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特稿:中東和平成為緊迫議題,真誠與勇氣面臨考驗
2001年11月16日 09:16



  (cctv駐埃及站記者劉茁野11月15日報道)就中東和平進程來講,11月15日是個值得記住的日子。今天,加沙的巴勒斯坦群眾舉行遊行,紀念這一特殊的日子。13年前的今天,阿拉法特宣佈了巴勒斯坦地區的獨立,並獲得眾多國家的承認。此後,這個日子又一再成為巴勒斯坦計劃宣佈建國的日子。

  但是直到今天,雙方的協議簽了一個又一個,而巴勒斯坦國的建立還遙遙無期,實現和平的日子更是無法預測,甚至還在離我們遠去。

  值得高興的是,經過50多年的拼殺,5次大規模的戰爭,尤其是過去一年多裏不間斷的流血衝突,巴以雙方和國際社會都已經認識到,和平對各方都有利,而要解決衝突,實現和平,除去對話與談判,別無選擇。

  當政治解決爭端成為選擇後,締造和平就離不開政治家們的誠意和勇氣。政治家們來自巴以雙方,來自美國、歐洲和周邊的阿拉伯國家。冠冕堂皇的外交辭令下,人們無法看清楚他們的誠意和勇氣,於是,直到今天,在眾目睽睽之下,每天都有幾條生命在衝突中喪失。

  然而,眼下,我們面臨著歷史性的抉擇,是政治家們鼓足勇氣,真誠面對的時候了。

  和平是眾望所歸

  在美國發生9-11恐怖襲擊事件後,人們領教了,原來,恐怖分子無孔不入,恐怖事件有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包括從來未曾遭受大規模襲擊的美國本土。而要想杜絕恐怖事件,必須全面公正地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實現中東地區的持久和平。這一慘重的打擊讓原來那些對中東和平若即若離,想隔岸觀火,甚至從中漁利的人們驚醒了。這一次,中東和平實實在在地、迫切地擺在他們面前。

  謀求和平的行動又一次開始了。最近,歐盟幾度派出代表在中東地區斡旋,並且已經在醞釀新的和平建議,據説巴勒斯坦方面對這一建議表示歡迎;美國的布什政府也終於表態,對建立巴勒斯坦國表示認可,國務卿鮑威爾已經定於下周提出有關中東和平的全盤計劃。阿拉伯國家更是不斷呼籲儘快解決巴以衝突。外部社會的認真參與,無疑為最終解決巴以衝突創造了必要前提。

  從內部看,巴以雙方同樣面臨儘快解決衝突、實現和平的緊迫壓力。以色列的沙龍政府上臺後,雖然一直堅持強硬立場,以各種藉口拒絕與巴勒斯坦方面的和談,但是一連串的恐怖襲擊事件讓沙龍束手無策,而血腥的報復只帶來更猛烈的襲擊,直至旅遊部長澤維被刺身亡。對六個巴勒斯坦城市的佔領也只能在國際社會的一再譴責下陸續撤軍。以色列的選民還沒有忘記“只有沙龍能帶來和平 ”的競選口號,卻已經對自己選出的總理流露不滿。終於,外長佩雷斯又準備提出新的和平計劃,一向強硬的沙龍甚至也表示要組建巴以談判小組,甚至要親率代表團與巴勒斯坦方面談判。

  在巴勒斯坦方面,持續一年多的流血、死亡早已經讓人們失去等待和平降臨的耐心,開始對他們的敵人展開越來越激烈的攻擊,並開始對巴勒斯坦權利機構産生疑慮。一些派別甚至公開向阿拉法特提出挑戰。14日,在巴勒斯坦警察抓捕多次製造自殺性襲擊的伊斯蘭聖戰組織頭目時,就有數千人走上街頭抗議示威。而且,每當巴以和談稍有進展時,總難免出現恐怖襲擊事件,導致以色列的報復和局勢的惡化,使和平的努力剛剛萌芽就胎死腹中。時間的推移和敵對情緒的不斷增長,只會給和平的努力平添更多的障礙。另一方面,中東和談的關鍵人物-阿拉法特主席已經是年老體弱。時不我待,如果和平在“後阿拉法特時代 ”之前不能到來,那麼,和平何時能夠到來?所以,儘管沙龍作出了一些令人難以接受的言行,阿拉法特在最近仍然表示,他願意隨時與佩雷斯或者沙龍舉行談判。阿拉法特的主要助手、巴勒斯坦高級官員薩裏-努賽貝在13日甚至發表聲明,呼籲雙方繼續努力,爭取儘快實現最終和平,並表示巴方願意為此放棄巴勒斯坦難民的回歸權利。表現出極大的靈活性。

  由此看來,仿佛中東和談出現轉機的歷史性時刻已經不遠了。

  然而,我們仍然可以斷定,實現中東和平的道路依舊漫長而曲折,人們的誠意和勇氣還面臨現實的考驗。

  實現和平尚需真誠與勇氣

  就在這兩天,聯合國大會在紐約舉行。出席會議的阿拉法特和很多人一樣,希望能夠在那裏與布什總統舉行會談。然而,布什拒絕了他。人們知道,布什政府執政以來,從沒有向阿拉法特發出過訪問邀請,卻迎接過沙龍,而且不久還將再一次與沙龍會談。人們不禁要問,布什對中東和談是否真的有誠意?或者,他缺乏足夠的勇氣來面對各方面的壓力?也許,他對建立巴勒斯坦國作出的艱難允諾真的就是阿富汗戰爭中的權宜之計?

  在以色列,沙龍政府雖然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作出了願意和談的表示,但是,沙龍在月初斷然拒絕了佩雷斯在西班牙與阿拉法特正式會談的要求,而且,當聯合國安理會5大國作出聲明,要求以色列立即從新佔領的西岸城市撤軍時,沙龍在14日正式錶示拒絕。沙龍還為撤軍、和談設立了種種難以接受的條件。在以色列國內,也有不少極端分子反對在和談中讓步,甚至提出要用“黎巴嫩方式 ”,也就是進攻與屠殺,來解決巴勒斯坦問題。最新的民意測驗顯示,只有36%的人贊成以色列單方面從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撤軍,30%的人同意與阿拉法特繼續對話。強硬的政府還要面對更強硬的壓力。因此,以色列的坦克還在不時地開進巴勒斯坦的城鎮,每天依舊有巴勒斯坦人倒在槍口下。當然,以色列人要以他們的安生日子為代價,而這種代價實在是太沉重了。提出“以土地換和平 ”需要政治家的膽識,實施這一方案更離不開他們的誠意和勇氣。

  很顯然,阿拉法特缺少談判的本錢。在某種意義上,談判就是討價還價。對阿拉法特和其他巴勒斯坦官員來説,在談判中採取靈活務實的態度也是勇氣的體現和對他們誠意的考驗。1993年達成的《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即著名的奧斯陸協議,是有史以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間達成的第一個協議,它表明雙方已經開始把政治手段作為解決爭端的戰略選擇,當時正是雙方領導人靠他們的誠意與膽識在中東的歷史上寫上了重要一筆。今天他們需要的是在以前的成果上再進一步。

  機不可失。縱觀幾年來的巴以和談,實現和平的機會稍縱即逝,1995年9月,雙方簽定《塔巴協議》(《擴大自治協議》),為建立巴勒斯坦國創造了必要條件,沒想到,1995年底,拉賓遇刺,次年利庫德集團上臺,第二階段撤軍成為泡影。在以後的談判中,內塔尼亞胡作出的讓步比協議中的更少,而阿拉法特對以色列作出的安全保證比以往承諾的更多。鴿派的巴拉克當總理時巴方也能得到更多的利益。今天,阿拉法特面對的是更為強硬的沙龍政府,而當前國際反恐怖的大環境是爭取和平的有利機會。已經73歲的老人面臨難得的機會和更艱巨的考驗。用一句套話講,挑戰與機會並存。

  1979年,恰恰是以強硬出名的貝京政府同埃及實現了和平,1982年又是號稱“我要把家建在西乃半島上 ”的貝京把西乃半島歸還埃及,那麼,同樣強硬的沙龍能否也能拿出勇氣,顯示誠意,出人意料地在巴以之間實現和平呢?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