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體育新聞 > 正文

外國記者眼中的上海網球大師杯賽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18日 09:42)

  新華網上海11月17日電(記者馬向菲、李麗、楊明)上海網球大師杯賽在熱鬧了一星期後風光地收拍了。當世界網壇的高官們交口稱讚上海的組織工作時,身在上海參與報道大師杯的外國記者們也豎起了大拇指。英國《每日電訊》資深記者約翰帕森斯是個走路都有些顫微微的老爺子,但報道網球可有些年頭了。64歲的他已經和網球打了43年交道,報道過43屆溫布爾登公開賽,美國公開賽也去過30多回。談起這次上海大師杯賽,第一次來中國的帕森斯豎起了大拇指。“太成功了,太棒了,無論是組織者、觀眾還是比賽都非常棒。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他們第一次舉辦如此重大的比賽。我希望以後還能有機會來中國。”帕森斯先生雖然不太了解中國網球,但是他卻覺得這項運動十分適合中國人,因為中國人無論在速度、技巧還是反應上都很出色,所以他相信網球一定能在這裡得到大發展。

  “我認為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肯定能在網球上有所作為,”帕森斯説。

  奧西安山恩路是英國路透社著名網球記者,路透社許多漂亮的網球稿子都出自山恩之手。這位報道網球已經有10年的英國人説,他對上海大師杯賽印象最深刻的是觀眾。

  “真沒想到能有這麼多觀眾來看比賽,而且他們都顯得十分興奮,賽場氣氛特別熱烈。真是沒想到。他們的組織工作也不錯,顯得十分專業,了不起。”德新社記者比爾斯科特也是報道網球的老記者。他對大師杯賽讚揚一番後又挑了幾個毛病。首先,他覺得食物不太對胃口,其次是來往于旅館和賽場的班車有時候不太準時,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賽場裏沒有電源,也沒有電話線,通信十分不便。

  在談到中國網球時,斯科特表示,他曾經5次來中國,感覺中國在網球方面才剛剛起步,網球人口不是太多。他十分誠懇地説,網球應該從孩子抓起,學校應該多鼓勵學生打網球。現在中國還沒有像泰國的帕拉敦斯裏查潘那樣出色的職業選手,不過他相信長期努力將給中國網球帶來飛躍。

  悉尼《每日電訊》記者傑夫韋爾斯説:“這是一屆非凡的大師杯賽。它的組織工作、場地和新聞中心的設施都非常完善,服務非常週到,觀眾的素質也相當高。沒有可以挑剔的地方。”

  韋爾斯是一位資深體育記者,從事網球專項報道已經有20年的時間。前兩屆裏斯本和悉尼大師杯時,他都曾親臨現場報道。他認為上海大師杯賽同前兩屆相比,毫不遜色。

  “GETTY IMAGINES”(蓋蒂攝影社)記者馬休斯斯托克曼説:“上海大師杯的成功,上海這個城市的現代化,中國人的友好和開放,都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他還説:“我沒有去過北京,但如果北京的情況和上海類似,那麼我相信北京2008年奧運會也將是非常成功的一屆奧運會。”斯托克曼幾年前來過中國,他覺得中國的發展非常迅速,因此認為到2008年時中國會更先進。“GETTY IMAGINES”是一家世界性攝影通訊社,總部設在洛杉磯。

  瑞士每日消息報資深網球記者雷安斯特奧夫爾已經報道網球20多年,僅大滿貫公開賽就報道過47次,他供職的報紙在瑞士發行量最大。他説:“我跑過許多國家,這是我第一次來上海,感覺新鮮極了。這次大師杯賽辦得非常成功,從組織到新聞提供到觀眾,我都很滿意。昨天,我寫了500多行的稿子,因為瑞士選手費德勒進入了半決賽。”

  講到主辦方面有什麼不足,他説:“主要是還不習慣吃中餐。我每天都工作到次日淩晨2點,而新聞中心提供的晚飯是中餐,回賓館也只能吃中餐,我感到不舒服。以後希望中國舉辦類似的賽事時注意這點。我就這點小意見。”

  英國自由撰稿人艾莉克斯拉姆齊是一位網球專欄作家,她同樣毫不吝嗇地給予上海大師杯熱情洋溢的讚揚。她説:“一切都很好。”

  拉姆齊尤其讚賞上海觀眾的素質。她表示,現場觀眾表現出來的對網球的熱愛,以及對這項運動的理解,都讓她感到驚奇。她説:“他們的確是在欣賞比賽,而不是盲目地支持哪個球星。”

  從1988年第一次報道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到現在,拉姆齊一直從事網球專欄寫作,曾先後為《時代週刊》等撰稿。此次她是作為《星期天蘇格蘭》的特約記者前來上海的。

  在過去的一星期中,到上海的這些外國老記們,用他們的眼、他們的手和他們的口,關注、記錄和讚揚著上海大師杯,並將上海乃至中國的形象傳往世界各地。(完)

責編:劉鑫隆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