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頭條 |
|
|
|
|
朱鎔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把加強農業和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整個經濟工作的突出任務;把農民是否增加收入和減輕負擔,作為檢驗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標準。
由於中國各地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因此每個地方都要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選擇農民增收的具體道路。但是,從兩會期間領導的論述和代表、委員的建言獻策分析,還是可以找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方法。
進入網友討論區 |
|
|
|
|
|
|
|
|
|
|
|
|
農民增收出路何在 |
|
|
|
2002年03月18日 |
|
| |
|
|
|
朱鎔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把加強農業和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整個經濟工作的突出任務;把農民是否增加收入和減輕負擔,作為檢驗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標準。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中,農民增收的問題受到代表、委員們的廣泛關注,並對此進行了熱烈地討論。 |
|
|
|
|
|
由於中國各地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因此每個地方都要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選擇農民增收的具體道路。但是,從兩會期間領導的論述和代表、委員的建言獻策分析,還是可以找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方法。 |
|
|
|
|
|
|
|
|
|
“新東北現象”是兩會中的一個熱點話題,這一現象的具體表現是東北農産品大量積壓,農民收入增幅緩慢,農業經濟徘徊不前,市場份額逐漸減少。有東北代表認為,這一現象是我國農業結構、管理體制和農産品質量領域各種矛盾的集中體現,是當前我國農業的一個縮影。代表、委員們指出,大力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優化農業生産佈局,構建農業優勢産業帶,是東北地區一項迫切的工作。 |
|
|
|
|
|
從實踐效果來看,東北地區近兩年不斷調減糧食作物種植面積,自覺改變玉米一頭沉的局面,積極發展經濟作物,僅吉林、遼寧兩省就調減高水分玉米上千萬畝。與此同時,發揮畜産品成本低的優勢,把糧倉變為“肉山奶海”已成為東北人的共識。目前,東北的玉米帶和大豆帶,正在變成肉奶生産帶。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經過兩年的結構調整,農民從畜牧業和其他産業上所得的收入大幅增加。西北新疆和寧夏兩省區在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方面,也不約而同地採取了重點發展畜牧業和具有地區特色農産品的方針。寧夏的中藥材生産和新疆的“紅色産業”,即蕃茄、枸杞、紅花、辣椒等特色産品,也顯示出很大的發展潛力。 |
|
|
|
|
|
調整産業結構是政府從宏觀層面上做出的決策,如果要求農民也有如此高的認識是不現實的。要想讓農民自覺自願地加入到調整中來,就要讓他們切實見到調整的效益。有位代表形象地比喻説,你告訴農民改種新産品後年終每畝可增收1000元,如果實際上增收了990元,他們也會來質問你為什麼不説真話。農民之所以表現得比較保守,既有他們觀念落後的因素,也有以往政府的不當決策對他們造成傷害的影響。 |
|
|
|
|
|
在調整結構工作中,政府一方面要科學決策確定正確的調整方向,另一方面要做好服務工作,適當讓利於農民。有的網友反映,一些基層政府為了儘快展示調整的業績,按照主觀意願強迫農民進行“調整”,給農民造成了經濟損失。這樣做的惡果不僅表現在經濟上,而且將使農民對以後的一系列政策存在抵觸情緒,是非常錯誤和有害的。 |
|
|
|
|
|
|
|
|
|
李嵐清副總理指出,各級黨委、政府要下大力氣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産業化經營,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發展現代農業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基礎,大力扶持龍頭企業。龍頭企業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依靠科技進步,運用現代營銷方式,組織帶領千家萬戶的農民進行大規模生産,進入國際國內市場,使他們更多、更快地增收。 |
|
|
|
|
|
中國一家一戶的傳統農業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處於明顯的劣勢,發展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著力延伸産業鏈,可以增強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在農業産業化過程中,可以多探索一些有益的形式,儘量將一家一戶的農民和龍頭企業形成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體,調動兩者的積極性,使企業發展,農民增收。 |
|
|
|
|
|
近年來,福建三明市一直著力於農業經營主體與市場聯接的探索,目前全市已有農業産業化經營組織近300家,去年實現産值35億元,帶動每戶農民增加收入1500多元。黑龍江省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本地沒有合適的龍頭企業,政府通過招商引資,請來了內蒙古伊利集團作為龍頭企業,與養殖戶簽定收購協議,不僅提高了收購價而且降低了農民的經營風險,使農民收入有了較大的增長。 |
|
|
|
|
|
除了龍頭企業的帶動外,還可以在同行業成立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民間組織,把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各自為戰的農戶、企業連接起來,增強行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
|
|
|
|
|
|
|
|
|
朱鎔基總理指出,農村稅費改革是減輕農民負擔的治本之策,農村稅費改革,既要明顯減輕農民負擔,又要保證鄉村正常工作和發展的必要經費,特別是保證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很多代表反映,農民負擔問題久拖不決,癥結所在是鄉鎮政府機構臃腫。財政沒錢養活這麼多人,必然要向農民收費,這種現象很普遍。因此,推行農村稅費改革要與鄉鎮機構改革配套進行。 |
|
|
|
|
|
安徽省農村稅費改革試點方案是:“三個取消,一個逐步取消,兩個調整和一項改革”。以前農民要按上年人均純收入的一定比例交鄉統籌費,還有一些專門面向農民徵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以及屠宰稅。改革後,這三項都取消了。對於勞動力積累工和義務工,安徽省要求用3年的時間逐步減少直至全部取消。此外,稅費改革調整了現行的農業稅和農業特産稅政策,改革了村提留徵收、使用辦法。安徽省試行稅費改革後,全省農民共減輕政策性負擔19.4億元,人均政策性減負35.6%。 |
|
|
|
|
|
稅費改革確實減輕了農民負擔,農民強烈要求稅費改革政策不能有反復。各地政府應該認識到,多放水才能養大魚,讓農民休養生息,多藏富於民,才能使地方經濟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農民的日子好過了,政府的日子也自然會好過起來。 |
|
|
|
|
|
|
|
|
|
我國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與發達國家相比是很低的,這也是農業生産成本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沒有科技的有效支持,農民們一味加大化肥、農藥的使用量,生産一些缺乏市場競爭力的大路貨,無法實現增收。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沒有科技力量的支撐,同樣難當“龍頭”重任。因此,增加對農業科技的投入,進行農業科研機構體制創新,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的作用是推動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
|
|
|
|
|
有代表建議農業科研院所要積極與村或鄉鎮實現對口共建,聯合開發項目,開展技術培訓和科技諮詢等形式,與廣大農民和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使農民、企業、科研單位三方共同受益。這些措施在經濟條件相對比較好的地區是適當的。 |
|
|
|
|
|
但對於更為廣大的貧困地區,代表們認為應該加大科技投入,解決科研人員的後顧之憂,鼓勵他們下鄉為農民服務。幾年前曾經讓農業科研人員自己下去掙錢,農民本身增不了收,科研人員還要分走農民的部分利益,這種指導思想是值得懷疑的。很多農民反映,科技人員每年只下去兩三次是遠遠不夠的。要想讓科技人員安心工作,多下鄉而且樂於下鄉,政府不多做一些工作是不行的。 |
|
|
|
|
|
除了以上的一些措施,想從長遠上增加農民的收入,要致力於實現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建設,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解決大量人口滯留農村的問題。而且,政府還應切實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為農村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機會,在農民素質普遍提高之後,農村在發展中所遇到的不少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