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世乒賽與中國相映成輝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07日 07:25)
新華網上海5月6日電(記者楊金志 肖春飛)短短的7天時間,在世界乒乓球運動史上畫上一個美麗的記號。它給上海這座充滿魅力的城市增添異彩,更闡釋著中國已經和正在發生的巨變。
團結 友誼 交融 發展
“團結、友誼、交融、發展”,這是本屆世乒賽的主題。豐富精彩的比賽讓酷愛乒乓的中國人癡迷不已,中國選手取得的優異成績鼓舞著人們去建設和諧社會。世乒賽匯聚世界英傑,和平崛起的中國向世界展露著自信友善的微笑。
沒有團結就沒有勝利。中國乒乓球隊能夠長期屹立世界之巔,是幾代人一貫團結的結果。如果沒有團結奮鬥的精神,中國隊不會創造包攬5項冠軍的“大滿貫”。其實,所有參加世乒賽的運動員們都在詮釋著“團結”這個字眼:雙打選手之間的心照不宣,教練與球員之間的激情相擁……競技體育是激烈的,而沒有團結就寸步難行。
比賽中永遠包含著友誼,友誼天然蘊涵在比賽之中。向觀眾奉獻一場精彩、激烈、公正的比賽,不論結果如何,在賽後微笑握手,一起向觀眾致意,大家還是朋友,這是高手之間的惺惺相惜。
當今世界的發展,早已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幾乎所有的體育項目都概莫能外。現在的中國人,把曾經十分敏感的乒乓球“海外兵團”改了個名字,叫做“海外使團”。一字之易,盡顯包容開放的心態。其實,這些運動員、教練員在海外發展,促進的是乒乓球運動的普及,他們是這項運動的功臣。“世界打中國”,其實也是中國融世界。
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流,是當代中國的主題。中國的發展給世界帶來機遇,乒乓球運動也不例外。而世乒賽的舉行,也是給中國、給上海的發展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遇。
以人為本 服務奧運
北京——2008年奧運會;上海——2010年世博會。説不盡的“雙城記”如今有了一個新主題:上海近年來頻繁舉辦國際大賽,無論經驗還是教訓,對於一天天臨近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本屆世乒賽是上海市2005年重點推進的工作之一,上海市委、市政府把辦好世乒賽作為上海服務全國、服務北京奧運的具體體現。
的確,147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名運動員、教練員和官員報名參加本屆世乒賽,創下了世乒賽歷史之最,也創下了上海舉辦國際大賽的歷史之最,競賽組織管理工作難度極高。直到比賽全部結束,本屆世乒賽的競賽管理工作組織有序,相當嚴密。
做好競賽組織管理工作,重點是參與人員的專業程度,除了對裁判員的培訓之外,上海還對跟競賽有關的志願者、工作人員進行了專業培訓。世乒賽抽籤之前,他們專門進行了模擬演練。本屆世乒賽組委會各部(室)均有一個從4月23日到5月6日的倒計時工作流程,細緻到每一天每一個人做什麼。辦好競賽,關鍵是規範操作,杜絕隨意性。
很多人大聲疾呼:培訓北京奧運會觀眾迫在眉睫。上海世乒賽的觀眾培訓工作很成功,從預賽開始到決賽結束,上座率頗為可觀。在上海,“當好東道主、辦好世乒賽”早已深入人心。為了讓觀眾“文明觀賽”,“小”到什麼時候該鼓掌,組委會有關方面都考慮到了。他們與上海社會影響力最高的媒體的欄目合作,請姚振緒這樣的專家去講“觀賽須知”,效果非常好。
小小銀球折射中國巨變
本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是繼1961年北京第26屆世乒賽、1995年天津第43屆世乒賽之後,中國第三次作為東道主承辦世界乒壇最盛大的比賽。小小乒乓球折射著幾代中國人的心路歷程。回眸中國的三次世乒賽東道主經歷,能夠看出一條國運漸漸昌盛的清晰軌跡:從1961年的艱難時刻,到1995年的欣欣向榮,再到今天的和平發展,滄桑巨變,令人感慨。
1961年的女子單打冠軍邱鐘惠回憶説:“奪冠當晚,躺在床上回想白天的激烈決賽,嚇出一身冷汗,床單都汗濕了。”到了1995年,蔡振華在天津説:“一定要爭取拿回男團冠軍。”在2005年的上海,蔡振華説:“作為教練,我希望中國隊取得好成績;作為乒羽中心主任,我不希望我們拿下全部金牌,因為這對乒乓球運動發展不利。”這番話表明,“金牌至上”正在中國人的意識中漸漸淡薄,即使是曾經被賦予政治重負的“國球”。
世乒賽的這幾天,中國選手勢如破竹,中國觀眾甚至都有“意見”了,表示不希望中國選手會師決賽。上海師範大學學生郭海東説:“即使中國選手在決賽中輸了,我也不會太失望。如果有外國選手奪冠,對中國選手也有一種激勵。”連體育館附近倒票的一位“黃牛”也説:“最好是中外選手打決賽,這樣票子才好賣啊!”沒有充分的自信,就不會有如此輕鬆的心態。
乒乓球在中國有著雄厚的群眾基礎,但是,人們也可以游泳、健身、登山……選擇餘地十分廣闊。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屆世乒賽再也無法複製1961年第二十六屆世乒賽的全民熱情,但是它無疑是真正球迷的一場盛會。“體育卸掉了附加在它身上的非體育因素,”青年律師吳浩侖説,“現代的中國人讓它更貼近本質,那就是健康、快樂、興趣。”
責編:劉鑫隆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