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鎔基: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建議的説明(1)
朱鎔基: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建議的説明(1)
    同志們: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

    計劃的建議(草案)》,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直接領導

    下,江澤民同志親自主持研究制定的。澤民同志連續十二

    次聽取有關方面的專題彙報,又到各地進行調研,並就文

    件的指導思想、主要任務和重大問題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和中央政治局,對《建議》進行了多次

    討論。在提交這次全會審議之前,又廣泛徵求了各地區、

    各部門黨委(黨組),以及黨內老同志和各民主黨派與全

    國工商聯負責人、無黨派民主人士的意見,並進行了認真

    修改。《建議》形成的過程,貫徹群眾路線,體現民主決

    策精神,集中了全黨的智慧,也吸收了黨外人士的意見。

    現在,我受中央政治局的委託,對《建議》作幾點説明。

    一、關於“九五”計劃執行情況

    “九五”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

    經過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九五”計劃勝利完成,

    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國內

    生産總值年均增長超過8%,2000年國內生産總值預

    計可達87000多億元,按現行匯率折算超過一萬億美

    元。經濟運行質量與效益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人

    民生活繼續改善。主要工農業産品産量位居世界前列,商

    品短缺狀況基本結束。農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糧食綜合

    生産能力上了一個新臺階,優質糧食品種和經濟作物面積

    擴大,畜牧、水産和林業穩步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

    著成績,能源、交通通信和原材料的“瓶頸”制約得到緩

    解。壓縮淘汰過剩落後工業生産能力取得明顯成效,以電

    子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産業迅速崛起。經濟體制改

    革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脫困三年目標基本實現,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國家宏觀調控

    體系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全方

    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開放型經濟迅速發展,我國加

    入世界貿易組織進程加快。今年進出口總額預計突破

    4000億美元,比1995年增長40%以上,國家外

    匯儲備超過1600億美元,比1995年增加一倍多;

    “九五”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將達2800億美元,利用外

    資質量明顯提高。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

    設取得新成果。香港、澳門順利回歸祖國,祖國和平統一

    大業取得重大進展。

    隨著“九五”計劃的完成,我們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第

    二步戰略目標,生産力水平邁上了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

    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社會經濟生活出現了商品市場供求

    關係、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和對外經濟關係三個歷史性的

    重大變化。所有這些,為實施“十五”計劃、開始邁向第

    三步戰略目標奠定了良好基礎。“九五”的成就是克服種

    種困難取得的,來之不易。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經濟

    環境,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運籌帷幄,

    及時採取正確的政策措施,有效治理了通貨膨脹,成功地

    實現了“軟著陸”;之後,又針對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和

    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新情況,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

    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推進各方面的改革,堅持擴大內需,

    千方百計增加出口,有效地抑制了通貨緊縮的趨勢,保持

    了經濟持續增長,避免了大起大落。“九五”的實踐,豐

    富了我們在複雜形勢下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

    關係,以及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實行宏觀調

    控的經驗。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應當充分認識到,經濟和社會生

    活中還存在許多不可忽視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産業結

    構不合理,地區經濟發展不協調;科學技術還比較落後,

    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不高;一些重要資源相對短缺,

    就業壓力加大和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惡化;農民和城鎮部分

    居民收入增長緩慢,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阻礙生産力發展

    的體制因素仍很突出,各種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共同發

    展的環境尚不完善;貪污腐化、奢侈浪費現象還比較嚴重,

    一些地方社會治安狀況較差。對這些問題必須給予高度重

    視,並在“十五”期間採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加

    以解決。

    二、關於“十五”時期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十五”計劃是我國進入新世紀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是開始實施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制定一個切實可行而又鼓舞人心的“十五”計劃,作為我

    們在新世紀初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行動綱領,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義。

    新世紀開始的五年到十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

    重要時期,是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時期,也是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時期。《

    建議》根據黨的十五大關於跨世紀發展的總體部署和當前

    的現實情況,從經濟發展、改革開放、科技教育、精神文

    明與民主法制建設和人民生活等方面,提出了“十五”的

    主要奮鬥目標和任務,強調要把發展作為主題,把結構調

    整作為主線,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把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

    《建議》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就是明確指出“十五”

    計劃的主題是發展,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抓

    住機遇,加快發展。這是正確估量國際國內形勢所作出的

    科學決斷。當今世界,現代科技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趨

    勢不斷發展,産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國際競爭更加激烈。

    這既向我們提出了嚴峻挑戰,更為我們提供了迎頭趕上新

    科技革命、實現生産力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性機遇。新的機

    遇、新的挑戰,又一次把我們推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

    興的歷史關頭。我們能否抓住機遇,乘勢而上,今後五年

    的工作至關重要。就國內形勢來説,“十五”期間,結構

    調整將進入關鍵時期,改革處於攻堅階段,加入世貿組織

    使我們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各方面的任務相當繁重,種種

    深層次的矛盾需要解決。克服困難,完成任務,把我們的

    事業進一步推向前進,歸根結底要靠發展。發展是硬道理。

    “十五”計劃必須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計劃,在堅持

    速度與效益統一的基礎上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不然,我

    們在國內遇到的矛盾和困難就會更多更大,就有在新一輪

    國際競爭中落伍的危險。經過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特別是

    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和發展,我們奠定了比較雄厚的物質

    技術基礎,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的正確路線、方針和政策。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路線

    、方針、政策,積極進取,勇於創新,充分發揮各種有利

    條件和因素的作用,就完全可以在一個較長時期保持國民

    經濟以較快的速度發展。

    要保持經濟快速發展,必須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

    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這是制定“十五”計劃的主

    線。我國已經到了以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的階段,不調

    整就不能繼續前進,不調整就不能健康發展。這種調整,

    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適應性調整,而是新技術革命帶動的、

    對經濟的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戰略性調整;不

    是局部的調整,而是包括産業結構、地區結構和城鄉結構

    在內的,以提高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實現可持續

    發展為目標的全面調整。我們要堅持在發展中推進經濟結

    構調整,在經濟結構調整中保持經濟快速發展。

    要保持經濟快速發展,必須進一步改革開放。改革開

    放是強國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

    發展的強大動力。必須把體制創新擺在突出位置,通過深

    化市場取向的改革,使生産關係適應生産力、上層建築適

    應經濟基礎的要求,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要進一步

    擴大對外開放,抓緊做好加入世貿組織的各項應對工作,

    趨利避害,提高競爭能力;在“引進來”的同時,實施“

    走出去”的戰略,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要保持經濟快速發展,必須充分依靠科技和人才。當

    今生産力的發展,科學技術起著決定性作用;當今世界的

    競爭,説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我們要縮小與發達國

    家的差距,增強綜合國力,就必須把科技進步作為又一強

    大動力,進一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

    培養、吸引和用好人才,使科技和教育有一個新的更大的

    發展。

    保持經濟快速發展,是為了不斷改善人民生活。這是

    我們發展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擴大內需、促進經濟

    增長的迫切需要。必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擺到重要位置,

    擴大就業門路,增加居民收入,合理調節收入分配關係,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保證人民群眾向更加寬裕的小康生活

    邁進。

    《建議》是對“十五”期間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

    導方針、重要任務和總體部署提出意見,重點要解決經濟

    和社會發展的問題。《建議》還不是“十五”計劃《綱要》

    ,它著重解決重大的戰略性、宏觀性和政策性問題。《建

    議》經全會批准以後,國務院要據以編制“十五”計劃《

    綱要》,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後頒布實施。編制《

    綱要》要有必要的指標和項目,但也不能像過去的計劃列

    得那麼多、規定得那麼細,而且大多數指標是預測性、指

    導性的。《綱要》還要提出相應的具體政策和措施,主要

    以經濟手段引導經濟活動,而不是採取行政指令干預企業

    經營。這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編制計劃

    指導思想和方法的進一步轉變。這也是這次《建議》的一

    個鮮明特色。

    三、關於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産業結構調整是實現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增長的

    重要環節。《建議》對産業結構調整提出了明確要求和全

    面部署。主要是:鞏固和加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

    位,加快工業改組改造和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服務業,

    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以及進一步加強水利、交通、

    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這裡,我著重説明三個問題:

    第一,關於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問題。當前特別要重視

    確保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和切實減輕農民的負擔。對

    于我們這個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來説,主

    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糧食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任何

    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在目前糧食總量階段性供過於求的

    形勢下,尤其不能忽視和放鬆農業。今年糧食較大幅度減

    産的情況再次提醒我們,我國農業的基礎還很脆弱,抗災

    能力不強。要高度重視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産能力,建設穩

    定的商品糧基地,確保糧食安全。近年來,農民收入增長

    減緩,中西部一些地區特別是糧食主産區甚至出現負增長。

    這種狀況不改變,農民的積極性勢必受到嚴重損害,農業

    這個基礎就有動搖的危險,不僅會影響農業和農村的穩定

    和發展,而且會影響國民經濟全局。“十五”期間,一定

    要堅持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採取有力措施,千

    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一要通過積極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

    結構,發展農業生産和農産品深加工,增加農業的後續效

    益,努力拓寬農民增收領域,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

    度;二要堅持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的余糧,實行優質優

    價,以及發展多种經營、擴大農民勞務收入等措施,多渠

    道增加農民收入;三要加快農村稅費改革,下決心改革和

    精簡鄉鎮政府機構和人員,實行輕徭薄賦,切實減輕農民

    負擔。同時,要深化農村其他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農

    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增加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和信貸支持,

    改善農村生産、生活和市場條件。

    第二,關於工業化和信息化問題。繼續完成工業化是

    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艱巨的歷史性任務。大力推進國民經

    濟和社會信息化,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發

    達國家是在實現工業化的基礎上進入信息化發展階段的。

    新的歷史機遇,使我們可以把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起來,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産力跨越式

    發展。我們講抓住機遇,很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信息化這個

    機遇,發展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産業,同時

    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産業,努力提高工業

    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使信息化與工業化融為一體,

    互相促進,共同發展。要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提

    高信息技術水平。要在全社會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提高計

    算機和網絡的普及應用程度。政府行政管理、社會公共服

    務、企業生産經營都要運用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努力提

    高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水平。

    第三,關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戰略問題。進一

    步加強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是今後五年至

    十年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水資源短缺,是我國經濟和社

    會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建議》在強調進一步加強水利

    建設的同時,把節約和保護水資源作為一個戰略問題提出

    來,非常重要。我們要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並重,防

    洪抗旱並舉,下大力氣解決洪澇災害、水資源不足和水污

    染問題。必須把節水放在突出位置,這是緩解水資源供需

    矛盾的根本途徑。目前一方面用水緊張,許多地方特別是

    北方的大中城市頻頻告急,而另一方面又到處存在嚴重的

    浪費現象。這種狀況亟待改變。要大力推行各種節水措施,

    發展節水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建立節水型社會。為了

    調動全社會節水和治理水污染的積極性,要改革水的管理

    體制,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為緩解北方地區嚴重缺

    水的矛盾,要加緊南水北調工程的前期工作,儘早開工建

    設。資源戰略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能源特別是石油問題。

    國內石油開發和生産不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供

    需矛盾日益突出。一年要花大量外匯進口石油,這是難以

    為繼的。必須下大力氣調整能源結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

    節約石油消耗,大力發展潔凈煤技術,進一步發展水電和

    坑口大機組火電。從總體上説,我國自然資源並不豐富,

    人均資源更少。不僅是水資源和能源,其他各類資源都要

    注意合理使用、節約和保護,提高資源利用率。

    “十五”期間産業結構調整能否取得實效,關鍵是要

    面向市場,依靠科技,以企業為主體,充分發揮市場在資

    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與此同時,也要有效地發揮政府

    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的作用,切實防止盲目重復建設。

    四、關於地區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對地區、城鄉經濟結構進行合理調整,是經濟結構戰

    略性調整的重要內容。《建議》提出要不失時機地實施西

    部大開發戰略,促進東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同時要積極

    穩妥地推進城鎮化。

    西部大開發,是根據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的思想提出

    的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

    需要幾代人持之以恒地進行不懈努力,既要有緊迫感,又

    要有長期奮鬥的思想準備。“十五”期間,關鍵是抓好開

    局,突出重點。從地區講,重點是依託交通幹線,發揮中

    心城市作用,以線串點,以點帶面,不能全面開花。從工

    作講,重點要突出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和

    發展科技教育。“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對西部開發

    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要抓緊工作。退耕還林還草和江河

    之源的生態保護,是關係西部乃至全國可持續發展的韆鞦

    大業,尤其要下功夫搞好。西部開發一定要堅持從實際出

    發,按客觀規律辦事,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注重實效,

    做紮實細緻的工作。力爭經過“十五”乃至更長時期的努

    力,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西部開發有一個良好的開局。

    國家很快要頒布支持西部大開發的優惠政策措施,包

    括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建設資金投入力度,加快西部地區

    改革開放步伐,鼓勵外商和國內其他地區到西部投資等。

    這些優惠政策在實踐中還要不斷加以完善。東部沿海地區

    要採取多種形式,積極支持和參與西部開發,促進中西部

    地區加快發展。這既是整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也

    將為東部地區自身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新的空間和條件。實

    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絕不意味著可以延緩東部地區的發展。

    東部地區的發展,過去是今後仍然是從財力、物力和技術

    上支撐國民經濟全局極為重要的力量,也是支援西部開發

    和中西部加快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

    積極穩妥地實施城鎮化戰略,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的一項重要任務。中國的城鎮化不能照搬別國的模式,必

    須從自己的國情出發,走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發展

    小城鎮是推進我國城鎮化的重要途徑,重點是發展縣城和

    部分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建制鎮。與此同時,積極

    發展中小城市,完善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發揮大城市的

    輻射帶動作用,提高各類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綜合管理水

    平。從根本上説,城鎮化水平是由經濟水平決定的。我國

    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發育程度差異很大,推進

    城鎮化一定要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逐步形成

    切合實際的、合理的城鎮體系,不能一刀切。

    五、關於發展科技教育和培養人才

    高度重視科技教育的作用,把科技和人才問題擺到突

    出的戰略位置,這是《建議》體現時代精神的一個顯著特

    點。

    “十五”期間,要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新技術,提

    高産業技術水平。重點要抓好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積極

    推進具有戰略意義的高技術研究。集中力量在信息技術、

    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製造技術、航天航空技術等

    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在一些關係國家經濟命脈和安全

    的高技術領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不失時機地選擇一

    批有市場需求和前景的高新技術,通過實施重大高新技術

    工程項目,促進高技術成果轉化,帶動和促進新興産業的

    成長。第二,為改造和提高傳統産業,促進傳統産業升級

    提供技術支持。要選擇裝備製造等重點領域,加快開發能

    夠推動産業結構升級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

    第三,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為科技進步和創新

    不斷提供技術儲備。要瞄準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前沿,選擇

    我國具有一定優勢、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意義的

    研究領域,集中力量,重點突破。

    加快科技進步與創新,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和科技發展規律的新機制,進一步

    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國家要從多方面創造有利於科

    技進步與創新的良好環境和條件。加快建立風險投資機制,

    發展創業板資本市場,支持高新技術産業化。推進國家創

    新體系建設,加強産學研結合,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完

    善知識産權保護制度。多渠道、多層次地增加對科技的投

    入,除國家要逐步增加投入外,企業要成為科技投入的主

    體。

    人才是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在當今新技術革命迅

    速發展的情況下更是如此。要把培養、吸引和用好人才作

    為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普遍提高勞動者素質,建設一支

    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要大力發展教育,積極推進教

    育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適應信息革命和我國加入世

    貿組織的新形勢,尤其要培養一大批急需的各方面的專業

    人才。繼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擴大高

    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規模。積極發展各類職業教育和培

    訓。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積極營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

    良好環境。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領導人才隊伍。加大幹部

    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更新用人觀念,廣開渠道,為年輕

    優秀領導人才的成長、選拔和任用創造條件。

    六、關於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

    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歸根到底要靠改革。今後五年乃

    至更長一段時間,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擴大開放,

    突破影響生産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

    展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

    《建議》根據“十五”期間面臨的新形勢,對經濟體

    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這裡,我著重説明幾個問題。

    一是要堅定不移地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今年我們可以

    基本實現國有大中型企業三年改革與脫困目標,這只是一

    個階段性目標,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是一項長期任務,還有

    許多艱巨工作要做。最主要的是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

    進股份制改造,強化科學管理。要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通

    過規範上市、中外合資和相互參股等多種形式,實行股份

    制。同時,健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企業內部改革,

    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積極探索國有資産

    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規範的監督機制。要進一步放開搞

    活國有中小企業。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

    問題,是真正實現政企分開。否則企業就不可能成為市場

    競爭主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的任務和職

    能是執法和管理,集中精力搞好宏觀調控和創造良好的市

    場環境,而不是直接干預企業的經營活動。政府各有關部

    門,電力、鐵路、民航、通信等壟斷性行業,都要按照政

    企分開的原則推進管理體制改革,引入競爭機制,減少行

    政性審批,使政府、企業、市場的關係真正轉到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軌道上來。所有企業都要重視和加強

    管理,從嚴治企,堅決扭轉普遍存在的管理落後、紀律松

    弛、秩序混亂的狀況,提高科學管理水平。

    二是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的基本經濟制度。所有制結構的多樣性是由生産力水平的

    多層次性所要求的。只有堅持這種多樣性,繼續調整、完

    善所有制結構,才能適應和促進社會生産力的發展。非公

    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為各類

    企業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支持、鼓勵和引導私營、個體

    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三是要進一步開放市場,放開價格。要打破部門行業

    壟斷和地區封鎖,儘快建立和完善全國統一、公平競爭、

    規範有序的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結構調

    整中的基礎性作用。“十五”期間,要重點培育和發展要

    素市場,規範和發展證券市場。

    四是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要根據宏觀經濟形勢的變

    化採取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十五”前期,為了保持國

    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

    穩健的貨幣政策,以促進投資、消費和鼓勵出口。從宏觀

    經濟形勢看,這樣做既是必要的,也具備條件。當然,我

    們也要注意防範財政風險和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