫。此間輿論注意到,布什近兩天在談到中東局勢時多次表示今後將繼續保持“接觸”的意向,而且他在18日談到米切爾計劃時特意提到了這項計劃是克林頓政府制定的,這是很少見的。美國前駐以色列大使因迪克指出,如果這些談話表明布什政府已開始認識到必須對中東政策進行實質性調整的話,則是朝著正確的方向邁出了一步。








  相關專題



巴以衝突不斷升級  



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視聽在線 |  寬帶頻道 |  廣告頻道 |  ENGLISH CHANNEL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