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透視:“十五”計劃應有理念上的突破
熱點透視:“十五”計劃應有理念上的突破
    從二00一年到二0一五年,中國即將實施第十個五年計劃。這不僅是中國初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後的第一個中長期計劃,也是中國第一個面臨更複雜國內國際經濟環境的計劃。制訂這個計劃的難度可想而知。

    然而,人們有理由對“十五”計劃有更多的期待。與前九個五年計劃相比,“十五”面臨的背景非同以往:WTO、全球化、知識經濟、技術革命、西部大開發、實現小康……“十五”計劃在規劃的思想、內容、方法、形式甚至理念上,都應有所突破。

    回顧以往,“六五”解決了農業問題;“七五”解決了開放問題,成功推行了沿海發展戰略;“八五”解決了基礎設施的瓶頸制約;“九五”試圖解決開始增長方式的問題;那麼“十五”,中國要面對什麼問題?

    首先,技術的進步要求中國重新審視綜合國力。以多少噸鋼和水泥、多少輛汽車代表國力已經不完全,更重要的是人的智力和人的創新能力。未來在重視實物産業的同時,更要重視人力資源、教育以及人的應變能力。

    更重要的是,政府角色無疑需要有根本性調整。當非國有經濟在工業部門中的比重超過百分之七十六,在GDP中佔到百分之六十;當由市場決定的商品價格超過百分之九十六,而政府支配的國民收入僅佔百分之十一,有必要在正確的位置上,促進提供社會的公共産品。

    有參與“十五”計劃起草的專家提出,以下幾個公共産品在“十五”期間非常重要。

    第一,就是清晰地描述改革的前景。明白地向老百姓講明未來的改革,老百姓還要支付多少錢,國家能夠給的是什麼,政府和企業的關係是什麼,以及對私人産權的保護等等。

    第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價值觀、道德觀是什麼,這是中國最重要的公共産品。在資本主義社會是金錢至上,那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最崇高的價值觀應該是誠信,講信用。

    第三,包括法律法規、軍隊和警察的建設、環境保護、對窮人的幫助、教育衛生等公共産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這些方面都要有更多的作為,而不是把過多的精力放在直接對經濟的干預上。

    長期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專家還提出,以下一些問題有些敏感,卻是“十五”改革難以回避的。

    怎樣對待企業家才能?怎樣建立企業家的激勵機制,怎樣對管理者的約束由黨政行為轉為公司內部的治理行為?

    怎樣評價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目前,國企在GDP增量的貢獻和所佔用的資源不成比例,這無疑需要一些資源配置的調整,對這個戰略性調整的政策取向是什麼?

    怎樣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如何在強調大股東增值保值的同時,也能夠保護一般投資人和利益?

    怎樣調整政府的公共職能,提高公務人員素質,減少盲目和不合理的干預及由此引起的尋租行為,提高公共政策的質量,使政府行為納入法制軌道?

    城市化理所當然地成為“十五”的重要課題。目前中國城市化率只有百分之三十,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口處在農村,而工業化率和城市化率之間二十個百分點的偏差形成了供給體系的扭曲,是國內總需求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造成市場機制發展不快的重要原因。

    總而言之,未來五年的中國經濟,發展是主題,結構調整是主線,改革開放是動力,信息化、工業化、城市化是主要內容。把握得好,中國的發展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