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頭條

莫讓信用瓶頸阻礙求學路

稅收大漏洞——從小憑證堵起

以暴易暴何時了

法律職業門檻高了

中東和平 乍暖還寒
更多...

保留最近一個月內的新聞信息


    幾天前,青春偶像劇《流星花園》的禁播在網上掀起了一陣不小的討論熱潮,尤其是在廣大的青少年朋友當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老師、家長和相應的管理部門也都各執一辭。雖然網上的討論熱鬧非凡,但隨著該劇播出日期的無限制延長以及新的偶像劇的不斷推出,人們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將它漸漸淡忘。然而,它卻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尤其是給孩子們提供這些文化製品的人們,在現今這個時代中國的青少年應該看些什麼、聽些什麼,喜歡什麼,憎惡什麼,在什麼樣的精神和文化環境中才能成長為時代發展需要的中國未來主人?作為成年人,我們又該做些什麼呢?

  》由此進入網友討論區




我拿什麼奉獻給你?

青少年文化市場呼喚精品

2002年03月30日


    (央視國際 寇維維)幾天前,青春偶像劇《流星花園》的禁播在網上掀起了一陣不小的討論熱潮,尤其是在廣大的青少年朋友當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老師、家長和相應的管理部門也都各執一辭。雖然網上的討論熱鬧非凡,但隨著該劇播出日期的無限制延長以及新的偶像劇的不斷推出,人們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將它漸漸淡忘。然而,它卻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尤其是給孩子們提供這些文化製品的人們,在現今這個時代中國的青少年應該看些什麼、聽些什麼,喜歡什麼,憎惡什麼,在什麼樣的精神和文化環境中才能成長為時代發展需要的中國未來主人?作為成年人,我們又該做些什麼呢?




    流行:文化的天平如何傾斜?




    如果你進入一個中學生的房間,會看到這樣的畫面:墻上貼著大幅F4或韓國、日本演唱組合的海報;櫃子裏滿是肥大、怪異的韓日偶像服飾;書包裏會裝著幾本《蠟筆小新》之類的成人漫畫;周身挂滿了流氓兔的小飾品……他們剛剛才幻想著成為格格、阿哥,標榜著自己“我就是那個姑娘”,這會又夢想自己是富家小姐、少爺,無奈的哼唱著“愛上你是我情非得已……”。這一點也不誇張,只要你稍一留心,就會看到這樣的中學生在城市的大街上比比皆是。也許自己的孩子也早已是他們其中的一員。




    我們祖國未來的這些花朵每天就是被這些卿卿我我、你儂我儂的東西包圍著,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中脆弱的成長著。雖然我們的生活不能沒有浪漫的輕鬆,不能沒有調侃的幽默,但也不能沒有理性的深刻,不能沒有思辨的過程。文化不能過於“沉重”讓人難以走出壓抑,過於沉重決不應該成為文化消費的結果;而消費文化的輕鬆也決不應該以淺薄為基礎讓人輕浮,墮入輕浮毀掉的會是整個民族文化的構造。他們應有的青春、創新、敏銳和富有活力的個性全部埋沒在他們對這些東西所表現出來的的狂熱的喜愛,這讓我們不得不對中國的未來和承載這一未來的青少年們産生了一絲擔心。




    封殺:我們為孩子做的已經足夠?




    在一個號稱有著五千年悠久文化歷史的泱泱大國裏,他們的子孫們正在盡情享受著這些缺乏深厚文化底蘊的産品,而本土文化的精品則被埋在了厚厚的灰塵下面。這不得不説是一種悲哀。難道我們就真的沒有可以讓青少年喜愛又富含科學文化內質的東西嗎?答案毋庸質疑當然是有的。東方文化中,中國的傳統文化佔有相當大的分量。但直到今天,我們似乎仍舊沒有找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與中國現代文化相結合的交融點。所以,中國現代社會文化就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而社會文化對人的影響不可低估。它對一個人形成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對一個民族形成獨特的性格和精神,會産生相當大的影響,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尤其是對人生觀和世界觀正在成型中的青少年。




    那麼,既然我們有著這麼充分的資源,但為什麼至今沒有適合青少年的作品出現,已至於給孩子們的心靈造成巨大的文化空缺呢?每當成年人紛紛責備“如今的孩子太沒追求、太缺乏鑒賞力”的時候,或者産生諸如以上的擔心的時候,有沒有想到,自己到底為孩子做了些什麼?孩子們“精神抵抗力”的虛弱,正是因為我們的社會沒有及時、有效地提供給他們足夠的、可吸收的營養。正面引導的缺乏和蒼白,讓沒有足夠判斷能力的少年兒童對美麗有趣卻含有病毒的東西趨之若鶩。




    反觀國內近幾年來的影視創作,真正為少年兒童服務的作品少得可憐。“戲説”的故事太多太亂,只能讓人在一笑中淡漠;一些正劇又離青年的審美情趣相距甚遠;現代愛情劇中許多情節只是作者自己理想的翻版,讓觀眾難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嬌情製造著文化的膚淺,而文化的膚淺最終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膚淺。為什麼?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首先孩子不是社會的主流人群,沒有足夠的、自主的消費能力,拍少兒片當然遠不如拍言情片、歷史劇等有市場價值。巨大的商業利潤使出版商、製片人把大量的資金都投入到了有著更廣泛市場的成人群體。其次,即使偶爾出現一些少兒題材的影視作品,它們也往往走入了另一個衚同:把孩子們當成鴨子,把本來內容“健康向上、富有教益”的東西,不選擇方式和表現手法,也不考慮這個年齡段的心理特點,硬生生“填”進孩子們的大腦。這種“説教大於引導”、“概念大於形式”的東西,往往既不真誠、真實,又無趣味可言;既不能反映少年兒童最真實的生存狀況,更沒有觸及當代青少年心理、情感最本質的一面,這樣的影視作品,不僅不能獲得孩子們的認同,而且最終會導致他們對這類所謂“健康”的東西産生強烈抵觸情緒,於是年輕人只好在社會上尋找其他自己喜歡的而替代。




    封殺簡單,創造卻很難。在今天——國際兒童圖書節,所有的成年人是否都應該摸著自己的良心問問: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孩子?我們呼籲所有關心孩子和中國未來的人們,請多為孩子們創造適合他們的文化精品!



   


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視聽在線 |  寬帶頻道 |  廣告頻道 |  ENGLISH CHANNEL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