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加速女乒新陳代謝 削球打法重出江湖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04日 15:35)
南方日報消息:
中國女乒急需換血
在日前結束的德國乒乓球公開賽、荷蘭乒乓球公開賽中,年輕的中國女將又讓人們看到了希望。李佳/牛劍鋒組合囊括了德國公開賽和荷蘭公開賽的女雙冠軍,而牛劍鋒在荷蘭公開賽中也奪得女單冠軍。
在釜山亞運會上,中國女乒丟掉了女雙、女團的金牌。這一讓輿論譁然的成績,到底是女乒的偶然失手,還是我們實力的真實反映?面對悄然崛起的朝鮮、歐洲選手,我們又如何與之抗衡呢?
削球打法重出江湖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今女子乒壇流行“女乒男性化”的進攻型打法時,在德國公開賽和荷蘭公開賽中露臉的兩名中國小將范瑛和王婷婷卻都是削球手。前幾年,在國家女隊裏,削球打法幾乎絕了跡,這次國際公開賽上一下就出現兩個削球手,的確引人注目。
一般來説,削球是一種防守型的打法,與現今世界“女子打法男子化”的潮流有一定距離。另外,由於削球打法對球手的基本功要求很嚴格,國家培養一個削球選手的投入也比較大。范瑛和王婷婷的出場,表明了中國女乒在豐富技術打法上的決心。
的確,中國女乒現有的技戰術打法正面臨歐式打法的挑戰。克羅地亞的鮑羅斯、羅馬尼亞的史蒂夫都以男子化的高速弧圈球,穩健的中遠臺相持技術紅極一時。在最近的德國公開賽上,中國隊牛劍鋒與鮑羅斯對陣,結果一觸即潰。我國女乒選手與歐洲人相比,身體不佔優勢,如何利用技術優勢克制歐洲選手,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
削球打法的重現,就是豐富女乒技戰術體系的一個努力。削球可以有力減緩對方弧圈球的球速,再配合形變幅度較大的反手長膠球板,正是克制弧圈球的一種方式。另外,在新的削球打法中,保守的防守觀已被打破,通過搓搶、反拉等技術的運用,削球增加了進攻的成分,形成了新的“攻削型打法”。在亞運會的陣痛後,越來越多的技術種類可能出現在中國女乒的戰術體系中。
新老交替迫在眉睫
在世界排名前10位的女乒選手中,中國隊擁有王楠、張怡寧、牛劍峰、李菊、李楠5員大將。但是,李菊在亞運會前已退役。在餘下的4人中,王楠被稱為“王中王”,但近來狀態一般;張怡寧表現中規中矩,奪得了亞運會女單金牌;剩下的李楠已不在競技巔峰;牛劍鋒只是一位小將,亞運會時未被委以重任。
這樣,除了王楠和張怡寧,中國隊還缺少一位在女團比賽第3台壓得住的好手。李楠以左手弧圈快攻成名,但現在弧圈球的速度已明顯不如從前,反而給對手更多的快攻機會。當王楠不在狀態時,中國隊排出的女團陣容很容易受到威脅。
另外,隨著楊影、李菊、張瑩瑩等人的退役,王楠、張怡寧都存在重新尋找女雙搭檔的難題。直到亞運會前,國家隊內部才定出王楠/郭焱的組合,而這一組合在美國公開賽中以0比4敗于同樣合作不久的張怡寧/李楠。結果,王/郭組合在亞運會中還不如張怡寧/李楠這對第二雙打走得遠,中國隊只好讓出女雙金牌。
應該説,隊伍的新老交接,是每支球隊都會遭遇的問題。在亞運會後進行的德國公開賽和荷蘭公開賽上,國家女乒已派出了全新陣容。女單方面,由牛劍峰這位小字輩裏的“大姐大”,率領范瑛和王婷婷等出戰。女雙方面推出了牛劍峰/李佳,李曉霞/郭躍兩對新組合。結果,4個女子項目中中國隊獲得了3枚金牌,初戰告捷。
可以説,中國女乒在釜山亞運會時經歷了近年來的最低潮期。但隨著國家隊中年輕選手的逐漸成熟,以及戰術打法的進一步豐富,中國女乒在明年的世乒賽和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仍然有實力再創佳績。
責編:劉鑫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