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哭墻
|
中文名稱:以色列哭墻 外文名稱:wailing wall 哭墻是猶太教的遺跡,又稱西墻。在耶路撒冷東區老城的東部,長160英尺,由大石砌成。 公元前十一世紀古以色列王大衛統一猶太各部族,建立以色列王國,定都耶路撒冷。公元前十世紀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繼位,在耶路撒冷的錫安山上建造了第一座猶太教聖殿,即所羅門聖殿,它十分宏偉華麗,教徒們來此朝覲和獻祭者不絕,從而成為古猶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動的中心。 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人攻佔耶路撒冷,聖殿付之一炬。以後重建,公元前一世紀末由希律王加以擴建,又于公元70年和135年毀於羅馬人之手。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絕大部分猶太人被趕出巴勒斯坦地區,流散在歐洲各地,聖殿始終未能恢復。後來,在聖殿斷垣殘壁的遺址上修建起圍墻,雖然是伊斯蘭聖地圍墻西墻的一段,但猶太人仍然珍惜它,這段墻被視為猶太人信仰和團結的象徵。據説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時,猶太人常聚在這裡哭泣。此後千百年中,常有各地猶太人來此號哭,以寄託其故國之思,與中國詩經中所抒寫的黍離之感相似,此墻因名哭墻。如今每到猶太教安息日,尚有人到哭墻去表示哀悼,進行祈禱。其後,千百萬流落異國他鄉、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由於屢遭不同形式的“排猶”之苦,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慘遭德國法西斯殺害的猶太人達600萬之多。這些慘痛的歷史遭遇,深深地印在犯太人的心靈之中,哭墻便更被猶太人視為信仰和團結的象徵。直到如今,哭墻腳下經常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他們或圍著一張張方桌做宗教儀式,或端坐在一條條長凳上念誦經文,或面壁肅立默默祈禱,或長跪在地悲慼啜泣。逢宗教節日,祈禱者及遊人更多。哭墻分為兩部分,中間隔一柵欄,男女分開祈禱。入男部,須帶上用紙做的小帽,否則被視為異教徒而不準入內。在做正式祈禱時,要準備好兩個裝的“聖書”語錄的小羊皮袋子,一個戴在頭上,另一個捆在手壁上,身上披一件特製的披肩。教徒們在祈禱時,面對哭墻,口中唸唸有詞,全身前仰合後,虔誠之態令人肅然起敬。1992年據考古學家透露,他們在“哭墻”發現5塊巨型基石,這些石塊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考古學家用聲波探測法測定,其中最大一塊巨石約長13.6米,寬4.6米,高3.5米,重達570噸,據説是世界上第3大人造巨石。 |