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頭條

迎接中國電視21世紀輝煌的明天

中國科學家對北極建站地點進行實地考察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30年

中國政府堅決反對克隆人

1000:14 公眾科學素養亟待提升
更多...

保留最近一個月內的新聞信息


    世界上可能還沒有哪一種疾病的威力能比得上艾滋病,也沒有哪一種疾病能引起全世界如此的關注和驚恐,戰爭、洪水和饑餓在它面前都自愧弗如;可怕、災難和毀滅與它同義。
   所幸的是,面對肆虐的災難,逼近的浩劫,人類為遏制悲劇的發生已經開始行動。
  充分認識艾滋病的危害性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同呼聲,一場全球範圍內的防愛滋戰爭也已打響。人類與艾滋病的抗爭之路也許會很曲折漫長,但前途必將是光明的。
 




中國拒絕艾滋病


2001年10月27日


    我國艾滋病感染和發病率直線上升




艾滋病是什麼?

  艾滋病的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AIDS),是一種由逆轉錄病毒引起的人體免疫防禦系統方面的疫病。目前,我國已將其列入乙類法定傳染病,併為國境衛生監測傳染病之一。
  艾滋病病毒進入人體後要經過數年,甚至長達10年或更長的潛伏期以後才發病。艾滋病病毒嚴重破壞人體免疫功能,病人因抵抗疾病的能力極度下降而重復感染多種疾病,如帶狀皰疹、口腔黴菌感染、肺結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腸炎、肺炎、腦炎及其他感染,後期常常發生惡性腫瘤。最終因長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至今還沒有治療艾滋病的特效藥,也沒有可用於預防的有效疫苗。一旦發病,在我國當前的醫療條件下,都會在不長的時間內死亡。所以目前艾滋病還是一種病死率高達100%的極為嚴重的傳染病。

    衛生部召開的2001年艾滋病防治情況通報會最新統計數據表明,我國艾滋病病毒感染和艾滋病病人人數迅猛增加的勢頭在目前並沒有得到遏制,今年前三個季度全國共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616例,已超過去年全年5201例的報告數,報告艾滋病病人328例,較去年全年233例增加了95例。

    衛生部艾滋病防治情況通報會上,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向記者出具的我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報告數示意圖上,從1995年後,我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報告數呈45度角直線上升,資料表明,我國自1985年發現首例艾滋病病人,截止到2001年9月底,全國累計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81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208例,死亡641例。

    衛生部有關人士説,經靜脈吸毒感染艾滋病是目前我國艾滋病傳播的主要途徑,數據表明,現有感染者三分之二都是由此途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到2001年9月底,累計有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報告在吸毒者中發現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報告最多的省份依次為雲南、新疆、廣西、廣東、四川等省、自治區,同時,一些大中城市吸毒人群的艾滋病感染上升較快。




    近年,我國經性接觸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速度也在不斷上升,性病的大面積流行可能導致艾滋病的大面積流行。




艾滋病的傳播

   1、性傳播
  2、血液傳播  
  3、母嬰傳播
  4、其它途徑(如吸毒、器官移植等)


不會傳染艾滋病病毒的途徑
  空氣;飲水、食物;日常工作和生活接觸;游泳池;吸血昆蟲和蚊子、跳蚤、虱子等,目前還沒有發現傳播艾滋病病毒的吸血昆蟲;有防護的照料、護理艾滋病人;蹲式廁所及小便池。
  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在發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通常可以沒有任何症狀的生活很多年,外表看上去完全正常,但他們能夠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   
與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一般生活工作接觸是不會傳染上艾滋病的,不必恐懼與艾滋病病人接觸。   
  不要歧視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給予他們人道主義的關心和幫助有利於預防和控制艾滋病。

    
衛生部殷大奎副部長説:要重視我國同性戀人群在艾滋病傳播中的作用




    在衛生部召開的2001年艾滋病防治情況通報會上,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表示,要高度重視我國同性戀人群在傳播性病艾滋病中的作用,對同性戀高危人群加強艾滋病的宣傳教育工作已刻不容緩。




    據衛生部提供的全國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病人按傳播途徑分類的數字顯示,從1985年到2001年,通過同性性傳播被感染艾滋病病毒和成為艾滋病人的佔總感染人數的0.2%。專家估計,到2000年年底,全國艾滋病病毒感染實際人數已超過60萬人,按此比例,我國現在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將可能有1萬多人被同性性行為傳染艾滋病病毒。




我國將採取7大措施控制性病艾滋病蔓延

  這些措施包括:保證血液及其製品安全,阻斷艾滋病病毒(HIV)經採供血途徑傳播蔓延;加強健康教育,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識和無償獻血知識;針對高危行為開展干預工作,減少人群的危險行為;完善衛生服務體系,提高對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預防保健和醫療服務質量;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監測體系、信息系統和評價體系;加強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識與技能的培訓;開展艾滋病防治基礎和應用研究。

    殷大奎説,目前雖然沒有我國同性戀發生的數據與正常性取向者的對照數字,但可以肯定,同性戀者人數驚人,但此現象一直沒有引起有關部門和社會足夠的重視。

    衛生部公佈最新的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

    中國計劃到2005年將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性病發病人數的年增長幅度控制在百分之十之內,同時把艾滋病病毒經臨床輸血傳播的平均水平降低到十萬分之一以下。




    這是衛生部最新公佈的《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2001—2005)》的主要目標。




    據悉,近幾年中國的HIV感染者和性病發病人數的年增長幅度均高於百分之三十,流行形勢十分嚴峻。




    衛生部疾病控制司副司長陳賢義説,目前中國經靜脈吸毒傳播HIV的迅猛勢頭仍未得到遏制。同時,經採供血傳播艾滋病的途徑尚未阻斷,違法手工採集和非法採集原料血漿的行為屢禁不止。




    截止到今年三月底,全國共報告HIV感染者兩萬三千九百零五例,但專家估計實際感染人數已超過六十萬人。經血液傳播(靜脈吸毒和輸血感染)的病例佔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一點二。




歷年世界預防艾滋病日主題

  1988 Join the Worldwide Effort
 全球共討,征服有期

 1989 Our Lives ,Our World ——Let's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世界——讓我們相互關照
 
 1990 Women and AIDS
 婦女和艾滋病
 
 1991 Sharing the Challenge
 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戰
 
 1992 A Community Commitment
 預防艾滋病,全社會的責任
 
 1993 Time to Act
 時不我待,行動起來
 
 1994 AIDS and the Family
 艾滋病和家庭
 
 1995 Shared Rights,Shared Responsibilities
 共享權益,共擔責任
 
 1996 One World,One Hope
 同一世界,同一希望
 
 1997 Children Living in a World with AIDS
 生活在有艾滋病世界中的兒童
 
 1998 Force for Change:World AIDS Campaign with Young People
 青少年——迎戰艾滋病的生力軍
 
 1999 Listen ,Learn, Live!
 關注青少年、預防艾滋病——傾聽、學習、尊重

    中國于1998年起開始實施預防與控制艾滋病的中長期規劃,計劃到2010年將HIV感染者的數字控制在一百五十萬人之內。但目前來看,中長期規劃的實施力度不夠,一些地方政府對艾滋病在中國大規模流行的潛在危險認識還不足。

    陳賢義説,新的行動計劃對用血安全、提高公眾預防意識、改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醫療服務等工作確定了具體的目標。

    到明年年底,中國將取締所有違法採集血液或原料血漿點,對所有臨床用血實行HIV檢測。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臨床用血要由合法的採供血機構提供,不足部分由經批准的醫療機構自採自供。

    同時,全國百分之七十的縣級以上醫療機構能為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規範化診斷、治療、諮詢與預防保健服務,百分之八十五的縣級以上醫療機構能為性病患者提供規範化診斷、治療、諮詢與預防保健服務。全國至少有百分之五十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能在社區和家庭獲得醫療和生活照顧。

    到2005年底,全民預防艾滋病性病知識和無償獻血知識知曉率在城市達到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在農村達到百分之四十五以上,在高危行為人群中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衛生部已制定多項具體措施來確保行動計劃的實施,例如保證血液及其製品安全;加強健康教育,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識等。

    第一屆中國艾滋病性病防治大會將於11月舉行




    由國家衛生部主辦的第一屆中國艾滋病性病防治大會將於今年11月13日至16日在北京舉行。




    會議將交流國內外艾滋病性病防治經驗,探討我國艾滋病性病防治策略以及貫徹落實《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2001-2005年)》。




    參加會議的將有國內關心、參與和從事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的部門、相關學科人員、駐華國際組織有關機構的代表及被邀請的國外專家。這次大會將作為我國在2001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宣傳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視聽在線 |  寬帶頻道 |  廣告頻道 |  ENGLISH CHANNEL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