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 四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
|
推動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必須依靠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這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提出的一個重要論斷。體制創新、科技創新的問題,也就是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進一步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産力的決定性作用。實踐已經並將更加有力地證明,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是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新時期的最鮮明特徵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根本的一條就是實行改革開放。改革是強國富民的必由之路,是社會主義實現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根本途徑與動力。從世界歷史進程看,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制度,還處在實踐和發展的初期。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深化。我們進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生産關係不斷適應生産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使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各方面都形成比較成熟、比較定型的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説到底,是一個體制創新的問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完善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不改革,不進行體制創新,很多問題的解決就沒有出路。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這是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並經實踐證明了的真理。當今生産力的發展,科學技術起著決定性作用;當今世界的競爭,説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馬克思曾經説過,資産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産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産力還要多。近一百年全世界所創造的生産力又比以往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産力還要多。世界生産力快速發展的一個根本原因,在於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21世紀,世界科學技術和生産力必將發生新的革命性突破。我們只有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機遇,大力推進我國的科技進步和創新,才能儘快縮小同發達國家在科技發展水平上的差距。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表明,信息化對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大作用,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並全力推進,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後發優勢,爭取實現社會生産力的跨越式發展。推進科技進步,關鍵要創新,要靠優秀的人才。沒有自主創新,就沒有我們在世界科技領域中的位置。培養不好人才,使用不好人才,留不住人才,吸引不了人才,我們的事業就很難向前發展。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曾經創造過世界最先進的生産力和最光輝的科技成就,近代以後中國的落後,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固步自封,不思進取,閉關自守,夜郎自大,使中華民族痛失歷史性的發展機遇。這段歷史告訴我們,中國要發展、要進步、要富強,就必須在思想上、制度上銳意創新,必須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濟、科技、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吸收和借鑒一切先進的東西。封閉就要落後,落後就要挨打。世紀之交的中國正面對著世界經濟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也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國際競爭。這是一場全球範圍的大競爭,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回避不了。這場競爭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關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衰成敗。 中國共産黨人代表著先進社會生産力的發展要求,應當站在時代的前列,緊跟世界發展的潮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堅持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奮力在這場大競爭中取得主動,發展壯大我們自己。這是中國共産黨人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必須肩負起來的歷史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