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4年時間如何實現驚人騰飛 解讀江蘇大捷之謎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24日 09:23 來源:

  新華社南京10月23日電 記者肖春飛 劉衛宏 李錚 十運會23日閉幕,東道主江蘇代表團以56枚金牌高居榜首。4年前的九運會上,江蘇隊以24.5枚金牌名列第四。4年時間,江蘇是如何實現驚人騰飛的?“東道主因素”在其中起多大作用?

  帶著種種疑問,新華社記者專訪了江蘇代表團副團長殷寶林,他是江蘇大捷最重要的“指揮員”之一。

  1029計劃

  “江蘇能夠奪得第一,出乎我們的意料。”殷寶林開門見山。

  他評價説,江蘇在十運會上的成績,是“歷史的延伸、歷史的突破”。除了六運會成績下滑以外,江蘇代表團在第五、七、八、九屆全運會上,一直穩定在第二集團。九運會上,江蘇比第三名上海代表團少6塊金牌。“沒有第二集團的基礎,就不可能向第一集團發起衝擊。在4年前,如果説江蘇要進前三,體育圈的人不信,我們自己也不信。”

  江蘇獲得十運會主辦權後,江蘇省委省政府定的目標是“金牌進前三”,省體育局的目標是“爭二保三”。有個起點很高的目標定位,“逼”著江蘇體育人充分挖掘一切潛力。

  早在九運會開幕前,江蘇就開始著手準備十運會了。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江蘇開始醞釀自己競技體育發展的“1029”計劃,即備戰十運會與第29屆夏季奧運會。此計劃10月定稿,此時正是九運會備戰最忙碌的時候,江蘇比其他省市多出了兩個月備戰十運會的時間。

  “我們學習借鑒中國代表團參加悉尼、雅典奧運會的經驗,始終堅持‘唱低調、舉哀兵、抓問題、狠抓細’--其實,奪金成功率高低,就在於細節。”

  按“1029”計劃,江蘇穩紮穩打地一步步走向十運會:2002年,調整年,奪得23.5枚全國比賽金牌,名列全國第六;2003年,相持年,奪得28枚金牌,上升至全國第三;2004年,突破年,奪得40.5枚金牌,上升至全國第二。

  “3年打下來,我們的心裏有底了:江蘇已具備衝擊前三的實力。”2005年,殷寶林説。

  在他們的計劃中,2005年,是決戰年。

  人才為勝利之本

  九運會,江蘇參賽選手為400余人,十運會,這個數字變成了699人。

  殷寶林説,江蘇過去體育專業隊伍規模較小,“1029”計劃實施後,運動隊編制增加了400個,達到1700人,是全國規模最大的隊伍之一。除了給編制,江蘇省財政還投入4年週期參賽專項經費1.3億,比九運會6000萬參賽經費翻了一番,訓練、比賽中的問題、難題都得到了很好解決,全省的訓練設施、生活設施徹底改善。

  江蘇省開始了聲勢浩大的隊伍組建工作。殷寶林介紹,江蘇共引進了140多人、10多名教練員,這些引進人才有15人在十運會11個項目上獲得冠軍,像男子馬拉松冠軍張慶樂,男、女20公里競走冠軍李高波、柏艷敏,男子體操全能冠軍呂博等,均是從外地引進的人才。

  跟全運會人才交流“一錘子買賣”不同的是,江蘇引進人才,不是單純的“買人”。這些引進人才中,除了女子跳遠選手關英楠已成名外,其他人或者在原來省裏成績一般,或者索性就是業餘體校的學生,引進後在江蘇培養成材,不屬交流選手。

  此外,江蘇與西部省份協議計分選手帶入了3塊金牌,與解放軍雙計分的金牌有4塊,這兩項在九運會上均只有一塊。

  殷寶林説,除了引進人才外,江蘇還制訂政策調動老將積極性,例如設立“再創輝煌獎”,對已獲得過全運會冠軍、又在十運會上再次奪冠的老將,獎勵標準提高50%。結果老將發揮了很好的水平,像女子花劍老將肖愛華、舉重老將崔文華。奧運冠軍陳艷青甚至還在十運會上舉出了自己的歷史最好成績。老將們為了家鄉榮譽全力以赴,成為江蘇十運會參賽選手的精神支柱。

  “我們在隊伍組建上下了大功夫,有了大收穫。”殷寶林總結説。

  對手失誤,成就江蘇

  全運會歷屆三強,只有廣東守住了十運會金牌榜前三名,以46枚金牌排在第二。

  “江蘇雖然排在金牌榜第一,但其實並不具備第一的實力,江蘇實力不如廣東,十運會前我們估算過,江蘇奪金上限是52枚,下限是43枚,廣東上限是58枚,下限是50枚,”殷寶林説,“正是廣東在優勢項目上意外失手,成就了江蘇金牌第一!羽毛球7塊金牌,廣東有6個奪金點,事實上,廣東選手5次打進決賽,但一塊金牌未拿到;乒乓球,廣東有4個奪金點,也一塊金牌沒拿到,廣東在這兩個項目上損失很大。”

  他説,主要對手意外失手,成就了江蘇7、8塊金牌。開幕當天,江蘇柔道選手連奪三金,出人意料。比如女子70公斤級,遼寧選手秦東亞是奧運會銅牌得主,但她意外失利未進決賽,結果江蘇選手王娟拿到金牌。呂博奪得男子體操個人全能金牌,如果楊威不在自由體操兩次失誤,這塊金牌肯定是楊威的。

  天時地利人和

  殷寶林並不諱言“東道主因素”。他説,由於領導、社會高度關注,東道主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特殊的備戰氛圍,是其他省市無法比的。“非承辦過全運會,不知道其中滋味!”

  東道主是不是受到裁判“偏愛”?殷寶林對此否認,他舉例説,擊劍是江蘇傳統強項,十運會上奪得7塊擊劍金牌,重劍項目裁判因素最小,堪稱最公平的一項,江蘇拿到了4塊金牌;在裁判因素最大的佩劍項目,江蘇4金一塊也沒拿到。又如摔跤,江蘇選手有5、6個衝金點,但只是靠交流選手拿到一塊半金牌。

  他説,金牌有偶然性,但獎牌、總分反映綜合實力,江蘇能夠取勝,一靠實力、二靠發揮,實力練到位了,水平充分發揮出來了。“靠別人幫忙多拿幾塊金牌有可能,但不可幾十塊金牌都這樣吧?天都幫不了。”

  “東道主現象”引來頗多爭議,殷寶林坦承:天時地利人和,確實有利於主隊選手發揮水平。比如“天時”,江蘇選手自然比外地選手更熟悉氣候;“地利”,江蘇選手要比外地選手更熟悉場館,別人要到十運會開賽前報到後才能進去適應,有些專項場地如山地自行車,適應難度大,不是三五天就能適應場地的。江蘇選手能夠包攬女子山地自行車越野賽前三名,絕非偶然。“人和”,觀眾對運動員激勵作用非常大。男子網球團體決賽,雙方拼了10個小時,現場觀眾不走,運動員就是想放棄也沒法放棄,觀眾的掌聲,是對運動員最好的褒獎。

  他説,在規則允許範圍內,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為主隊創造好成績,無可厚非。這方面可以給北京奧運會提供借鑒,“在規則允許範圍內,做好一切對中國運動隊的服務工作,例如把所有‘地利’項目研究透,有利於出好成績。”

  殷寶林説,十運會對中國競技體育最大的貢獻,就是打破了三強格局,形成多強競爭格局,這有利於中國競技體育發展。

責編:曉辛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