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如何“泯恩仇”-評日本教科書修改事件
2001年04月09日 09:36



  一段時間以來,備受中國人民和亞洲各國人民關注的日本教科書修改事件,終以扶桑社正式出版、文部科學省正式批准通過而告一段落。此時此刻,一句“憤怒”不足以表達我心中複雜的感情。對於日本社會長期存在的右翼勢力,我們原本不抱什麼幻想,自八十年代以來,圍繞教科書事件的種種鬧劇,早已讓我們看到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本質。然而令人遺憾和震驚的是,日本政府在教科書事件上所表現出的搖擺不定、忽左忽右、躲閃曖昧、陽奉陰違的惡劣態度。這次教科書事件,使我們有充分的理由進一步懷疑日本政府面向新世紀、面對

  中國人民和亞洲各國人民的基本政策和起碼態度。

  真實,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出發點。沒有真實,就什麼都談不上。在我們這個小小寰球,各民族人民本應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共創人類的美好未來。然而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蓄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不擇手段地掩蓋歷史、遮蔽罪惡,企圖將軍國主義的陰魂世世代代繁衍下去。可笑的是,他們未免過於低估了本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認識水平,以為憑自己一套荒謬的邏輯便可瞞天過海、掩耳盜鈴,真是天大的笑話。在日本右翼勢力看來,尊重歷史是“民族自虐”,“恢復自尊”要靠歪曲史實,甚至否認歷史。我們真是不明白,日本人的“自尊”為什麼需要建立在“混淆歷史與神話界限”的前提下?為什麼要以一套虛假的“歷史認識”而不是真實的“歷史事實”為基礎?個別右翼分子堅持這樣的邏輯並不奇怪,奇怪的是堂堂一國政府也不能辨別這樣的邏輯,也在自覺不自覺地奉行這樣的邏輯,實在叫人百思不得其解。

  雖然“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總人數不過一萬多人,在日本廣大的正義力量面前只是一小撮。但這“一小撮”卻集中代表了一種可怕的、不容忽視的社會勢力。1982年以來的數次教科書事件之所以每次都有市場,都要鬧得沸沸颺颺,説明在日本依然存在右翼勢力活動的社會基礎,依然存在軍國主義復活的土壤。這種基礎和土壤不僅在民間,也在政府———在數目不小的一批政客當中。這些人是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的不安定因素。善良的人們切不可放鬆警惕。

  “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兄弟是否在,恩仇是否泯,都要依條件而定,不能無原則地稱兄道弟,更不能忘記過去、背叛歷史。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半個多世紀了,日本社會雖然不乏良心未泯的正直人士,但政府對於侵略戰爭的整體態度始終是曖昧的、含糊其辭的。同時不斷有政府高官參拜供奉戰犯的靖國神社。這樣一種頑固死硬的態度,讓我們如何“泯恩仇”呢!

  日本如果承認歷史、正視歷史,像戰後的德國政府那樣,為過去的罪惡真誠懺悔,是完全能夠得到世界各國人民諒解的。而一切公然的或者變相的為侵略者招魂的伎倆,必將遭到世界所有正義人民的無情唾棄。(朱鐵志)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