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頭條

中東:僵局不化 和平蒙難

今天我們網上説新聞

莫讓信用瓶頸阻礙求學路

稅收大漏洞——從小憑證堵起

以暴易暴何時了
更多...

保留最近一個月內的新聞信息


    “兩會”過後,中國銀行業“動作”不斷:人行著手建立全國統一的企業個人徵信體系;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已確認將於4月在上海成立,中國將有自己的“VISA”——銀聯卡;中國銀行業加快上市步伐,招商銀行成為中國第四家上市銀行……加上最近“愛立信倒戈花旗”一事,銀行業的種種入世“症狀”不僅逐漸顯現出來,還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不禁使人為中國銀行業捏了一把冷汗:中國銀行業,你勝算幾何?

  》由此進入網友討論區




中國銀行業,勝算幾何?


2002年04月04日


    “狼煙四起”?




    日前,有消息稱,南京愛立信公司湊足鉅資還完南京工商銀行、交通銀行19.9億人民幣貸款,轉而再向花旗銀行上海分行貸回同樣數額的鉅款。對中國很多中小銀行來説,19.9億可能就是一家支行的所有存款或者所有貸款。消息一齣,立刻令國內媒體和銀行界對“來勢洶洶”的銀行大戰感覺“不妙”。




中資銀行的客戶成分
    外資銀行在中國主要從事的多是融資、貸款和外匯交易等業務,客戶主要定位於進出口企業和需要資金量比較大的企業。目前中國銀行業60%的利潤來自於10%的優質客戶,而國際銀行業中80%的收入來自於20%的客戶。今後幾年外資銀行的業務增長將主要來自本地客戶,中國銀行業這10%的優質客戶正是外資銀行的重點目標所在。據預測,海外銀行在今後10年內,將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由目前的2%提高至8%-12%。

    中國建設銀行研發部總經理孫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平靜的説:“這並不是突發事件,這只是信號,以後此類事件會再次發生;同時這説明五年的緩衝期並不安全”。孫滌認為,外資銀行未入中國市場時,外資公司別無選擇,只能依靠中資銀行。而外資銀行一旦正式與中資銀行展開競爭,外資銀行的優勢馬上就凸現出來。中資銀行的外資企業客戶很容易流失到外資銀行去。

    另一位不願披露姓名的中資銀行高級管理人員説,這件事情純屬市場行為,國內銀行只能表示無奈。花旗銀行在國際結算、服務水平、營銷手段等方面的優勢,是國內銀行所無法比擬的,中資銀行在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無獨有偶,就在“愛立信事件”被炒得紛紛颺颺的時候,匯豐銀行,花旗銀行及東亞銀行相繼獲得央行批准,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地正式開辦國內普通居民和企業的外幣業務,讓國人進一步感到“狼煙四起”的緊迫感。我們還有機會嗎?




    “杯弓蛇影”?




    就在媒體一片“猛虎出籠”“天下大變”之時,愛立信中國公司副總裁郗建民在接受央視《經濟半小時》採訪時斷然否定了“倒戈”的説法。他説, “我們在南京的運作取決於當地銀行非常大的支持,而且我們從來也沒有打算從當地銀行的身邊走開,因為走開了對我們自己是非常不利的。”但是,郗建民還説,他們剛剛開始打算跟花旗開展業務,這完全要看企業發展的需求。據了解,除花旗外,愛立信還會考慮與其它外資銀行進行合作。




百年花旗的上海慶典
    3月21日,來自花旗集團董事長兼CEO威爾在上海世紀廣場揮舞起花旗銀行百年慶典旗幟,與現場的中國京戲表演慶和。這一天,威爾千里迢迢從美國趕來,接受中國人民銀行送給他的特殊禮物——花旗獲准在中國經營全面外匯業務,從而實現了外資銀行在中國零售業務的零的突破,而零售業務又正是花旗銀行最為擅長的。花旗銀行是亞洲地區最大的信用卡發行商,在亞洲擁有7百萬信用卡用戶,個人銀行業務每秒鐘需處理12項信用卡交易,每天處理交易總量高達1百萬。

    看來,“愛立信事件”並非完全“空穴來風”,我們也並非一味“杯弓蛇影”,我們不禁要問,在愛立信心中,中資銀行還有多久“存活期”?更重要的是,最近開放的國內居民企業外幣業務似乎讓外資銀行們開始找到“大施拳腳”的空間。

    “雖然在匯豐存外幣的利率與國內銀行相同,但是我們提供的服務方式將是完全不一樣的。”剛全面開通外匯業務的匯豐銀行北京分行行長劉展智充滿信心的説,北京匯豐還將向央行申請辦理外幣銀行卡和匯豐的拳頭産品“匯豐卓越理財”業務(已在上海實行),“匯豐的銀行卡有VISA、萬事達和自己的網絡卡,一旦銀行卡業務被批准,出國只需少量現金加上一張全球通用的國際卡,而且再也不會被卡‘卡’住。”




    而對外資銀行們津津樂道的“完全不一樣”的服務,許多最先享受這種服務的上海人毫不掩飾的説:我就是願意把自己的外匯賬戶開到花旗、匯豐這樣的外資銀行來。




    勝算幾何?




    有人説,中國入世對外資金融企業實行的是有步驟的開放,即便五年保護期到來之後,中國政府也可能每年新批一個分行執照給外資銀行,這樣100年以後,外資銀行才能具有和國有商業銀行競爭的規模。因此,規模就是目前國內銀行業的優勢;




中國銀行奮起“接招”
    最近,中國銀行在上海頻頻亮相。一天之內,這家中國最外向型的國有商業銀行在浦東陸家嘴開通了“中銀在線”網上銀行服務、簽約向東方航空公司貸款120億元人民幣和2億美元、宣佈中銀國際證券正式開業。中行“一天出三新招”的舉動因此格外引人關注,包括去年年底在深圳開業的中銀保險,中銀旗下實際上已開始以分業方式與國際接軌,全方位地運營金融、證券、保險等産品。此間金融界人士普遍認為,這是中資銀行業應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挑戰的一項戰略性舉措。

    也有人説,國際大銀行實現中國本土化尚需要一段時間,而本次外資銀行開放外匯業務時的收費規定就是他們“水土不服”的證明。據了解,花旗銀行規定,“每月日平均存款低於5000美元收費50元人民幣,存款不足10萬美元收費100元人民幣”;而匯豐銀行則對6個月內日均存款在2000美元以下的收取20美元服務費。

    但專業人士説,“即使中國最大的銀行——工商銀行,在數年內亦無法與美國的花旗銀行平起平坐”。花旗銀行的人均利潤是工商銀行的10倍,而其資産總額是我國國有四大商業銀行資産總額的總和!那麼,中國銀行業,你勝算幾何?




    中央銀行行長戴相龍日前指出,目前我國國有銀行的缺點就在於他們沒有按照貨幣經營企業規律運營,沒有發展和培育自己的客戶。而這其中就反映出國內銀行在“服務理念”和“利潤觀念”上和國際先進銀行業的差距。




中國銀行業入世承諾
    按照國內金融市場開放時間表,2002年內對外資銀行外幣業務的限制將全部取消。人民幣業務除已開放的深圳、上海、大連、天津四城市,將再開放廣州、珠海、青島、南京、武漢五城市;明年開放濟南、福州、成都、重慶;第三年開放昆明、北京、廈門;第四年開放汕頭、寧波、瀋陽、西安;第五年取消所有地域限制。五年內取消所有現存的對外資銀行所有權、經營和設立形式的限制。

    我們能否為客戶提供“量體裁衣”的理財建議,還是仍停留在吃吃喝喝拉存款上?我們是否還緊抱著“存款立行”的觀念,以拉來存款的多少評定員工的業績?是否我們還在期望通過降低費率或提供免費服務的方式獲得客戶?什麼時候我們能使10%的優質客戶産生80%的利潤?

    在銀行業發展發面,政府已經做了很多:從不良債權的剝離到五年的緩衝期,但如果我們的銀行不從自身經營理念和實踐上做出相應調整,遇到強敵只是“無奈的感慨”,那麼國際銀行在“國際結算、服務水平、營銷手段等方面的優勢”,就永遠不會改變——這也是“意料之中”的。



   


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視聽在線 |  寬帶頻道 |  廣告頻道 |  ENGLISH CHANNEL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