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頭條

我能不能安靜地離開?

沙塵暴,我們共同經歷

轉折,從自律開始!

假如地球沒有了水

決戰奧斯卡之巔 24項大獎塵埃落定
更多...

保留最近一個月內的新聞信息


    每日裏行色匆匆, 神情麻木,不曾留心身邊有人愁眉緊鎖,有人孤寂乖僻,甚至不曾留心自己的焦慮和脆弱,這就是我們的“現代人”。生活日益富足優越,物質日益豐富多彩,然而快樂與健康卻越來越少。幼年在家裏只能玩著一個人的遊戲,上學在學校埋首為高分苦讀,而心靈卻在缺乏溝通中為某種精神的病菌所包圍,伴隨著我們的成長而逐漸膨脹,膨脹為一個惡性腫瘤,一旦爆發便不堪收拾。
  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為12.97%,有焦慮不安、恐怖和抑鬱情緒等問題的大學生佔學生總數的16%以上,只有不足1/5的患者得到了適宜的治療。

  歡迎網友進入討論區




傾聽心靈的呼喊


2002年03月28日


    我們的“現代人”,生活日益富足優越,物質日益豐富多彩,然而快樂與健康卻越來越少。幼年在家裏只能玩著一個人的遊戲,上學在學校埋首為高分苦讀,而心靈卻在缺乏溝通中為某種精神的病菌所包圍,伴隨著我們的成長而逐漸膨脹,膨脹為一個惡性腫瘤,一旦爆發便不堪收拾。於是有人將硫酸潑向關在籠中的熊,有人為了一本書殺死了自己,有人因為被勸退學殺死了家人,有人持槍綁架自己的同學但卻沒有任何理由……而他們都是我們年輕而青春的一代。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資料
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為12.97%,有焦慮不安、恐怖和抑鬱情緒等問題的大學生佔學生總數的16%以上,只有不足1/5的患者得到了適宜的治療。北大精神衛生研究所研究員王玉鳳介紹,我國17歲以下未成年人約3.4億,保守地估計,有各類學習、情緒、行為障礙者3000萬。其中,中、小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為21.6%至32.0%,突出表現為人際關係、情緒穩定性和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大學生中,16.0%至25.4%的有心理障礙,以焦慮不安、神經衰弱、強迫症狀等為主,近幾年,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有上升的趨勢。

    家庭:不是管得太多就是漠不關心,怎樣才好?




    問題究竟出在了哪?有人開始懷疑,是現代社會緊張而忙碌的節奏讓家長無暇管教子女導致了如此多的青少年心理問題?可看著將全部身心撲在孩子身上,甚至不顧自己的家長,這樣的疑問顯然不成立。




    用硫酸潑熊的劉海洋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劉母對他管得很嚴,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都有規定。劉海洋上學的行走路線是劉母設計的,直到上大學,他才學會騎車。到了大四,他依舊把衣服帶回家洗。劉海洋的同學評價説,他沒有任性,沒有自我意識,從小連與別人打架的事都沒有。




    北大精神衛生研究所副主任醫師唐登華分析説,對這個孩子的管教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從小到大多數是別人的意識強加給他的。我國的獨生子女狀況和傳統文化的影響使現在的孩子活的很累,通常有五六雙眼睛在關注他,過度地保護他,使孩子經受不了挫折,形成不了自我約束。“斷奶”是對孩子的考驗,也是對家長的考驗,應該給孩子一個自我意識成長的機會,讓他學會自我約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管多了容易壓抑孩子的個性,那麼聽之任之呢?當然更不行。孩子能否自由健康的發展取決於家長管教的度。但我們不能簡單的把管教二字定義為説教管束,最重要的還是心靈的溝通。




    一項關於兒童交往心理的調查表明,有近65%的兒童渴望交往,但僅有25%的家長每天堅持較長時間與幼兒進行交流,使幼兒缺乏交往經驗,致使幼兒不懂交往,在交往中事事以己為中心或採用蠻橫態度對待他人,甚至在交往中有攻擊性行為。
  這僅僅是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交流對於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幼兒首要接觸到的對象就是家人,在與家人的交往和溝通中,他們逐步學習與他人交流,適應社會的能力。而家長又是孩子最親密的人,是傾聽他們訴説的最佳對象。孩子通過訴説與交流來解除疑惑、消除心理障礙。但很可惜,我們的家長都沒有傾聽的習慣,更不用説與孩子進行心靈的交流了。




    我們的家長忙於工作,操心家庭,煩于瑣碎,對於孩子僅僅寄予希望而忘記了去探詢和關注他們的心理路程,僅僅注重物質的供給而忽略了精神的豐富與疏通。於是背負著沉重的希望,沉溺于紛繁的物質中,我們的下一代艱難的行進於人生道路上,孤獨無人知,迷茫而無人解,心理病根由此而埋下。




    在劉海洋硫酸潑熊事件發生後,緊接著又有北京某高校學生馬忠義攜倣真槍綁架兩女生、天津大學生馬曉明勒死奶奶砍倒父親、武漢某高校一失意學子在長江大橋上懸挂個余小時等事件頻頻見諸報端,於是心理專家開始疾呼:讓孩子們“心理斷奶”。




    教育:忽略人文關懷 忽視精神需求 缺乏心理斷奶的氛圍




    專家們向家長建議要讓孩子“心理斷奶”,而學校也許應該是讓孩子“心理斷奶”的最佳選擇。學校是孩子逐步脫離家庭、走向社會的過渡,同時學校又為孩子充實自我,完善人格提供了教育和知識。然而當一系列的大學生自殺犯罪事件頻頻發生,學生的心理健康凸現出來後,才發現我們的學校乃至我們的教育並沒有讓我們的孩子健康成人。在追求高分、高升學率的同時,忽略了學生的精神需求,忽視了人文關懷的培養,讓學生在冷漠中過度“心理斷奶”。傷熊事件發生後,有的教師開始反思:我們的教育失去了什麼?




    中國政法大學費安玲教授説,中國的教育機制往往不太重視學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形成。社會對大學生寄予了厚望,學校也往往憑學生成績的好壞來評判一個學生,這給大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在期望與現實離得太遠時,他們的心理防線就會很快崩潰,悲劇往往在這瞬間産生。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鄭日昌説,我們的學校注重的是升學率,是好成績,是聽話的孩子。只要學習好,不出大格,沒有人關注他是否內心有痛苦。這反映了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標準有問題。劉海洋的問題出來後,他的老師同學都很吃驚,其實他就像個小孩子一樣,在認識發展上是有缺陷的。他缺少的不是學習數理化的能力,而是情緒、性格發展上幼稚,不成熟。從心理學上講,情緒壓抑太久,就要扭曲地表達。鄭教授認為,“好學生”的標準應該有兩條:一個是身體健康,一個是心理健康。傷熊事件的出現,全社會都有責任。




學校教育應重視精神與心理需求
    目前,大學生存在各種心理問題的現象非常普遍,有些已經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生活,劉海洋的例子是個極端。據一項針對北京市高校大學生心理調查顯示,大學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問題的學生佔16.5%,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男生低,來自農村的學生比來自城市的學生問題更為嚴重。




    心理問題的突出使得心理課猶為重要,然而我們學校的心理課程在學生眼裏看來就像是政治道德課。不但教材陳舊,而且老師的授課方法也很機械,套用理論、説教方式使抱著濃厚興趣來聽課的學生感到枯燥無味而厭倦。另一方面,目前只有40%的高校設立了心理諮詢機構,顯然是不夠的,而為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的學校就更少了。




    學生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又缺乏可以排憂解難、與之傾訴的人,心理障礙與困惑越積越深,長此以往就會轉化為心理惡疾。




    讓我們傾聽心靈的呼喊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並非我國的“特産”,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世界有心理障礙的人已達到4.5億,但心理問題已在其他各國引起了相當的重視。
  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的調查報告顯示,約有5%至9%,即250萬至500萬名左右的美國兒童因為心理障礙影響學習。但在美國的學校裏,有心理輔導員作為保證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的第一條防線。他們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與老師、父母及其他精神健康領域的專業人士合作,針對每個孩子的問題制定出專門的解決辦法;向老師和家庭提供參考解決辦法,幫助孩子學會負責任;向老師和其他學校成員直接提供諮詢,幫助維護校園安全。據美國國家學校心理輔導員協會調查,當學校心理輔導員人數與學生的比例是1比1000時,往往能夠大大減少學生的違紀問題和學習障礙。




    在日本,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一個社會問題,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本特別重視讓青少年體驗社會和接觸自然,通過了解社會和親近大自然使青少年身心獲得健全發展,要求學校、家庭和社區有計劃有意識地增加青少年到社會和大自然中去的機會。




    在德國對於18歲以下的少年兒童,有一部專門的《少年兒童幫助法案》,從法律的角度確保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各種幫助,這其中就包括心理諮詢、引導以及相關教育內容。而對於18歲以上那些被稱為“年青的成人”的青年,則被要求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不適用於上述法律規定,但也可以在心理診所或者高校的心理諮詢機構中獲得幫助。




    德國心理學專家阿爾貝特齊默爾曼認為,目前德國青少年最大的心理問題莫過於對社會有許多“脫離實際的想法”。他感到擔憂,沒有多少父母理解自己的孩子,他認為説:“幫助孩子正確認清自己,讓他們走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在他們面臨抉擇的時候適當的給予正確的引導,這是家長、老師及整個社會的職責。”




    而法國的心理學專家瑪麗-若澤巴羅女士則直截了當的指出“傾聽”是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有效良方,“讓有心理障礙的孩子盡情傾訴,然後在循循善誘,幫助他們恢復心理平衡。”




    預防青少年犯罪和輕生的關鍵應該是接觸他們的心理障礙,但很多人在遇到心理問題時不願意傾訴,認為暴露自己的心理問題將會給家庭帶來恥辱,等於自絕於社會。因此,絕大多數人只能自己默默承擔心理的不平衡,或者自尋發泄渠道,甚至輕生。所以在學校和家庭裏形成一個良好的傾聽與訴説氛圍將有利於解決日益嚴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礙,為他們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正如巴羅女士所言:贏得青少年的信任,讓他們在遇到問題時能夠找到可以信賴的人傾訴,能夠聽到專家的建議或得到及時的治療,這是幫助他們擺脫心理危機的一個有效途徑。




    讓我們來傾聽心靈的呼喊吧!



   


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視聽在線 |  寬帶頻道 |  廣告頻道 |  ENGLISH CHANNEL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