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24日 09:00 來源:
中國青年報南京10月23日電記者 曹競 慈鑫 郭劍 編者按:在交織著恩怨情仇、爭議糾紛的十運會落幕之後,所有的參與者又將開始下一段旅程。好的成績會像所有的紀錄一樣,永遠地留在紀錄冊上;難堪的瞬間也會像所有的尷尬一樣,永遠地留在我們記憶的角落裏,以及關於中國體育的醜聞列表當中。
全運會之“全”,讓舉辦者在享受著“多、大、全”以及數項“第一”帶來的讚譽的同時,也必須背負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而這也讓我們必須重新審視這個“全”字,重新審視全運會未來的走向和模式。
總結有時會讓人感覺無趣,但又是必須的,因為那是成長不可或缺的環節。所以,我們要重讀十運會。當然,我們並不是要簡單地重讀在秦淮河畔發生的某些快樂或者鬱悶,而是要借機重新審視整個中國競技體育。這種重讀,關乎中國競技體育的未來。
意識篇
“體育到底是什麼?”這是一名長期在國外訓練、比賽的年輕選手的困惑。
“比賽不看成績那還看什麼?”這是某地方體育局領導對記者的反問。
裁判爭議,運動員棄權、假賽,邢慧娜被取消1500米金牌,孫英傑被查出服用興奮劑……本次全運會上與體育道德不合拍的信息屢屢出現。
對於不少運動隊、運動員來説,金牌的需求和金牌背後的利益左右了他們參加比賽的動機。但奧林匹克精神的本質是號召人們在運動中超越自我,向“更高、更快、更強”衝刺,名次不是關鍵,最重要的是通過運動發現自我價值,並讓實現這種價值的過程感染周圍的人們。
吉林體育學院院長宋繼新教授曾告訴記者,在中國,體育精神被理解得太過狹隘。事實上“錦標主義”仍在中國體育界,甚至不少中國人心中佔據著主導地位。
所以,在奧運賽場上某名運動員拿了第七或第八的成績,甚至以倒數的名次結束比賽後,仍然歡呼雀躍的情景在全運會賽場上絕難出現,而奪金奪牌的壓力卻成為無形的包袱壓在每一個優秀中國運動員和運動隊的身上。
如果運動員是在這種壓力下參加競技體育比賽,那麼本身就與奧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馳。
一名長期在海外訓練的年輕女運動員,在本次全運會上不止一次地傷心落淚,她不明白,同樣是參加比賽,為什麼在國外和在全運會賽場上的感受差別這麼大。
在國外,她的每一次比賽都是在鍛鍊自己,無論成績如何,只要自己有所收穫、有所進步就是獲得了成功。而在全運會賽場上,她第一次體會到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各種奪牌指標成了必須完成的任務,再伴隨著某些隊伍為實現這樣的任務而進行的“賽場外的工作”,“體育到底是什麼”開始衝擊這名年輕運動員的心靈。“公平競賽、服務青年、超越自我”,這是奧林匹克精神下的體育,但這12個字有多少中國體育人能真正理解?
地方隊把在全運會上奪金奪牌視為自己的最高使命,整個中國體育界把奧運爭光計劃作為我國競技體育的最高目標。
當有記者採訪因違反競賽規則而被取消女子1500米金牌的著名田徑運動員邢慧娜時,邢慧娜説,她只是想拿金牌。
不可否認,即便是在體育最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黑幕、醜聞也無法與體育絕緣。但我們應該看到,至少在很多國家和地區,有更多的人和體育健兒是在運動中超越自我,是在運動中感受快樂,他們涉足體育運動和參加體育比賽絕不可能是因為要完成某種任務。
在中國,一方面是為數眾多的運動員在運動生涯中曆盡艱辛地拼搏,卻因沒有換回出類拔萃的成績而在退役後面臨生存壓力,一方面是像劉翔這樣的幸運兒,在拼到金牌的同時,開始面對滾滾而來的榮譽與財富。
在全運會上,每個運動員在全運會結束後都會得到來自地方的鉅額獎勵,但因取得的名次不同,獎金高的能得到幾十萬元,低的則分文沒有。獎金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為地方上對運動員價值的評判標準。
雖然幾乎每個地方體育局的領導在談到全運獎金時都會表示,運動員付出了就應該得到回報。但一些體育局領導也不得不承認,假如沒有獎金的刺激,很多運動員的成績就不會有現在這樣好。金錢的誘惑已經取代“理想價值的實現”而成為促使運動員取得好成績的動力,然而,他們背棄的卻正是真正的體育精神。
不少人並不明白體育精神和體育比賽的意義,某體育局領導就曾反問記者:“比賽不看成績那還看什麼,還有什麼意義?”
所以,面對十運醜聞黑幕,我們要問,全運會能夠真正成為中國體育健兒實現自我價值和展示風采的舞臺嗎?
場館篇
“這麼高檔的體育館,收費會很便宜嗎?”這是參觀奧體中心的市民的疑問。
“像龍江體育館這樣的大型體育場館在香港有90個。”這是一位香港體育學院教練的説法。
十運會共涉及體育場館132座,其中新建34座。為了辦好十運會,江蘇省進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體育場館設施集中修建或改造工作。在十運會後,這些場館將在促進全民健身中發揮怎樣的作用?
十運會組委會在今天召開的十運會總結會上表示,場館的利用將作為十運會後很重要的工作。這些場館要麼建造在校園內,從而成為教育資源;要麼建造在專業運動隊,為競技體育服務;要麼建造在公共場所,成為公共體育場館。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2004年進行的全國體育場地調查,體育場地嚴重不足,仍是目前限制中國全民健身開展的最大瓶頸。江蘇省因十運會而在全省範圍內興建的公共體育場地,很顯然將對當地開展全民健身起到推動作用。
記者幾天前在耗資20多億元修建的南京奧體中心附近遇到了幾位南京市民,他們正饒有興致地在奧體中心周圍拍照留念。這幾位市民的住處離奧體中心只有兩公里,但説起奧體中心將對他們日後的生活産生怎樣的影響,幾位市民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同一種想法:“這麼壯觀的建築物,肯定是個遊覽的好去處。”對於場館的健身功能,他們的看法同樣一致:“到這裡來健身?那一定很貴吧?”
目前尚不知南京奧體中心內的體育館、游泳館、網球場等場地在十運會後一旦面向社會開放時的收費價格。但如果價格合適,附近的居民顯然有來此健身的興趣。
一位市民就説,如果網球的單場收費在30元以下,他就會來奧體中心打球。這位市民目前打網球都是去附近的高校,但通常都是運氣好時才能租到場地。
另外兩位喜好打羽毛球的市民也對奧體中心體育館表現出了極大興趣,這兩位市民也飽嘗了打球難找場地的痛苦,但他們最擔憂的仍然是奧體中心的收費問題。“這麼高檔的體育館,收費會很便宜嗎?”一位市民説。
記者幾天前在南京龍江體育館採訪武術套路比賽時,遇到一名香港體育學院的教練,他告訴記者,在香港,像龍江體育館這樣大型的體育場館有近90個,這些場館全部以低廉的價格對公眾開放,因為政府利用稅收投資興建體育場地,目的就是為了滿足市民的健身需求,如果市民大都消費不起,那麼政府就是不夠盡職。
十運會為江蘇帶來了34個新建體育場館,涉及的場館也達到100多個,除去那些無法向社會開放的專用場館外,充分利用好這些場館的確是江蘇當地在十運會後需要解決好的問題。
如果真像一些南京市民所言,壯觀的體育場館最後只是成了市民觀光的景點而喪失了應有的公共體育設施的功能,那肯定也不是十運會組委會願意看到的。
實際上,除去奧體中心和一些訓練基地外,十運會的很多場館都修建在臨近居民區的地段。如果管理妥當,日後這些場館肯定將發揮出巨大的社會效益。
不過,也應該看到,雖然十運會給江蘇當地帶來了數十座新建體育場館,但江蘇當地的體育設施並沒有因此而飽和。事實上,與香港人口數量相當的南京市,即便在十運會後大型公共體育場地也遠遠達不到香港的標準。
滿足一個6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和一個7000萬人口的省份對體育場地的需要,並不是僅依靠一次大型運動會修建一批場館就能辦到的,特別是在體育場地嚴重不足的中國大陸,要滿足廣大群眾的健身需求,公共體育場地的修建應該有長期規劃和實施過程。
軟體篇
“如果是奧運會,肯定不會出現這樣的賽程安排。”這是馮樹勇對馬拉松與萬米跑時間安排的回答。
“我不知道這件事”、“這件事不歸我管”。這是部分工作人員的習慣性回答。
與4年前的九運會相比,十運會“軟體”質量有所提高,但如果用奧運會的標準嚴格要求,第一次舉辦大型綜合賽事的江蘇,在賽事組織、人員接待等方面還有很多不足。
第一是賽事組織。
這屆全運會田徑賽場怪事不少。比如按照賽程安排,馬拉松之後第二天就是女子1萬米決賽,這讓兼項的運動員頗感無奈,而且馬拉松賽安排在北京,女子1萬米則是在南京比賽。因此孫英傑、周春秀兩人被迫在跑完馬拉松之後連夜趕赴南京,賽後尚未緩解疲勞就要再次比賽,期間還要經歷舟車勞頓,這是任何一個運動員最不願意面對的現實,更何況是這種長距離耐力項目。
田管中心副主任馮樹勇説:“十運會原訂賽程是是先跑女子1萬米,兩天之後才是馬拉松比賽。但後來因為十運會開幕式推遲,而北京馬拉松賽的接待工作和電視轉播都已無法更改,所以改成馬拉松賽36小時後就是女子1萬米決賽。當然,如果是奧運會,肯定不會出現這樣的賽程安排。”
另外就是比賽器械檢查。
女子4 400米接力預賽第二組,第三道的上海接力隊兩次搶跑犯規,被罰出場,但上海隊被罰下之後,電腦仍然顯示該道有人搶跑,最終裁判確認是該道起跑器電子線路出現故障,上海隊申訴成功並直接進入決賽。
不難想像,如果奧運會的比賽出現這種問題,會給參賽選手帶來多大程度的心理影響!
而在乒乓球比賽期間,無錫市體育館絕大部分觀眾是附近中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這些觀眾從始至終高聲吶喊,全然不顧運動員有時候需要安靜。很多代表隊都向主裁判提出這個問題,現場播音員只能一遍又一遍地通過廣播讓孩子們“休息休息”。
還有最後的籃球決賽,只憑記者證根本無法進入賽場,而組委會只有百餘張球票提供給記者,據記者了解,比賽根本沒設記者席,這百餘張球票還是組委會花錢從票務公司“回購”的,進不去賽場的記者怨聲載道。
第二是工作人員意識。
射擊比賽期間,位於方山訓練基地射擊賽場的新聞中心並不大,裏面大概有10張工作桌,網絡接口倒是每桌都有,但是連接線卻不到一半。
沒有隨身攜帶寬帶連線的記者向工作人員提出幫忙找線的要求,那位使用工作電腦與朋友聊天的工作人員根本沒有起身便説:“這裡的線就這麼多,找線的事我管不了。”
田徑賽場個別工作人員更是有些“過分”,利用職務之便找明星簽名、與明星合影都是家常便飯,劉翔更是他們想方設法接近的對象,好在劉翔自我保護意識極強,否則不知道會惹出什麼麻煩。“這件事不歸我管”,“我也不知道該誰管”,這樣簡單的話成為部分工作人員的口頭禪,讓人哭笑不得,而他們中的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去年北京中國網球公開賽,工作人員的素質惹來一片指責,所以今年中網公開賽提早開始相關培訓,效果便比去年有了極大改觀。
在國際大賽當中,工作人員的任務就是提供服務,他們把自己的工作看得相當重要。在雅典奧運會上,沒有工作人員會説出“對不起,我不知道”之後便讓你自己去想辦法,他們會告訴你該怎樣解決問題,大部分情況是,你只要把困難告訴他,他會非常耐心地盡最大努力幫你解決。如果他們“追星”,也是在工作之餘,並且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滿足一下自己的小心願。
因此,3年後的北京奧運會,所有正式的或者臨時的工作人員都應該明白,在工作期間,他應該首先屬於“服務對象”,而不是自己。
結合篇
“南京的變化事實上已成為十運會組委會和不少南京人最津津樂道的話題。”這是記者的感受。
“但像全運會這樣的大型運動會對舉辦地的意義就是城市的景觀變化嗎?”這是記者的疑慮。
江蘇省有關領導已經不止一次地表示,十運會對江蘇當地發展所起的作用巨大。但從江蘇省就此發佈的有關信息看,十運會對江蘇的意義更多體現在城市基礎建設、場館建設等方面。
從10月8日抵達十運會主會場南京開始,無論是看南京當地媒體的報道還是與南京市民的交談,記者都明顯感受到南京近4年來的巨大變化:地鐵開通、長江三橋竣工、開發河西地區、改造秦淮河,還有像奧體中心、南京新火車站這樣的新地標建築的完成……
在南京之外的分賽場,承辦十運會也不同程度地對促進當地城市改造起到了推動作用。
南京的變化事實上已成為十運會組委會和不少南京人最津津樂道的話題。
但像全運會這樣的大型運動會對舉辦地的意義就是城市的景觀變化嗎?
1992年,西班牙巴塞羅那因舉辦奧運會而從一個地域性的旅遊城市一躍成為全球最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2004年雅典舉辦奧運會,希臘和雅典當地政府為此制定了希臘旅遊業和貿易的振興計劃。
在雅典奧運會期間,除雅典街頭仍帶有施工痕跡的各種建築表現出這個城市剛剛經歷過一次重生外,雅典給記者更重要的一個感受是當地政府千方百計地要讓記者、遊客記住雅典、發現雅典。
在雅典奧運會新聞中心和一些主要公共場所,每天都在舉行有關希臘風土人情的展示表演、各類希臘土特産和旅遊景點的推介會、有關希臘經濟振興可能帶來的創業機會和商機的推介會……
奧運會期間,希臘人不是任由外來者自己去尋找雅典,而是指導你、引導你去發現那個他們需要你了解的雅典。
在雅典期間,即便是雅典市政府組織的新聞發佈會也很少會把雅典的城市建設變化作為發佈會的主題,更多的內容都涉及希臘的文明、文化和歷史人文景觀這些只屬於希臘的獨一無二的東西,和奧運會的舉辦,雅典如何受到關注,雅典和希臘今後將怎樣發展,哪些行業機會更多等等。
雅典奧運會已經過去1年,但奧運會對於希臘和雅典的價值其實才剛剛開始體現,正像巴塞羅那在奧運會後十幾年依然名列世界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一樣。
江蘇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但有關當地優勢行業的經濟走向、創業機會的推介會或宣傳活動卻很少出現在十運會期間。
十運會雖不可能像奧運會那樣在全球具有重大影響,但至少在中國,還是具有較大影響的一次大型活動。
江蘇不遺餘力地宣傳南京的變化和江蘇的變化,但事實上,這些變化在今天看來是先進的、重大的,但歲月流失,這些變化很快就會淹沒在城市新的發展當中。那麼,什麼才是持久的,或者説,什麼才是當地的長期發展與十運會結合的最佳點呢?
如果巴塞羅那當時也只是宣傳自己的道路發達、體育場雄偉……今天,巴塞羅那還能享受到奧運會的福蔭嗎?
如果雅典熱衷於宣傳它的地鐵修通了、機場翻新了、海濱經過改造了……奧運會後,誰還會記住雅典有什麼商機?雅典有什麼創業機會?
我們驚喜地看到南京因為十運會而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遺憾的卻是,面對這些城市的變化和十運會的平臺可能為當地創造的發展機會,當地似乎沒有經過充分的準備、策劃而進行引導和宣傳。
去留篇
“有多少老百姓還關心全運會的比賽?”這是社會學家鄭也夫的質疑。
“為了奧運會,全運會必須舉辦。”這是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十運會總結會上的發言。
十運會涉及江蘇省內的13個省轄市,9個縣級市,保守估計,場館投資約需55億元。還有大量為十運會配套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耗資甚巨。
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讓更多人意識到全運會光環背後的陰影,因此反對繼續舉辦全運會的呼聲日益高漲。
“全運會是計劃經濟的産物,早就該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取消。”社會學專家鄭也夫説,“有多少老百姓還關心全運會的比賽?”“把競技體育還給各項目的單項錦標賽,省下的錢可以多送運動員出國比賽,讓他們去奧運會為國爭光,另外,更多的錢要花在老百姓身上,號召全民健身,這才是國家體育總局應該做的。”“我都想不出這種大型綜合性運動會繼續舉辦的道理。”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國家體育總局工作人員説:“老説要在全運會上發現新人,其實每個項目大概是什麼情況,有什麼樣的重點運動員,根本不會等到全運會才讓各項目管理中心了解,大家早都心裏有數。總局之所以不願意以更多的單項錦標賽來取代全運會,就是因為體育市場的緣故。”“單項錦標賽都是賠著錢辦,最重要的是根本沒人關注,而全運會是由承辦省來辦,虧不到總局的錢。”
但無論反對舉辦全運會的聲音多麼響亮,理由多麼充分,全運會也不會在南京畫上句號。2009年在山東舉辦第十一屆全運會已成定局,問題雖多,但全運會還將繼續舉辦下去。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今天在南京的十運會總結大會上表示,全運會是我國以奧運會為最高層次的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備戰2008年奧運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全運會的競賽體制。
劉鵬説:“本屆全運會我們已經對原來的競賽制度進行了一些調整,比如為進一步調動各省(區、市)的積極性,實行將奧運會成績帶入全運會的獎勵政策。為有利於競技體育資源的優化組合,實行解放軍運動員與相關省(區、市)兩次計分、相關省(區、市)之間交流和協議計分等等。實行這些做法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發揮舉國體制的優勢,調動全國體育系統的積極性,使各地區、各部門的優勢資源進行有機地整合,爭取讓各方面的體育部門為國家培養和輸送越來越多的高水平競技人才,所以為了奧運會,全運會必須舉辦。”
但正是競賽制度調整的不到位和執行中的扭曲,將全運會推向更加難堪的地步,虛假比賽、惡性競爭充斥十運會賽場。因此,就算全運會繼續舉辦,也要進行最大程度的制度改革。
國家體育總局競體司副司長郭建軍説:“在這次全運會上,一些項目出現了不領獎、無故棄權、不進行真實比賽、干擾賽場秩序、故意犯規、服用違禁藥物和逃避興奮劑檢查等違反體育道德,背離全運會宗旨的行為。這些問題反映出某些參賽單位在追求比賽成績的同時,放鬆了對運動隊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培養,對體育在培養健全的人格和精神,樹立積極向上的社會價值觀,弘揚團結協作、公平競爭的社會風尚中的作用,認識還不到位。“不管什麼樣的競賽制度,不管什麼樣的計分辦法,其根本宗旨都是弘揚體育精神,提高競技水平,培養新人,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競賽原則。”
面對逐漸偏離以“公開、公平、公正”競賽原則為軌道的全運會,質疑之聲越來越大,而“改革競賽體制”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上加難。
“改來改去還不都是一樣?只要全運會仍然存在,就沒有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很多關注全運會賽制改革的專家都有些泄氣,“現實情況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只有全運會的成績不再牽扯各地方體育局領導的切身利益,才能改變罵聲一片的現狀。”
“一個慣性,一個惰性,讓很多體育界的人既反感全運會,又離不開全運會,所以只要全運會繼續舉辦,單靠賽制改革絕不可能讓全運會樹立起健康良好的形象。”
責編:曉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