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衝突:“復仇”的循環
2001年09月05日 18:30



  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中文本有的翻譯為《王子復仇記》。年輕的時候,我在英國看過這一著名悲劇,留下的印象至今難忘。30多年後的今天,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也在“復仇”的漩渦中掙扎,儘管這種“復仇” 與莎翁劇中的復仇不可同日而語,但卻更具悲劇色彩,更令世人為之擔憂。

  近幾個月來,暗殺和爆炸的陰雲籠罩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土地上,以色列軍人、巴勒斯坦一些組織的人員和無辜平民在這些流血事件中喪生。英國《獨立報》將此稱為“復仇慾望造成的一場越來越殘酷的戰爭”。

  過去,以色列人常常以“復仇”和“報復”手段對付巴勒斯坦人。如果以色列軍人遭到巴勒斯坦人的石塊襲擊,他們就會開槍打傷或者打死襲擊者,不管他們是成人還是兒童。如果巴勒斯坦人打死了以色列軍人,他們的房子就會被夷為平地。如果巴勒斯坦人阻止以色列人奪走他們的土地,等待他們的將會是被捕和入獄。

  巴勒斯坦人如今“以牙還牙”,採用同樣的“復仇” 手段對付以色列人。他們認為,以色列人不願意通過和平途徑解決以巴之間的問題,而相信武力能解決一切,如果這樣,巴勒斯坦人也必須這樣做;如果以色列人殺死巴勒斯坦人,以色列人就應該受到死的懲罰。

  再度復燃的“復仇”心理在8月份就造成了一系列流血傷亡事件。上旬,以色列用暗殺手段打死了8名巴勒斯坦人,其中有兩名哈馬斯領導人,哈馬斯發誓要復仇。9日,哈馬斯找到了復仇的機會,用人體炸彈炸死了18名以色列人。此後,以色列人發誓要為18名遇害的以色列人復仇。27日,以色列軍隊發射導彈殺害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人陣)總書記穆斯塔法,28日淩晨,以軍又出動坦克侵入約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附近的比特傑拉鎮和加沙地帶南部的拉法市。如此循環往復,何日是盡頭?

  馬德里和會之後,人們似乎看到了中東和平進程隧道盡頭的曙光。但是,和平之神的降臨緩慢而又艱難。以色列前總理拉賓為了和平的實現倒在了極右分子的槍口之下;內塔尼亞胡和巴拉克擔任總理期間,談判的進程反反復復;現任總理沙龍的政策明顯右轉,從去年9月他闖進耶路撒冷老城聖殿山之後,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武力衝突逐漸升級。

  莎翁《王子復仇記》構想中最關鍵和獨特之處是主人公的“躊躇”性格,被稱為“哈姆雷特著名的躊躇”。這種性格使得他要報殺父之仇,但又多次不能下手,反復遲疑,從而推遲了復仇結果的出現。然而,在目前中東出現的循環“復仇”中,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似乎連這點“躊躇”都不存在。

  “躊躇”會使“復仇”的行動延緩,但更為重要的是清醒,只有清醒了之後才會看清:循環的復仇是不會有結果的,如果有結果也只能是一場悲劇。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