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結構調整為主線 三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
以結構調整為主線 三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
    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是對發展主題的具體展開,對發展思路的進一步深化。《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強調指出:“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我們要深刻領會結構調整和促進發展的辯證關係,深刻理解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的全局性、戰略性意義。

    結構涉及經濟和社會發展一系列重大關係問題。結構不合理,各方面關係不協調,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就不可能有效推進。這是一條重要的經驗。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突出矛盾是結構問題:産業結構不合理,地區發展不協調,城鎮化水平低,工農業生産技術水平落後,國民經濟素質不高。這些問題如不加緊解決,就難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難以增強發展後勁。從國際上看,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都在加緊進行以信息化為重點的經濟結構調整。這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原因。亞洲金融危機也促使一些國家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克服經濟結構性缺陷,一些國家結構調整已取得進展。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和全球的經濟發展來看,結構調整,勢在必行。對這個問題認識早,調整快,就主動;認識遲,調整慢,就被動。我們要充分認識結構調整的必要性、緊迫性。

    以結構調整為主線,表明這種調整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適應性調整,而是新技術革命帶動的、對經濟的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戰略性調整;不是局部的調整,而是包括産業結構、地區結構和城鄉結構在內的,以提高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全面調整。結構調整的這一性質表明,它是貫穿經濟和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的一條主線。可以説,《建議》提出的若干戰略性、宏觀性和政策性問題,無不體現結構調整的精神,無不包含結構調整的內容。可以説,實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推動兩個根本轉變,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這就是新世紀之初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思路。我們要統一思想,下決心幹好結構調整這件事,堅持在發展中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在經濟結構調整中保持快速發展,爭取在産業結構、佈局結構、所有制結構等方面取得明顯的進展。

    結構調整是一項複雜而巨大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勞永逸。結構調整的任務是明確的:優化産業結構,全面提高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水平和效益;合理調整生産力佈局,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逐步推進城鎮化,努力實現城鄉經濟良性互動;著力改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這要求我們,要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奮鬥,在發展思路上,發展模式上,發展方法上和措施上有所開拓有所創新;要求我們,面對科技革命成果特別是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産業的難得機遇,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産力的跨越式發展。我們對這個發展的大背景看得越清楚,就越能自覺地把結構調整這條主線貫徹始終,貫穿到發展的各項工作中去。各地、各部門應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制定切合實際、量力可行的發展戰略和措施。只要牢牢抓住結構調整這件事不放,扎紮實實,堅持不懈,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就會有一個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